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全国卷两道试题看图像史料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变与变:素材的延续与史学理论的提升
  2016年以来,全国卷在史料运用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的数量增多,类型趋于多元,如表1。
  这一变化趋势与课标的修订密切相关, 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1—3层级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选择性必修模块2《史料研读》增补现代音像史料、数字资源。其中,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新课标驱动着高考命题,2020年延续了2016年以来的变化,同时又提升到了史学理论的高度,直接呼应新课标的史料分类与“多源互证”的史料运用原则,2020全国Ⅰ卷第25题明确指出作为图像的绘画具有史料价值,2020全国Ⅱ卷第25题则进一步提点史料运用的具体方法,即图像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互证。
  二、路径指向:图像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的互证
  2020全国Ⅱ卷第25题: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C)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受制于高考命题字数的限制,大佛光寺的发现情节相对粗线条,在基于真题的历史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细化。
  1.材料溯源:谁发现了佛光寺?
  材料:本题所引照片“五台山佛光寺”,由小野玄妙拍摄于1922年,收录于日本学者关野贞、常盘大定1927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一书,原题“大佛光寺全景”。
  ——摘编自王军《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
  问题:小野玄妙发现了佛光寺吗?
  高考素材的溯源式查找将历史片段重置于引用文本之中,从而还原被摘编、截取的原始情境,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认识。在梁思成之前,日本学者已经知道佛光寺的存在,通过营造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辨析题干材料。
  2.文本分析:何谓发现佛光寺?
  材料:在日本与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遗存长达20多年大规模调查基础之上,关野贞认为“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
  ——摘编自王军《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
  问题:如何理解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了佛光寺?
  “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梁思成、林徽因发现的是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大佛光之寺”的实物,即关野贞指称的“木质遗物的存在”,或者更直白说是作为唐代建筑的佛光寺,确切说来是佛光寺东大殿(即佛光寺之大雄宝殿,亦称正殿、大殿)。进而提示学生注意图像史料与实物史料互证的史料分析视角。
  3.史料互證:如何发现佛光寺?
  材料:
  记者:测的时候,你们知道是唐代的吗?
  莫宗江:测的时候我们不敢说。
  记者:不敢说是唐代的?
  莫宗江:因为我们测应县木塔什么的,跟佛光寺非常像。你看那个大相片,佛光寺也是那大斗栱、大椽檐什么的,所以,我们一直拿不准。……梁底下写的是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是施主的名字。然后呢,大殿的前头,有一个石幢,上头刻着唐朝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由此知道梁底下那个题名,是这个年代的。
  ——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唐代佛光寺的》
  注释:莫宗江是当年协助梁思成调查大佛光寺的事件亲历者。应县木塔建于辽代。
  材料:
  大殿梁下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字样,殿门阶前经幢所刻经文末尾镌刻着“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几个字。
  ——摘编自杨小红《青山踏遍梁思成与五台山佛光寺》
  问题:梁思成等学者通过什么方式确认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建筑?
  题干材料指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发现了佛光寺,看似轻易如愉快的郊游,实则不然。基于建筑风格的类比分析,无法确定东大殿的具体朝代,因为建于晚唐的东大殿与辽代应县木塔风格非常相似。通过殿梁文字和经幢上面的文字史料,梁思成等学者才最终发前人未发之覆,凿实东大殿的建造者身份和建造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之间的互证。新课标指出,“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1]佛光寺的发现历程恰恰相反,单纯使用艺术史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最终借助了历史学的方法。
  三、竭泽而渔:《步辇图》的历史承载力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页引用《步辇图》,本质上仍然是插图性质,正文部分“唐蕃和亲……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右侧则配以《步辇图》予以形象化的呈现,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固然要扩充史料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提高史料的利用率,可以对《步辇图》再度开发。
  2020全国Ⅰ卷第25题: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C)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步辇图》现存故宫博物院,学界有阎立本真迹、宋人摹本、伪作等三种不同观点,基于伪造的历史也是历史的理论,它无论如何都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伪作说以陈佩秋为主,应和者寡,为教材和考题所不取,则不管是真迹抑或摹本,《步辇图》作为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情景的再现。   1.“看到什么可证什么”——就题设问,谁是吐蕃使臣?
  尽管学生在初中教材和美术课中见过《步辇图》及配文,却很少深究到底哪位才是吐蕃使臣,有学生认为左侧穿红袍者满脸络腮胡子不符国人面容。针对这样的回答,可以局部引用部编初中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7页的《送子天王图》和第25页的《韩熙载夜宴图》。
  这种方法类似于校勘学中的本校法,可提醒学生循着思考问题的角度充分利用教材的前后史料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引入关公美髯予以旁证。倘若进一步深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走向深入,隋唐时期中国开放多元,甚至有外国人在中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者,隋唐皇室也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总而言之,单从相貌是难以判断的。
  在否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要引导学生转化视角,重新获取史料信息。有学生转向服饰,通过比较分析左侧三个人物帽子的异同,最终确定了左侧中间的是吐蕃使臣。在服饰研究的指向下,引导学生对衣服色彩、腰间配饰进一步比较,可以得出同样结论。
  2.现实感与历史感的碰撞——为什么穿红色衣服?
  当话题转向服饰研究之后,顺势追问,为什么左侧前引者穿红色衣服呢?有学生说因为红色代表喜庆,有学生猜测这与外交场合礼仪规范有关,也有学生认为与官服服色有关。那真相究竟如何呢?
  材料:根据唐代职官制度,礼部里四、五品官员是礼部侍郎(正四品下)和其下面的礼部、祠部、膳部、主客的四司郎中(从五品上),而四、五品官员应服用绯色。但以四司掌管的事务分析来看,‘诸藩朝觐之事’更密切为主客郎中。因此该图之礼官的具体官职,应为礼部主客郎中或他的上司礼部侍郎,不是‘赞礼官’。
  绯是赤色的一种。
  ——包铭新,崔圭顺《唐代礼官服色考——兼论
其他文献
在5‰的盐度下,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4个品种耐盐水稻今年亩产量均达450公斤以上,实现了耐盐水稻盐度突破且取得高产!近日,从东营市盐碱地上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不已。直接参与这项科研实验的中国科学院传统与发育生物研究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林博士开心不已,他感叹:“科技,正在这里的盐碱地上创造奇迹!”  奇跡的诞生,源于东营市近年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环境,努力促使农业科技创新要素不断在黄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标虽然没有直接写进家国情怀概念,但实际上也有相应的目标要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进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1]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初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昂扬向上发展的状态,因此,初中历史课堂除了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道德情感教育也应该及时跟进。  近日笔者听了仪征中学刘明森老师所上的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国的政权。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建立;一直到1940年,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从政治史沿革脉络看,第三共和国统治时期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870-1879年,深受君主制阴影困扰的共和国;1879-1899年,温和共和派占统治地位的共和国;1899-1919年,激进共和派居主导地位的共和国;1919-1940年,右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所以,中学课程的编制既要考虑到中学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初高中各自的阶段性,还要考虑初高中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需要高中教师去思考与关注,初中教师也有必要重视这个现状并破解此难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防止学生历史学习的“断层”。笔者尝试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视角探究衔接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立足课程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学校要组织大规模的研学旅行,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安全、研学的时间安排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让研学旅行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研学旅行,收获研学体会。如何将研学旅行带入课堂,在课堂中将“学”与“行”紧密结合起来?笔者结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八单元《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依托周边的研学资源——良渚博物院和良渚
“和世界一流强港相比,宁波舟山港还存在一体化程度不深、综合服务水平不高、集疏运结构不优等差距。”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说。  目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港口第一位和第三位。不仅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宁波舟山港还开行了辐射15个省份56个地市的海铁联运班列。  宁波舟山港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
一、有人情味的课堂与“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历史理解”是基础,对高中生来说也是难点。何谓“理解”?这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出自宋代苏轼的《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能顺着脉理或条理对事物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可见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乎人伦物理的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省市用部编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拉开了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幕。从2018年起,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试教《中外历史纲要》,在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部编教材容量大的特点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求教大家。  一、新统编教材的叙事特点  1.知识容量的增加  对比原来的教材,部编教材的知识容量有所删增,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加了一些内
高中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既取得显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问题在这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重视,课程标准修订组明确将“时空观念”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1]。其中课标修订组组长徐蓝教授认为时空观念分为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两方面[2],这两种观念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两种观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  笔者以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全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不是孤立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动机、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从经验中提取积极意义的能力,而学会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的、自信的、愉悦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将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整合在一起。然而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倾向于强调行为主义理论,导致教师只会单方面注意孤立的行为,不能完全掌握错综复杂的学习过程——该过程涉及学业的和情绪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