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新助手

来源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_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其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能与其他前沿领域相整合,协助数据处理和结果预测,其中深度学习技术表现尤为突出。阐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生物医学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简要介绍其常用方法和模型,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总结其在生物医学影像分析、组学数据处理和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方面的应用;简要讨论其在上述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ABD)适宜贮血时间,为保障自体血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具有PABD适应证的骨科手术患者10例,根据体重计算总血容量,术前1周采集10%总血容量的自体血,于采血前、采血毕检测患者血常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留存50 ml自体血制备成RBC悬液用于研究,分别于1、7、14、21、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依赖于CT图像信息和放疗医务人员经验技术的传统放疗计划方案制定已逐渐限制了放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的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在3D环境中进行人机交互的仿真系统,其能够提供放疗环境、患者解剖结构、等剂量线分布等内容的3D信息。目前VR已用于引导患者摆位、非共面治疗计划的自动碰撞检测、全息显像系统优化放疗计划、教学培训及患者宣传教育等方面,以期在安全而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6-巯嘌呤(6-MP)是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采用的核心药物,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肝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患儿治疗被中断或者继发感染等。6-MP治疗维持治疗期ALL患儿导致的不良反应具有显著个体差异,临床医师如何平衡其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以及基于其药物基因组及代谢产物水平调整6-MP剂量,已成为相关研究热点。为了指导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