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相容理论视角下生态公益林补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以福建三明为例

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ge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福建三明49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测算了生态公益林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都是正效应.现金直接补偿对农户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家庭总收人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净效应分别达55.4%和57%.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补偿方式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也不尽相同,其中现金直接补偿不利于贫困户增收,而岗位性补偿对不同收入的农户都具有正向显著增收效应.此外,从生态公益林的根本使命出发,可以发现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的净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此,科学规划生态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效应的根源所在.
其他文献
加强自然资源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对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文献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我国的自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业多种功能,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农业多功能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4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日最低气温数据,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定量分析该地区寒潮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过去58年,寒潮发生次数呈不显著
基于青藏高原7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计算极端降水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区域气候变化预测及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对水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基于土地遥感数据、城市排水管网等资料,构建流域—海湾一体化水环境模型,探讨深圳湾流域面源与截
从中微观尺度对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流失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尤其将政策规划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可为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贝叶斯网络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