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捕集阱气相色谱法在航煤总芳烃快速测定中的应用

来源 :应用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建的芳烃捕集阱气相色谱法(AGC法)测定永坪炼油厂3#喷气燃料芳烃含量,其与现行FIA法最大偏差为0.15%;同时采用质控样、不同芳烃含量样品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适用性进行了考察.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准确性和精密度较FIA法有较大提高,单次样品分析时间小于7 min,测试快捷高效,是FIA法测定喷气燃料芳烃含量理想的替代方法.
其他文献
苯丙水泥改性剂(styrene-acrylic cement modifier,SACM)改性水泥砂浆具有强度高、流动性好、韧性高、保水性好、耐久性好、粘结性能好、水密性强等优点.在建筑物结构加固及修补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综述了SACM改性水泥基材料近年来的国内外成果,全面介绍了此类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改性机理.在此研究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大量硝酸盐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电化学催化还原水体硝酸根(NO3-)技术通过外加电源提供自由电子,在催化剂表面将NO3-转化为N2溢出,实现无害化脱氮的目的 ,具有处理效率高、无污泥产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前景较优的污染修复技术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文章将着重介绍电催化还原NO3-反应机制和反应路径,综述当前高效催化剂的研发现状,阐明影响NO3-还原反应效率的反应条件,以期为该技术中选择合适
综述了近年来多种铁氧化物及其改性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铁氧化物及其改性材料的种类及其对水中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了当前铁氧化物及其改性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渗透汽化膜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应用于有机物脱水,有机物回收,有机物/有机物的分离的最新研究进展,由于渗透汽化具有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能力消耗低等特点,所以,渗透汽化技术在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中应用广泛,但是,渗透汽化技术也存在着膜污染、寿命短等缺点,所以,开发具有通量大、分离性能好以及寿命长的膜材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综述了近年来MOFs材料对纯CO2吸附及从二元混合气中对CO2进行吸附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吸附温度,比表面积对材料CO2吸附量的影响,阐明了材料吸附及分离CO2的机理,指出了负载官能团、掺杂金属离子、制备复合材料是提高材料CO2吸附性能的有效手段.目前,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CO2吸附剂仍面临成本过高,吸附性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材料才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检索2005~ 2020年期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有关缓蚀剂的国际研究论文共计文献10349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从研究方向、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合作、引文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分析等方面得到缓蚀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变化.通过知识谱图分析可知缓蚀剂在材料科学、化学两个领域应用较多;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比为21.04%,但是其中心性不高(0.01),摩洛哥的发文量(占比为4.23%)和中心性(0.23)均较高,表明其在缓蚀剂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与其
简要介绍了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钙钛矿氧化物作为电催化剂其催化活性的强弱与电子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总结了钙钛矿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有效调控机制,包括A、B位掺杂和缺陷调控等策略.目前关于钙钛矿氧化物电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钙钛矿材料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因此建立钙钛矿结构与电催化活性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未来开发高效经济电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综述了超声活化过硫酸盐的机理以及可能影响超声活化过硫酸盐处理有机污染物效果的因素,包括过硫酸盐的初始浓度、反应pH、反应温度、共存无机阴离子、共存有机物、超声的功率、频率等其他因素.超声活化过硫酸盐可以有效处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还较少,未来应加强超声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还提出了未来应该考虑更多有机物以及水中的微生物对该技术处理效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的建议.
火力发电站脱硫系统数据具有大惯性和延时性等特点,且影响SO2排放浓度的因素众多.为此,建立了基于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biGRU)的SO2排放浓度预测模型.以分析得到的主成分为输入变量,SO2排放浓度为输出变量,通过训练对脱硫系统SO2排放浓度数据进行预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与传统的RNN以及LSTM模型相比,biGRU模型能够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其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相较于RNN和LSTM分别下降了4.235%,0.718%,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了1.942,0.443 mg/Nm3.该模型预测
综述了生物炭的制备和改性方法,并分析了不同工艺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了对生物炭的认识.作为吸附材料,综述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去除以及生物炭的主要作用机理.总结了作为土壤改良剂的生物炭改善土壤pH、养分、氮、磷流失的趋势以及今后的应用趋势.同时,分析了生物炭的潜在风险,以有效避免对环境的可能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