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以来赣江流域水沙变化及归因分析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ta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沙变化研究主要关注径流和产沙总量的变化,对水沙变化的过程要素如降雨、径流和产沙三者间关系的演变特性的研究相对不足.赣江为鄱阳湖流域的最大支流,其输入鄱阳湖的水量和沙量均占总量的60%以上.赣江水沙变化驱动分析,过去主要以定性评估为主,只有少数研究采用了基于定量的归因分析.本文收集了赣江流域1970—2015年期间的水沙变化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水沙序列数据的趋势分析;基于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方法确定降雨、径流和产沙间关系的变异;借鉴“水文法”的思路进行了水沙变化的归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赣江流域降雨并无趋势变化,人类活动也并未导致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故径流在研究时段内基本保持不变;(2)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径流产沙关系,使得径流含沙量降低了约67%,导致流域产沙在1994年后锐减,减幅达65%;(3)人类活动导致1994年以后的产沙减少了71%,而降雨使产沙增加了7%.流域产沙的锐减可认为完全由人类活动所致,水库拦沙应是人类活动减沙的主要方式.对赣江水沙变化过程要素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对水沙变化总量的理解,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相似地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区域生存策略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研究对于揭示人类对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进程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生存策略进行了探讨,但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区域间的生存策略差异及其影响研究仍较薄弱,尤其以数理模型开展生存策略的研究尤为缺乏.本文运用迈阿密模型,估算得出区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状况,并与筛选整理所得的15.0—2.0 ka BP期间各区遗址点(河湟谷地88处、青海湖—共和盆地19处及青南地区8处)动植物遗存及生产工具组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各区域
加强水资源管理评价能够为缺水地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撑.本研究建立了由12个指标构成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可以优势互补的支持向量机(SVM)和模糊综合评价(FCE)模型,对2016—2019年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VM和FCE评价模型得出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评价结果均为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在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在这2个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选取1902—2017年颁布的31份物理课程标准,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4个阶段,呈现出双主体互动、课程专业化、实验导向能力培养以及多主体协同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我国百年物理课程的阶段发展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选择共现频次、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和主题关联度3个指标,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个关键词的年度规律,以探索百年物理课程的逻辑演进与变革特征.最后基于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征词的TF-IDF值的百年变化,反思其核心观念的演进历程.
加强区域文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规律及其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汀江流域是客家文化的分布集中区之一,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南海洋文明的交融区,在研究文化的传承、融合和衍替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整理了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574处聚落遗址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了该区域聚落遗址点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各自然地理因素对遗址分布密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期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2
川西高原堆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良好的古气候记录载体,记录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对揭示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效应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黄土高原,川西高原黄土环境磁学研究相对薄弱,亟需厘清黄土的磁学性质、磁化率增强机制、成壤过程中磁性矿物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明确磁学参数的环境意义.本文全面评述了川西黄土环境磁学进展,回顾和总结川西高原黄土的磁性矿物的类型、浓度、粒径等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磁学参数的古环境
为了分析和评价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总结近10年相关实验文献,对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吹扫捕集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是测定挥发性有机物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回收率;质谱检测器的灵敏度高于其他检测器,是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的检测器.气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是目前较成熟的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以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本科生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针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创建多元化评估方式3个方面,讨论对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方案、措施和建议.经过2018—2020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现有研究多利用统计数据或者单一指标探讨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状况,但难以揭示研究区内部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本文选取2002—2020年的MODIS系列遥感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提取遥感生态指数并探究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综合地理探测器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绿度、热度、湿度以及干度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均高于50%,说明基于第一主成分提取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秦巴山区的
云南省蒋家沟是中国西南典型泥石流频发区,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泥石流启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入渗过程的分析及其对泥石流启动过程的影响,对不同植被类型坡面的入渗特征及入渗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涉及较少.本研究对云南省蒋家沟裸地、草地、灌丛和林地的基本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比较,利用双环入渗法测定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通过4种入渗模型进行拟合并比较其在泥石流频发区的适宜性,分析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补充并完善了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4种
太行山区生态地位重要,过渡性地理空间导致生境多样,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区域间不公平、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目前太行山区的补偿方式多以“输血式”的横向或纵向财政支付为主,惠农性差,具有不可持续性,探讨可持续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是实现山区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太行山区河北段28个县为研究对象,测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并探讨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量”(GDP-ESV-EC)的分类原则,将研究区分为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