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中医可遇不可求,要实现国家要求的“到2020年实现基本人人享受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仅凭现有的资源是不够的。西医可以将X光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医学诊疗上来,中医为什么就不能靠现代技术来进行辅助诊疗?
中医国际化
信息化助力“一带一路”
我去新西兰参加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拍摄了两张照片,其实也是两个故事。
一张照片是在我们展位上拍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向海外中医展示我们的国医大师优势中医资源以及我们的平台。席间,遇到一位来自加蓬共和国的先生,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学博士,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能望闻问切,另一位女士是爱尔兰中医,毕业于中国。他们现在都在各自的国家行医,来到我们的展位时都很激动,表示认识这些国医大师,我当时对此真的感到不可思议。
另一张照片拍摄于奥克兰的一个中医诊所。陈文照医生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海外经营诊所已经20多年了。在奥克兰15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将近400家类似的中医诊所,密度已经超过杭州,由此可見,中医药的市场在海外非常巨大。最让我感触的是,这400家中医馆在奥克兰生存,仅凭疗效就扎了根。他们介绍说:“如果我开药方,三副药没效病人就不吃了;如果是针灸,扎一次无效就不扎了。”因为老外也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反正你扎了后我不痛了就认你,扎了后还痛我就不来了。所以,这些中医馆都是经过市场的筛选留下的,凭借各自的疗效才生存发展到现在的。这一点让我们都很震撼。
谈到海外市场,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根基”。中医的根在中国,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国外中医也在做电子病历,有中医教学。奥克兰这座城市就有两所中医学院,尽管毕业的人数比我们浙江中医药大学少多了,但是密度非常高。
第二个关键词叫“主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药在海外正逐渐成为患者看病的主流。
第三个关键词叫“品牌”。在海外,中医把老外的毛病看好了人家就认你,这就是中国的国家品牌。
因此,中医走出去必须要有根,要逐渐成为主流,要有国家品牌支撑,反过来这也为国家品牌的宣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根基。就像明末清初西医进入中国一样,它由传教士带进中国后,说是上帝把你的病看好了,你就要信上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信息化,
助力中医再夺诺奖
中医信息化将助力中医再夺诺奖。我认为,中医药拿诺奖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用数据证据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在实验室里把青蒿素做出来。那么接下去的十年里,我们有没有可能再诞生一个诺贝尔奖?会在哪里?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绕不开以下这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叫做“标准”。都说中医没有标准,但如果没有标准,中医也就没有信息化了。信息化是中医传承创新的一个工具,而局部的标准,或者一个标准矩阵,是构筑我们新中医的基础。
第二个叫做“证据”。传统中医不是纯粹的经验医学,中医是有规律、有科学的,只是科学目前还无法解释。那么怎么样认证这个黑箱?答案是证据,基于数据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解释或总结。中医天生就是大数据,是几千年来通过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下来的。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以后,可以让时间大大缩短。
第三个是“传承”。目前,我们的形势可以说是严峻的。现在中国的国医大师一共只有60位,在世的也就30位左右。全国国家级名老中医只有900多位,但都逐渐老去,他们的子女也未必都愿意学中医。所以当一位大师走的时候,很多东西可能也都被带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我们现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国医大师的数据传承,用AI技术把他们的东西用数据化的形式固化;第二件事情,是把大师的经验在医疗机构里实践,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使这些数据越来越精准和有效,渐渐形成智能化产品。
2016年7月,第三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发布了一个中医机器人矩阵,目前已经有好几位国医大师的机器人处于持续的研发状态。用不了几年,这个矩阵会形成一个庞大的集群,把各大师的经验留存下来,并且在临床一线进行,也称之为“多临床中心”实验,形成中医智能辅助机器人。
中医产业化,
中医智能云为中医产业化插上翅膀
中医是健康全过程的大师。这个大师并不是只做局部是看病,他还会治未病,在过程当中,关注病人在诊前的状态,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预防、治疗、诊后管理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比如中医旅游、中医养老、中医跟养老地产相结合等,甚至包括一些设备药品,这个产业链远远超过西医的范畴,领域非常宽。
其中有三个关键词:成本、效果、体验。
首先是“成本”。在传统的中医药过程当中,老中医一号难求,一天最多看100多个病人。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老中医的价值,实际上远不止每天看100多个病人,那么他的产能有没有可能放大?如何放大?成本能不能控制?现实当中,我们在做治未病、康复、养老过程当中发现中医很多是亏的,因为发病量没有那么高,中医也不便宜。
其次是“效果”。正如中医在海外只能凭效果,否则就得关门。但是这样的疗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对年轻的中医生来说,怎么办?
第三是“体验”。医生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病人如何有好体验?病人不满意,怎么办?
中医的痛点非常多,而信息化恰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把中医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时,就会突然发现它其实在养老、疾控、专病治疗、康复理疗、慢病管理当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养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老龄群体的医疗、养老、护理成本相对偏高,许多养老机构难以为继。但随着“大健康战略”定位和重振中医药事业战略机遇期,我们希望能够三方联手,以中医+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共同探讨出一条适合老年人的“医养护一体化”新型服务之路。
当老中医不再难以请到,当我们的用户可以享受到非常有疗效的中医治疗,当我们的成本不再那么高,当我们足以支撑起未来的养老体系,当我们激活更大的健康服务业时,中医才真正地实现生活化。
(作者系“就这看”国医网创始人,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七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中医国际化
信息化助力“一带一路”
我去新西兰参加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拍摄了两张照片,其实也是两个故事。
一张照片是在我们展位上拍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向海外中医展示我们的国医大师优势中医资源以及我们的平台。席间,遇到一位来自加蓬共和国的先生,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学博士,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能望闻问切,另一位女士是爱尔兰中医,毕业于中国。他们现在都在各自的国家行医,来到我们的展位时都很激动,表示认识这些国医大师,我当时对此真的感到不可思议。
另一张照片拍摄于奥克兰的一个中医诊所。陈文照医生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海外经营诊所已经20多年了。在奥克兰15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将近400家类似的中医诊所,密度已经超过杭州,由此可見,中医药的市场在海外非常巨大。最让我感触的是,这400家中医馆在奥克兰生存,仅凭疗效就扎了根。他们介绍说:“如果我开药方,三副药没效病人就不吃了;如果是针灸,扎一次无效就不扎了。”因为老外也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反正你扎了后我不痛了就认你,扎了后还痛我就不来了。所以,这些中医馆都是经过市场的筛选留下的,凭借各自的疗效才生存发展到现在的。这一点让我们都很震撼。
谈到海外市场,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根基”。中医的根在中国,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国外中医也在做电子病历,有中医教学。奥克兰这座城市就有两所中医学院,尽管毕业的人数比我们浙江中医药大学少多了,但是密度非常高。
第二个关键词叫“主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药在海外正逐渐成为患者看病的主流。
第三个关键词叫“品牌”。在海外,中医把老外的毛病看好了人家就认你,这就是中国的国家品牌。
因此,中医走出去必须要有根,要逐渐成为主流,要有国家品牌支撑,反过来这也为国家品牌的宣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根基。就像明末清初西医进入中国一样,它由传教士带进中国后,说是上帝把你的病看好了,你就要信上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信息化,
助力中医再夺诺奖
中医信息化将助力中医再夺诺奖。我认为,中医药拿诺奖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用数据证据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在实验室里把青蒿素做出来。那么接下去的十年里,我们有没有可能再诞生一个诺贝尔奖?会在哪里?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绕不开以下这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叫做“标准”。都说中医没有标准,但如果没有标准,中医也就没有信息化了。信息化是中医传承创新的一个工具,而局部的标准,或者一个标准矩阵,是构筑我们新中医的基础。
第二个叫做“证据”。传统中医不是纯粹的经验医学,中医是有规律、有科学的,只是科学目前还无法解释。那么怎么样认证这个黑箱?答案是证据,基于数据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解释或总结。中医天生就是大数据,是几千年来通过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下来的。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以后,可以让时间大大缩短。
第三个是“传承”。目前,我们的形势可以说是严峻的。现在中国的国医大师一共只有60位,在世的也就30位左右。全国国家级名老中医只有900多位,但都逐渐老去,他们的子女也未必都愿意学中医。所以当一位大师走的时候,很多东西可能也都被带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我们现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国医大师的数据传承,用AI技术把他们的东西用数据化的形式固化;第二件事情,是把大师的经验在医疗机构里实践,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使这些数据越来越精准和有效,渐渐形成智能化产品。
2016年7月,第三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发布了一个中医机器人矩阵,目前已经有好几位国医大师的机器人处于持续的研发状态。用不了几年,这个矩阵会形成一个庞大的集群,把各大师的经验留存下来,并且在临床一线进行,也称之为“多临床中心”实验,形成中医智能辅助机器人。
中医产业化,
中医智能云为中医产业化插上翅膀
中医是健康全过程的大师。这个大师并不是只做局部是看病,他还会治未病,在过程当中,关注病人在诊前的状态,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预防、治疗、诊后管理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比如中医旅游、中医养老、中医跟养老地产相结合等,甚至包括一些设备药品,这个产业链远远超过西医的范畴,领域非常宽。
其中有三个关键词:成本、效果、体验。
首先是“成本”。在传统的中医药过程当中,老中医一号难求,一天最多看100多个病人。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老中医的价值,实际上远不止每天看100多个病人,那么他的产能有没有可能放大?如何放大?成本能不能控制?现实当中,我们在做治未病、康复、养老过程当中发现中医很多是亏的,因为发病量没有那么高,中医也不便宜。
其次是“效果”。正如中医在海外只能凭效果,否则就得关门。但是这样的疗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对年轻的中医生来说,怎么办?
第三是“体验”。医生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病人如何有好体验?病人不满意,怎么办?
中医的痛点非常多,而信息化恰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把中医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时,就会突然发现它其实在养老、疾控、专病治疗、康复理疗、慢病管理当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养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老龄群体的医疗、养老、护理成本相对偏高,许多养老机构难以为继。但随着“大健康战略”定位和重振中医药事业战略机遇期,我们希望能够三方联手,以中医+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共同探讨出一条适合老年人的“医养护一体化”新型服务之路。
当老中医不再难以请到,当我们的用户可以享受到非常有疗效的中医治疗,当我们的成本不再那么高,当我们足以支撑起未来的养老体系,当我们激活更大的健康服务业时,中医才真正地实现生活化。
(作者系“就这看”国医网创始人,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七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