四合院里的“借境融情”之旅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围绕着“四合院”这一主题, 开启了一场“借境融情”的学科整合之旅,通过学科整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勾连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学生头脑中片断状的学科知识勾连成网状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什么要借四合院的境
  四合院出现于西周,定型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清,这3000多年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让四合院逐渐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含量,无论是从房高的设计、窗户的大小、地基的高度,还是墙围的数据,都有其特别的目的。
  这3000多年正是儒家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时期,伴随着儒家“礼”文化和“孝”文化的发展,在居住方式上也深深烙下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建国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一座四合院更是住进了多户人家,四合院又融入了邻里之间的亲情。
  这样一个融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人间真情于一体的载体,正是我们学科整合,引领学生整体探索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需的。
  在感受了四合院中的人情温暖之后,教师提出一个建议:学生可以把四合院中发生的故事和四合院中的老规矩介绍给外国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于是,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以“我做英语小导游”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我们以“国际友情”把品社学科、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英语课中设计导游词的内容接近尾声,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提议:既然已经和外国游客成为了朋友,学生可以带领他们玩一玩四合院中小朋友们经常一起玩的游戏。于是,体育教师带着学生投入到以“四合院中的游戏”为主题的丢手绢、跳房子、推铁环、踢毽子、抖空竹等游戏中。我们以朋友间的友情把英语课与体育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借境”,但并不止步于借来的境
  四合院是我们创设的整合实践课的大情境,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只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按部就班地学习,我们更追求对于学习过程中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与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以“四合院中的人情美”“四合院中的对称美”“四合院中的绿化美”为内容的“大美四合院”系列课程。
  “四合院中的人情美”。先以课文《迎接绿色》为载体,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再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老北京四合院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问五花八门,但总是提不到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核心问题以及核心问题在课文学习中有怎样的作用,教师设计了在小组中先合作梳理问题并分类的活动,通过梳理和对比,学生发现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解决的。如“为什么我和我的邻居这么重视一株野生的丝瓜”“课文为什么写照顾丝瓜还写我家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小组梳理出来的共同问题,也就是学生们的“真问题”了。这个问题也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小组合作斩掉了质疑问题中的各种枝蔓,显露出了学生的真问题,即课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对比阅读,阅读了一篇描写四合院中人们相互关心、关系和谐融洽的文章。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四合院中的人情美”。
  “四合院中的对称美”。我们先以数学中的“对称”这一概念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四合院中的影壁,让学生感受对称就是“两边一样”这一表面现象。然后,通过让学生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认识、感悟对称轴的概念。最后,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中学生遇到了困难,有学生画出的另一半和已知的一半一样,有学生画出的却和已知的部分不一样,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是数的格数和已知部分不一样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画出的部分和已知的部分格数一样多?这就引出了“对称”的核心概念——图形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怎样做到这一点?根据图形不同,选择图形中凸显在外面的突出点,根据它们和对称轴相距的格数确定好对应点的位置,再用直尺进行连线,就创造出了一幅“轴对称图形”。活动的过程凸显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概念。接着,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四合院中哪里有对称的景象,然后开始了《画四合院》的美术课学习。我们通过“对称”这一核心概念,把数学和美术学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合院中的绿化美”。研究的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轻松,可对于学生却并不轻松,他们做题时总是搞不清楚该加1还是减1。比如,一条20米的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几棵树?二年级学过平均除,于是学生这样写:20÷5=4。但画线段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是5棵树,可是20÷5=4,不得5,怎么解释?这就指向了植树问题的核心概念:20÷5=4求出的4是什么?是4段距离;而种树是种在哪儿?是种在点上的,不是种在段上。学生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教师再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点比段多1的道理,所以有4 1=5棵树,而不是4棵树。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平均除问题为什么都能直接得出结果?因为题中给出的活动都是发生在段上的,如行程问题。植树问题为什么不行?因为活动发生在点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和植树问题一样道理的题还有锯木头、上楼梯等。”通过对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我们帮助学生从更深入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把握问题,从而认识问题的核心、本质。
  “境”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情”是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我们“借来境”“融好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勾连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搭建起了更为完善、有机的知识体系。
其他文献
自艾大伟履任依维柯全球CEO以来,率先在产品上入手,通过开发极具竞争力的全新Daily和Stralis Hi-Way两款产品分别在轻型和重型商用车领域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在中国,依维柯一
班级博客像是一本立体日记,由班主任创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记载班集体和学生中发生的点滴。  在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优势,助推“小综评”工作的开展。  栏目因需设置  班级博客的板块设置由师生共同协商产生,因此,每个班级的博客都带有本班的DNA。这些带有个性特征的板块细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  例如,针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王瑛老师创建了“猜猜我是谁”板块,通过学
期刊
假期备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课文有很多是科学童谣和童话,如《数星星的孩子》《小壁虎借尾巴》《啄木鸟和山雀》《动物时装表演》等。我们就和科学老师商量,把语文和科学整合起来,共同备课和上课。  就拿我和科学老师合讲的《吹泡泡》一课来说吧。课前,我们坐在一起沟通了各自讲课的思路,并且给对方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使双方的课堂联系更紧密。通过沟通,她的科学课以语文课文《肥皂泡》引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
北京市三家店水闸已建成运行达40年之久,水闸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估工作已经进行。整个工作包括:①对混凝土的外观缺陷普查、混凝土强度的无损检测和芯样检测、混凝土裂
这是学生们从没有体验过的课堂:四人一组,桌面上摆放着用乐高材料搭建的风车、带帆的小船、纸青蛙、小电扇等物品。随着教师一句“看一看你能借助风怎么玩儿”,学生一下就忙碌起来——有的学生利用扇叶的转动提起了重物,有的学生让纸青蛙跳了起来……“风”不再抽象,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探究进入高潮时,品社老师来了,他微笑着展示了一件奇怪的物品——一件头上安装了8扇风帆的石磨盘,“哇,这不会是用风力来磨面吧?这是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的实效最大化,全校数学教师努力思考,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了加强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旨在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成就学生深度学习。  1.打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深度学习提供可能  自主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安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促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整体育人,学科整合则是学校整体育人的重要探索。不同的学科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视角,学科整合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知己知彼巧设计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是学科整合的第一步。同一年级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坐在一起,每人都拿着本学期的全部教材,看一看学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这样可以让教师走出学科的桎梏,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本学期,学校教师们就坐到了一起,当了一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