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海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应对之道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缘角度看,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大国。此外,中国的陆上和海上邻国众多,因而边海问题天然地成为中国不得不认真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属性,中国的边海问题主要是围绕“边”即土地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部分陆上边界问题的解决以及国家利益的扩展,海洋问题逐渐凸显。
其他文献
未来5-10年,中国国家战略仍是发展国内经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繁荣、和谐。为此,中国外交将根据内外形势变化做必要调整,更全面地设计和经营对外关系,展现积极有为的大国形象,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与国际社会共同寻求建立一种能适应新现实、稳定而有效的国际体系架构。中美之间应建立避免误判和对抗的沟通和管控机制,构建一种和平共处的大国关系。
2012年6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五十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媒体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议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利益重组与秩序重建”、“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对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理论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台海两岸只有通过协商谈判才能实现和平发展,而美国是其中无法回避的最主要外部因素。美国自身定位为局外人,不直接介入协商谈判,不进行调停,主张两岸自主和平进行。但在两岸互动过程中,美国借政治、军事支持,明显偏向台湾。对协商谈判的成果,美国基本持动态的开放立场,对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敏感,但基于自身利益权衡能接受。美国政策立场对两岸协商谈判有消极作用,也有正面意义,为该进程持续推进留有较大空间。长远来看,随着两岸协商谈判持续推进、成果不断积累,台湾问题上的美国因素将趋于淡化。
联合国发展议程在过去2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各领域和议题的进展状况参差不齐。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多重危机,又对它构成了重大挑战。联合国发展议程的现状可以从主要背景、核心议题、内在动力等层面来加以审视。目前,该议程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特定阶段。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社会将从议题设定、机构治理、资源筹措等方面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推动国际商定的一系列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南北关系的缩影,联合国发展议程将继续在调和、折衷的形式下得以推进。
在此一轮钓鱼岛争端中,台湾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马英九当局尤其针对日本“购岛”闹剧采取了一些激烈动作,表现出捍卫“主权”的政治决心。与此同时,由于争取渔权、深化与日本经济合作的现实考量如影随形,马英九当局又表现出“无奈的投机”。马当局提出“东海和平倡议”,旨在以巧实力发声,彰显自身存在,拓展国际空间。马当局竭力避免钓鱼岛问题波及日益稳定的美台关系,并坚拒两岸联合保钓,但客观形势却使两岸不可避免地形成某种默契。
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再次胜出,但其第二任期仍将面临争取美国经济脱困、弥合政治分歧和调整对外政策的挑战。预计未来四年奥巴马政府对内将继续强化政府管理经济、协调社会分配的职能;社会议题上则推进自由主义。外交上,奥巴马将继续推进和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再平衡”,重点依靠“巧实力”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其对华政策则将表现出在维护双边关系稳定中对华更加谨慎,在寻求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中适度强调竞争的特点。
中国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与部分邻国围绕领土和海洋权益的纠纷增多;美国与大多数中国邻国的关系则相对提升。未来5—10年,中美邻互动可能带来摩擦甚至冲突、恶性竞争、良性互动等不同图景,而这将造成不同的地缘政治后果。为避免“多输”、实现“共赢”,中邻宜淡化纷争,中美应以战略克制和战略协调促成战略稳定,中美邻则需聚焦经济发展,通过“以经促政”、“以经维安”延续东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新变化。当前国际变局中出现的新兴政治力量崛起、新威胁新挑战增多、新舆论场影响增大的特点,已经并将继续对国际关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的背景下,观察研究当代中国需要秉持客观理性的心态,把握好中国战略走向。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仍会面临各种大事、急事和难事,外交服务于国内发展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因而需要着力统筹好六方面关系,不断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