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戏剧文学的艺术特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戏剧文学,即儿童戏剧剧本,它作为戏剧文学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戏剧文学的基本艺术规律,诸如人物、事件、场景的相对集中,语言的性格化等等。但是儿童戏剧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观众是少年儿童,因而其艺术特征必然是戏剧的一般性与儿童戏剧的特殊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文学 艺术特色
  
  儿童戏剧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适合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它和成人戏剧一样,具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生活,通过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儿童戏剧文学,即儿童戏剧剧本,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样式。它既为舞台演出提供脚本,又可供少年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戏剧文学作为戏剧文学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戏剧文学的基本艺术规律,诸如人物、事件、场景的相对集中,语言的性格化等等。但是儿童戏剧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观众是少年儿童,因而其艺术特征必然是戏剧的一般性与儿童戏剧的特殊性的完美结合。
  
  一、结构主线单纯、清晰
  
  儿童戏剧的观众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受年龄限制,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迁移、理解力相对偏弱的特点。如果剧情展开前铺垫过多或者情节线索繁复多变,很容易使他们失去耐心,感到厌烦。因此,儿童戏剧的结构主线宜单纯,各个环节的衔接要紧凑,层次应清楚,不能像成人剧那样有主线、副线,明线、暗线。当然,线索单纯并不等于单薄、简陋。相反,情节要求曲折起伏、疏密相间、引人入胜。如容曜的独幕剧《妈妈在你身边》,全剧只有一条线索,即一个擦皮鞋男孩被抓,一个女孩营救,从始到终,一贯到底,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但是从幕启到剧终,小观众始终都在戏剧特定的情景中,和剧中人物一同悲喜。剧中情节安排了三起三伏: 男孩跳墙而入——一起,被女孩藏在被单后——一伏;警察发现皮鞋油盒——二起,女孩支吾应付——二伏;警察掀被单——三起,被单后无人、警察走——三伏。三起三伏之后,结尾又一起,男孩被抓走形成高潮,点明主题。从几起几伏中,可以看出情节不是平行的,而是逐步上升的、发展的。起,一次比一次紧张;伏,一次比一次松弛。有密有疏,安排得非常恰当、巧妙。
  又如久演不衰的《人参娃娃》是六场童话剧,容量较大,戏剧冲突的面也较大,但它的结构单纯,层次清楚。剧本通过人参娃娃为了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给人间带来温暖与欢乐,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迹,热情歌颂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主题非常明晰,适合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
  
  二、矛盾冲突明快、尖锐
  
  儿童总是习惯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人物、理解剧情。而且,儿童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剧情以外的任何异常声响都有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使他们专注于舞台演出,必须注重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他们。儿童戏剧文学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展开故事情节,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事件,使事件、人物之间的矛盾得到充分的揭示,并节奏紧凑地把矛盾推向高潮,直至解决。如饮誉中外的《马兰花》,剧本中虽然交织着大兰和小兰之间不同性格的矛盾,但以马郎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同邪恶的刁老猫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是主要的,也是十分尖锐的。围绕马兰花的得失,剧本明快地展开了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逐步地把剧情推向高潮,牢牢地抓住了小读者、小观众,使他们在随紧张的剧情发展而产生的喜怒哀乐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又如方园的独幕童话剧《“妙乎”回春》,通过小猫“妙乎”先后几次误诊,把“妙乎”不懂装懂、自高自大的特点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剧情很简单,但矛盾冲突明快、尖锐,有小猫“妙乎”和其他来就诊的小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小猫“妙乎”不肯老老实实学本领,又要自以为聪明的自身性格心理冲突。这些戏剧冲突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特点,对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内容富于情趣性
  
  儿童戏剧要激起儿童的浓厚兴趣,必须反映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是使儿童看得津津有味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戏剧塑造为孩子所喜爱的舞台形象的手段之一。儿童情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逗孩子乐,而是指儿童的性情志趣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情趣性不但应该服从于剧作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水乳交融地渗透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诸如奇特的情节、幽默的对话、曲折的冲突、绚丽的场景、缤纷的灯光、美妙的音乐、婀娜的舞姿等,处理精当,都会使儿童戏剧情趣横溢、富有魅力。如任德耀的《我一点也不快活》是一出表现人性被极度扭曲的悲剧。剧中大量情趣十足的戏剧情节,如樱桃节上猴群的狂欢、灰灰误入陷阱被擒、老窝瓜携灰灰耍猴戏、灰灰回归后被伙伴“踢皮球”、群猴见到“红毛魔鬼”大惊失色等等,对儿童观众颇具吸引力。
  又如《“妙乎”回春》中,开幕时的场景是芭蕉叶盖的房子、灯笼辣椒形的椅子、豆荚形的长凳、苹果和香蕉拼成的电话,绚丽的场景会迅速把小观众带到趣味盎然的童话世界。
  
  四、人物语言和动作儿童化
  
  儿童戏剧文学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矛盾冲突、塑造艺术形象、揭示思想和主题的。因此人物语言——台词和动作,应该是典型的、儿童化的。但是,语言和动作的儿童典型性并不是指矫揉造作、生搬硬套的“娃娃腔”,而是指经过精心提炼的、充分体现儿童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戏剧语言和动作。如柯岩的《小熊拔牙》中的台词:
   妈妈:我是狗熊妈妈。
   小熊:我是小熊娃娃。
   妈妈:我长得又胖又大。
   小熊:我就像我妈妈。
  短短的四句话,不仅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彼此关系以及外形特征,而且小熊模仿妈妈的滑稽可爱样儿也和盘托出。母子俩边说边演,情趣盎然。语言音韵和谐,活泼形象,通俗晓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喜欢富有动感的场景,因而儿童戏剧对动作性的要求比一般戏剧更为突出,而且要富有童趣。如《小熊拔牙》中,小熊在妈妈出门后高兴地唱起歌:“答应过妈妈洗脸呀!先洗洗小熊眼,再擦擦熊嘴巴;熊鼻子抹一抹,熊耳朵拉两拉;熊头发梳三下,嗯,就不爱刷牙。”通过简单的几句话,洗洗、擦擦、抹一抹、拉两拉等一系列动感、强烈的词,一个活泼、调皮的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艺术形式多样化
  
  儿童戏剧文学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融合了话剧、舞剧、歌剧等众多形式于一体,与成人戏剧相比,堪称一种更为广泛的综合性艺术。事实证明,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更为广泛地兼收并蓄各种艺术手法,往往能更有力地表现儿童戏剧的思想内容,对少年儿童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童话剧《马兰花》,在话剧表演的基础上,不仅借鉴了戏曲的表演方法,还融进了音乐、舞蹈、特技、武打等。随着优美而神奇的音乐演奏,帷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童话仙境。小鸟、小松鼠、小猴、鹿娃子随着玎玎玲玲的音乐声东奔西跳,互致早安。在那溶溶月光下的小河边,音乐缭绕,歌声悠扬,马郎和小兰在欢快的婚礼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在闷雷闪电中,刁老猫为谋取宝花,把小兰从悬崖上推下了河谷;水仙姑娘安慰小兰,在水底波光粼粼中若隐若现地跳舞;在马兰花的神力下,小兰姑娘从花丛中慢慢腾起生还;还有马兰开花的特技、马郎与刁老猫惊险的武打……这些奇妙的场景,优美的乐曲,马郎、小兰等有说、有唱、有跳、有打的综合表演,会把小读者、小观众带到虚幻的艺术真实之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王晓玉.儿童文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3]王晓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其他文献
教师在高中时期,对生物教学进行完美的构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感受到生物学习价值的情况下,也让学生跟随核心素养的脚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教师整合教学课堂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的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升学率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转移。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应当看到:学生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目前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为了追求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使一部分优等生“吃不饱”,这种“吃不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优等生潜能的发挥。普及和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为学生考虑,完善教学方式构建学生喜爱并易于学生理解的数学知识课堂.教学过程需要以教学设计方案作为指导,教学过程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提高手段,教师需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而从小打好基础,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当中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现代社会的多重挑战,因此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