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无尽的每一分钟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对时间的追问:于每一个寻常生命而言,每一分钟皆是无穷无尽。《尤利西斯》以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方式,第一次还原了人物的复杂心态,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无限丰富。
  [关键词] 时间 《尤利西斯》 无限
  
  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乔伊斯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英雄。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放到了一起。甚至,将后者放到了前面。
  ——题记
  贝克特纳闷,为什么人们喜欢读内容与形式完全脱离的东西,而不愿意看内容与形式完全吻合的《尤利西斯》。
  伍尔夫认为《尤利西斯》“具有异彩的暗流。具有断断续续、突如其来而又意味深长的闪光,这的确极为接近思维的实质……无论如何,读第一遍就很难否认这是一部杰作。如果我们想要生活,生活在此无疑”。[1]
  著名诗人艾略特“这部小说(《尤利西斯》)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它是一部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而又无法回避的作品。”[2]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一、人脑意识再探索
  
  威廉·詹姆士: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我们就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3]
  弗洛伊德:我们赋予心理过程三种品质:意识的、前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这样划分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远的。我们知道,我们不必加以任何干涉,前意识的会变成意识的:无意识的,经过我们的努力,也会变成意识的。[4]
  柏格森: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5]
  结论:无穷无尽的意识流在心理学、哲学界绵延。
  
  二、作为人学的文学
  
  文学一直在描写人类的精神现象。无论诗歌、戏剧、小说。心理描写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段一直被继承到二十世纪。尤其记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大段大段的心理独自,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描写是人物合乎逻辑,条理清晰的思考。它们是理性的。但是,人脑中的思考真的都是规规矩矩的吗?
  譬如,上课走神了,窗外的风景真美啊。脑中涌起的尽是一二三四五逻辑理性的思考。好累啊,不如听老师说说吧。
  
  三、布卢姆,布卢姆日
  
  布卢姆,一个平庸的犹太中年人。成为文学的精灵,永垂不朽!
  1904年6月16日,文学史上最漫长的一天。我们确信,这天,摩莉和伊博文在埃克尔斯街那栋二层楼房里偷情。而摩莉的丈夫布卢姆则神游六合。幸运的布卢姆,每年的6月16日,竟成了你的节日。
  《尤利西斯》——摆脱传统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种种局限,第一次还原了人物的复杂心态,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无限丰富。文学史上,石破,天惊。
  
  四、大脑,被乔伊斯劈开
  
  意识流到了乔伊斯笔下,真正是一股活物。
  乔伊斯笔下的意识流:不具有任何理性秩序,时而断断续续,时而交错重叠,稍纵即逝,难以名状。乔伊斯用语言文字,还原心理。
  技巧: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梦境、幻觉……
  具体方法:睹物生情、临时跳跃、五官刺激……(我无法理清)
  举例:第十五章《刻尔吉》
  布卢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者,眨眼成为都柏林皇帝。受到控诉,经医学检查被宣布成“新型阴性男子的最佳典型”。生下八个孩子,又成为弥赛亚。当林奇撩起妓女左伊半边衬裙时,布卢姆开始与其死去的祖父讨论:接着又同另一个布卢姆,即为调情而杜撰出来的“亨利·弗洛尔”对话。
  宁苻从摩莉房间的墙上的画中跳下来,突现妓院,侃侃而谈。
  我相信,布卢姆的大脑被乔伊斯辟开了。
  
  五、现在是什么?
  
  现在,此刻,界于过去之后,界于将来之前。
  现在,斯蒂芬在领工资,“办公室里空气浑浊,烟雾弥漫,同几把旧椅子上灰褐色的皮革气味混在一起。正如第一天他在这里与我讨价时一样。当初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迪希先生开保险库取金币,斯蒂芬那双尴尬的手抚摩石钵里的贝壳,“这个螺纹形的像是酋长的头巾,还有这个圣詹姆斯的扇贝,一个老朝圣者的收藏品,死去了的珍宝,空洞的贝壳。”
  斯蒂芬将钱塞进了裤兜,手又空了下来,就回到了贝壳上,“这也是美与权力的象征。我兜里有一小簇。被贪婪和贫困所玷污了的象征。”
  迪希先生说,我没欠过人债,斯蒂芬,“穆利根。九磅,三双袜子……我这一小把钱可不顶用。”
  天才的窘境一一可见。
  现在,此刻,短短的对话问,斯蒂芬的意识飘来忽去,往返于历史、过去、现在、将来。没有任何我们所习惯的界限。失去了界限的现在,是什么?
  
  六、米兰·昆德拉说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一个接一个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它探索时间。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时刻:与詹姆斯·乔伊斯一起,探索无法捉住的现在时刻。
  布卢姆和麦格伊在街上停下来:一秒钟内,在两句相连接的对白中间,无数的事情发生了:布卢姆的内心独白:他的姿势(手插在兜呈,触到了一封情书的信封);他所见到的一切(一位太太登上一辆马车并让人看见她的大腿。等等);他所听到的一切;他所闻到的一切。现在时间的一秒钟在乔伊斯那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无限。
  
  七、时间停滞了
  
  《尤利西斯》第十章游岩。用十九个部分。描绘了下午三点到四点之间,都柏林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大约书中所提全部人物来来回回穿插于这十九个部分中。康米神父、科尼·凯莱赫,斯蒂芬。博伊兰、西蒙、摩莉、布卢姆……其中前十八部分记录了相对独立的事件,而在第十九部分(最后一部分)中,乔伊斯用“总督及夫人车马过闹市区”这一事件,将前十八个镜头显现的所有人物全部涌入。蔚为大观。
  据说,乔伊斯在写游岩这一章时。身边就放着一张都柏林地图,一把尺子和一只秒表。他精确计算过他的人物跨越这个城市的某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当凯莱赫和警察在聊天时,康米神父刚上电车。与此同时,布卢姆在小贩书摊上看书,摩莉伸出一只膀子扔给独脚水手一枚铜钱。而总督的车马也开始出发了。本章中,二、三、九部分的事件在各自不相同的地方,同一时间发生着。
  乔伊斯通过各种暗示,叙述着都柏林大街上同步发生的无数不同事件。于是,我们一只耳朵听着摩莉扔铜钱的声音:另一只耳朵边又传来狄龙拍卖行伙计的摇铃声“当啷”。我们看着博伊兰脚蹬棕黄色皮鞋,一副趾高气昂的样 子:我们又瞥见斯蒂芬的妹妹迪莉用一便士换了一本旧的《法语初级读本》……我们忘了时间的流动。涌现的是真实喧嚣的都柏林芸芸众生。
  时间停滞了,在乔伊斯笔下。现在的一分钟,对不同的人,都是无限。
  
  八、追随先知以利亚
  
  在第八章中,一个基督会成员将一张题为“先知以利亚就要降临”的传单塞到布卢姆先生一只手中。布卢姆将其揉成一团,从桥上扔了下去。接着,“先知以利亚”在下面的章节出现了三次。乔伊斯不厌其烦地交代纸团飘下了利菲河:在渡口冲击物上摇摆:经过了本森渡口……其目的,是用来作为揭示时间流逝的工具,暗示事件的同步。具有同样功能的还有戴着白色帽子的“HELY’S”广告人,瞎眼青年,独脚水手等等。
  同样,《尤利西斯》中许多主题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换角度重复,比如金杯赛。比如布卢姆口袋里的那块肥皂,比如斯蒂芬与布卢姆同构的梦……如此循环,贯穿一整天,贯穿整部书。细微的事件,竟没有了终结。
  
  九、腥味的女人
  
  著名的第十八章,摩莉的意识流。喷涌而出,滚滚向前。女人的感性,幻想,固执,反复,肮脏,纯洁,庸俗,高尚,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说《尤利西斯》包含了整音《汤氏都柏林词典》和一张详尽的都柏林市地图。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那么摩莉的意识流则是全书中最流畅的一章了。“是的…是的…是的…是的…”。在意识中重复出现,如同一首回环往复的诗,好似一支曲折不断的歌。
  乔伊斯以通篇意识流,活现了一个女人饱满玲珑的心。前无古人,后绝来者。
  
  十、锋利的多面体
  
  我在技巧上给本人制定了这样一个任务:即采用我的同胞们显然不熟悉或尚未听说过的十八种视角和相同数量的语体风格来写一本书。加之所选的典故是如此的晦涩,足以使任何人感到困惑。
  我觉得《尤利西斯》像一个多面体,每一个棱角都是那么锋利。《尤利西斯》中,我看到了乔伊斯对各种各样非小说形式的模仿:模仿诗歌、戏剧、新闻报道、问答式天主教义,甚至模仿当时廉价女性杂志的庸俗笔调……第十四章(太阳神的牛),采用了从远古时期的头的体及单音节词汇到20世纪初包括俚语及黑人英语在内的现代汉语,简直堪称一部英语语言的发展史。
  改变问题,强化或弱化气氛,描绘丝丝意识。形式内容,相得益彰。乔伊斯天才地驾御文体。天才地驾御语言。双关语,词序变换,文字重复。对声音的模仿。对动作的夸张,让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一部《尤利西斯》,繁缛至极,简约至极。文雅至极,庸俗至极。热情至极,冰冷至极。艰涩至极,流畅至极。精确至极。粗略至极。
  极致得恰到好处。
  
  十一、乔伊斯的眼神
  
  尘烟漫漫,人聚人散。生命无限,亦有限。乔伊斯让1904年6月16日的都柏林定格。却无法阻止时间的奔跑,芸芸众生的流逝。或许,他注视着斯蒂芬,仰望苍穹:注释着布卢姆,体味寻常生命的丰富与伟大。合上《尤利西斯》,让喧嚣平定。我仿佛又看到了乔伊斯,尤其是他的眼神,好似洞彻一切,又好似模糊迷惘。其中潜藏了一种,深深悲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在天才和他的巨著面前,我只能,只能少说话。
其他文献
[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比较  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
【摘要】新版《红楼梦》与经典的87版《红楼梦》走的是不同的风格路线,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身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旧《红楼梦》有着更为浓厚的古典情怀;新《红楼梦》则是娱乐资本运作的一个结果,烙上了艳俗、热闹的消费时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 新版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音效配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2
[摘要] 从《推手》《喜宴》中的儿子,《饮食男女》中的家倩,《卧虎藏龙》中的玉蛟龙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自身的影子,能看见人类子子辈辈都处于这样的文化焦虑中心,我们自己不停重复着前辈重复着的文化困境;永远在家庭内外进进出出,挣扎,困扰,生命不息,困境永存。化身为武当山群山峰峦中一缕孤魂的玉蛟龙,只能成为我们幻想中的一种逃脱永恒宿命的诱人的理想主义,如同武当山里千古不散的氤氲,萦绕于我们每个人的梦魇,挥
[摘要] 《凤凰琴》是导演何群根据作家刘醒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导演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更表现了基层教育战线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和人性之间的欲望争夺。  [关键词] 《凤凰琴》 奉献精神 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19  《凤凰琴》是导演何群根据作家刘醒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影片曾获得1993年华表奖最佳男演员、最
[摘要]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时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代笔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苔丝》 文字绘画艺
[摘要]艺术嗓音的运用,诚朴之美是基础,内心的真挚是美好声音的基础。那种矫饰、造作的声音即使再圆润华美,但由于缺乏内心真情实感的源泉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诚 诚朴 正确的创作道路    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原则在艺术嗓音运用中有着深层次的传承和微妙的体现。作者企图通过对用声美的探讨使艺术嗓音工作者能更好指导自身实践,提高有声艺术作品的美的层次本文探讨声音的诚朴
【摘要】209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称雄全球票房。它的成功,离不开电影新技术的支持和影片本身意蕴丰富的主题,二者联合打造了新一代的票房神话。  【关键词】 卡梅隆 3D 视觉奇观 虚拟摄像机 表情捕捉 多元化主题映射    2009年年末推出的贺岁航母巨片《阿凡达》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和美轮美奂的奇幻空间。在短短
[摘要] 《色戒》曾是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融铸其间的“床戏”和床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性”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的复杂性;个人与集体;情感与理智;低浅意识下的民族大义与个人本能盲目感性选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与选择,如何理解、体验和认识这一理性与感性交锋的过程,以之体察作品中人文反思的意义。  [关键词] 《色戒》 “性” 人性 理性 感性  doi:10.3969/j.issn.10
【摘要】十年前,初看作品,振聋发聩;十年后,回味经典,耐人寻味。《生死抉择》这部反腐倡廉作品,既成功地塑造了李高成、扬诚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同时从反面也揭示了严阵、郭中姚之流等堕落群体的腐败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折射出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人物分析 廉洁 腐败    影片《生死抉择》描写一个城市的市级领导干部和一桩重大的集体腐败案斗争的故事,片中主
[摘要] 《集结号》作为冯小刚的首部战争巨制,无论对于冯小刚个人还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讲都有非凡的意义。影片改变了以往中国大片对人性刻画的不足,关心小人物,充满人性关怀;影片还着力构建中国商业大片的价值体系,重塑电影精神,有利于中国商业片的良性发展;对于冯小刚个人来讲,此片无疑成为冯氏贺岁片的新起点。  [关键词] 人性 尊严 集结号    2007岁末,冯小刚推出他个人的首部战争巨制《集结号》,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