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感召力建构研究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t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感召力的建构是一种输出国家信息、形塑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的国际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变局,能否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既关乎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亦关乎世界文化的整体安全和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和短板、机遇和挑战,坚定文化国际传播自觉和自信,调整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和布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旨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化、立体化和国际化,拓宽中国在国际文化场域的话语版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际化的“公共话语”。
其他文献
一、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任务"尽管社会工作的实践特色决定了发展和推进知识创生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1],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究竟"是什么"仍未有系统的解答.多年来,社会工作知识一直是社会工作领域中最存在争议的话题之一[2].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的知识构成难以阐明其专有知识库而使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受到质疑[3].
孔子的“乐教”既是先秦重要的教育思想,又是先秦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摇篮。与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古希腊“乐教”不同,孔子塑造成人的“乐教”本质在于其所承载、凝练的天地自然之道、社会人伦之道、天人合一之道,正是后者涵养了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塑造了与西方“感性”“审美”等以形而上意义为中心的美育文化迥然不同,涵盖自然、社会领域,突显人文、伦理等特点的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从而为当前美育的返本开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作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校育人问题的学术回应,近年来对中国高校“三全育人”政策实施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关注焦点。通过对以CNKI学术期刊的相关研究进行整体检视后,梳理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特征、实践经验与协同育人机制,可发现在现阶段有关“三全育人”研究中,研究方法多样性欠缺,差异化对比研究内容不足,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应为加强对“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的系统化学理剖析、“三全育人”有关议题的量化研究以及“三全育人”异质性高校差异对比分析等。
"夫死从子",一直是人们对先秦时代母子关系一个"拿来主义"的表述,但清华简第6辑《郑武夫人规孺子》与传世文献互证显示,郑武公夫人武姜在丈夫死后对其子郑庄公仍有着相当大的权威;并且母亲对于儿子的权威无论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普遍存在的.在"孝道"的规定下,母子天伦以及"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是影响"夫死从子"实际施行的主要因素,男权话语下的"夫死从子"性别秩序设计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往往有很大的出入.
《金瓶梅》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其抄传、出版、禁毁、删节以及性描写的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皆与传播有关.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论者关注较多的是《金瓶梅》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
人类社会正由互联网时代向智能媒体时代迈进。传感器新闻是智能媒体时代变革的产物,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信息采集功能运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中,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传感器新闻兴起于21世纪初美国新闻界的风险报道,成名于调查性报道对公权力的监督。在2020年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传感器新闻以其特有的信息获取优势,让更多公众参与其中,打破了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界限,报道过程呈现出“众包、互补、相融”的媒介景观,成为传媒领域最重要的创新实践之一。传感器新闻的应用也引发了公众对媒介使用“正当性”“隐私权”等
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维护产业链稳定、增强经济复原力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点任务.在2002、2007、2012、2017年省级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根据平均波及步数法,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和由产业链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经济复杂度较好,河北省的经济复杂度较差;北京市和天津市内部发生了产业结构性调整及升级,分别向着服务化和高端化演变,而河北省拥有大量的传统型产业,产业链水平较低.在坚持一盘棋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应分别以强化服务业产业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和保
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论断,为研究党的历史,包括研究中共一大提供了新视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党的政治建设的视角回望中共一大,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议所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为党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初建党的组织领导体系;以政治纪律为核心,提出对党员和党的工作的纪律要求,由此中共一大培植了党百年发展的政治根基.从党的政治建设的视角研究中共一大,可以提供具有恒久历史价值的经验镜鉴和政治智慧.
践行“制度的正义性承诺”,支撑“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的价值理念,需要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释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对“正义”的解释和规范,“正义”理应肩负起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提供观念、理论基础与方法的责任.当然,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历史性”理解出发,对于“正义”介入“制度”的实现形态、原则演进和实践诉求,必须将其放置于具体的历史阶段来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和客观条件确定制度的正义水平.由此,我们需要在激活公有制活力,探索公有制经济有效的正义实现方式的前提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教育部多次颁布政策文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了基本的政策取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整体规范、全面落实、提质增效三个阶段。从发展进程的演进可认识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构建规范的标准化体系,搭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科建设平台,强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强化政治底色,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大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