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在遨游之中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作为小说家在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身于伦敦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曾在特恩布里奇公学上学,成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和古典文学,受到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后成为该院的荣誉研究员。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莫瑞斯》;两部短篇幻想小说集《天国驿车》和《永恒的时刻》。他还著有文学批评论著《小说面面观》、散文集《阿宾哲收获集》等。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在20世纪初期就已完成,其总体创作时间并不长,但因其小说所阐述的深刻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使其作品历久弥新。
  对现实的超越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形式,是对不可能发生的或超自然的事情的描述。它是文学原有的一种倾向,往往带有寓言的特点。幻想小说中的虚构因素并不是一味的空想,它所包含的现实因素并不亚于现实主义作品。西方幻想小说大约出现在18世纪后期,主要是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的神话故事多成为幻想小说的素材来源,如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亚瑟王传奇等,18世纪末哥特小说的兴起对幻想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幻想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本参照,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奇异的故事,叙述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
  福斯特对幻想及幻想小说有过专门的论述,在《小说面面观》中专门设立一章探讨小说中的幻想,他对幻想作了如下定义:“小说中已经不止有时间或人物或逻辑或它们的衍生物了,甚至不止有命运了。我说的‘不止’,意思并非多出了一样将以上这些方方面面排除在外的东西,或者将它们统统包括、包容在内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像一束光横切过上述之种种,在这里它可能跟它们紧密相连,周详地把它们所有的问题一一照亮,而在彼处,它又会在它们上方一掠而过或者径直穿透它们,恍若它们并不存在一般对其视而不见。我们将给这束光起两个名字:幻想和预言。”他对幻想的定义显然已经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范畴,幻想可能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也可能对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幻想从一开始就向传统的叙事模式提出挑战,在对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的描绘中注入新奇的陌生感受,给人以奇异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幻想小说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幻想小说像诗歌一样是对现实的隐喻和拓展,是对经验的强调和超越,将我们引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福斯特的幻想小说虽然数量不多、篇幅短小,但因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主题而使其幻想小说熠熠生辉。其幻想小说指的是他在“一战”前的不同时期写下的一批短篇小说,如《惊恐记》《另类王国》《天国公共马车》《助理牧师的朋友》《永恒的瞬间》《始于科娄纳斯的路》《树篱的另一边》《塞的故事》《协作》《机器停转》等。这些小说或戏仿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或引用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多用诗一般凝练含蓄的语言将小说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并运用典故、神话故事来隐喻主旨,情节离奇荒诞,意蕴丰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福斯特的小说中充满着旅行,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主人公去意大利旅行:《最漫长的旅程》《印度之行》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旅行,可见福斯特对旅行的偏爱,他本人也曾多次游历意大利、希腊、印度等地。旅行只是人物进行探寻的方式,他们离开封闭狭小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圈子,来到风景优美、民风朴实的意大利等地,感受到心灵被释放的欣喜。
  其幻想小说的特点之一也是通过旅行表达主题,人物往往被带离有形的日常生活,前往陌生的奇幻世界。他们在意大利、希腊、天国、想象的国度、英国各地旅行,常常在旅行中感受到一种新的心灵体验,这些体验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观念相矛盾,他们或者试图调和,或者进行反抗,或者安然接受,或者与之失之交臂。
  对生命真诚的诠释
  《天国公共马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快乐的天国之行;《始于科娄纳斯的路》中不仅有现实的希腊之行,还有主人公卢卡斯的心灵之旅;《树篱的另一边》展现了一次抽象的人生之旅;《惊恐记》《塞王的故事》《永恒的瞬间》描写了一行英国人来意大利旅行的故事;《另类王国》《助理牧师的朋友》《协作》中的主人公则是到附近的树林、丘陵、海滨农舍郊游。其人物在旅行中探寻,他们或探寻成人世界中逝去的纯真,或探寻宁静的心灵归宿,或探寻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或探寻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或探寻真挚爱情出现的瞬间。
  《天国公共马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乘坐公共马车到天国游历的故事。小男孩在家附近的空巷子里发现了一个写着“通往天国”的旧路标,据说那是一个名叫雪莱的人制造的玩笑。傍晚他独自来到小巷,看到了班车公司发布的通知,通往天国的马车只有日出班车和日落班车。他心想或许这只是一个玩笑,但在梦中他似乎真的看到了公共马车。于是,在凌晨时分,他怀着好奇又独自来到小巷,果真看到了通往天国的马车。马车是由托马斯·布朗先生驾驶的,男孩儿和布朗爵士一起来到了天堂,看到了彩虹桥、高山、河流、唱歌的人们,以此结束了他逃学的一天。他向父母叙述公共马车的事,却遭到父亲的嘲笑。
  男孩儿认为父亲的朋友邦斯先生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于是,他向邦斯先生讲述了公共马车的故事,好奇的邦斯决定第二天和男孩儿一起旅行。邦斯先生万万没有料到真有马车,这次是由但丁驾驶,这使邦斯先生更加惊讶不已。他教训男孩儿要文雅恭谨,但当男孩儿看到窗外的美景后,邦斯先生的教诲马上都随风而逝了。男孩儿又给邦斯先生讲起了美景,但邦斯先生却什么也看不见。当马车到达终点时,男孩儿看到了阿喀琉斯,他激动地跳下去,被阿喀琉斯用盾牌接住。邦斯先生害怕极了,他请求但丁将他送回去,却遭到拒绝,最后,他从空中摔死了。小说结尾以新闻报道的口吻交代了邦斯先生的死讯。
  邦斯先生为了让但丁将他送回现实世界,表达了对但丁的尊敬,并告诉但丁他已将他的著作用羊皮纸装订,但但丁却回答他说:“我是手段,不是目的。我是食物,不是生命。你要独自站着,像那个男孩儿那样站着。我不能救你。因为诗歌是一种精神;崇拜诗歌的人必须崇拜它的精神和它传达的真理。”正如福斯特在《机器停转》中所表达的:“人是一切生物中的花朵、一切可见的生灵中的最高尚生灵;人曾经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曾经把自己的力量反映在星座之中:美丽赤裸的人被自己编织的衣服窒息,正在死去……只要它是衣服而不是别的什么,只要人能随心所欲地脱掉它,按照自己的灵魂本质和同样神圣的身体本质去生活,它就一直是美好的。”邦斯先生错将手段当成了目的,食物当成了生命。人才是生命和目的,而衣服和书籍只是手段和食物,看似无知的男孩儿恰恰最理解生命和目的,这不正是我们苦苦探寻的吗?   小说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奇幻的天堂之旅,男孩和邦斯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孩儿相信自己看到和经历的一切,虽然他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的真诚和纯真最能打动人心;而邦斯先生自以为博览群书,却看不见天堂奇幻美丽的景象。无知的男孩儿被阿喀琉斯用盾牌接住,人们为他戴上桂冠,而渊博的邦斯先生却从空中坠落而死。福斯特通过奇幻的天堂之旅,向我们展示了纯真天性的可贵。
  对生命真谛的追寻
  《始于科娄纳斯的路》讲述了卢卡斯先生在小女儿埃塞尔的陪伴下去希腊旅行的经历。卢卡斯先生已步入老年,他年轻时曾向往古希腊文明,四十年后终于来到希腊。一天,他们路过一家位于一片绿树掩映之中的小酒店,卢卡斯发现一棵空心悬铃木的树干中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当他置身于悬铃木中时,突然体验到一种奇异的感觉。“他被一种震惊——也许是到达目的地的震惊——唤醒了,因为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一种无法想象的、无法确定的东西飘过万物上空,使万物变得容易理解,变得美好。在那位老妇人弯腰干活的姿态里,在那只小猪欢快的动作里,在老妇人手中逐渐变小的毛线梭子里,都蕴含着某种意义……太阳照在树木延伸的根上形成了绝非无序的图案;一丛丛点着头的常春花和流水的音响都蕴含着意图。卢卡斯先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发现了希腊,而且发现了英格兰和全世界,发现了生活。”他的灵魂受到了震动,在周围的景物中探寻到外部世界的美,发现了和谐和意义,寻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和生命真谛的闪光。
  他当即决定留在此地,但埃塞尔和同行的人却不能理解,并强行带走了老人。小说最后叙述卢卡斯先生回国后一天早晨的情景。老人心烦意乱地向女儿抱怨周围的噪音,此时,福曼太太寄来了用希腊报纸包着的花种,埃塞尔惊讶地从旧报纸上读到,就在他们途经那家小酒店的当晚,发生了灾难,小酒店被倒塌的大树压倒,里面的人都死了,卢卡斯先生对此却显得无动于衷。
  这篇幻想小说的素材取自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在科娄纳斯》,剧作讲述了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后自我流放的故事,他和女儿安提戈涅最后来到科娄纳斯,阿波罗曾预言俄狄浦斯会死在科娄纳斯。在某种程度上,《始于科娄纳斯的路》是对《俄狄浦斯在科娄纳斯》的戏仿,将现实世界中的人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叙述,从而触及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某种空虚。小说明确指出了两者在人物上的对应关系,同行的福曼太太总说埃塞尔是安提戈涅,而卢卡斯先生则努力扮演着俄狄浦斯的角色。她在谈到此地的风景时,并表示让她想起了索福克勒斯的科娄纳斯,他们所经过的小酒店恰好与悲剧中的科娄纳斯相对应。
  福斯特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借助神话来表达别样的主题。俄狄浦斯在科娄纳斯到达了他人生的终点,但福斯特却让卢卡斯到达了他的“科娄纳斯”后又不得不离开,与他所探寻到的内心宁静失之交臂。回到日常生活中的卢卡斯难以忍受各种嘈杂的声音,而希腊的小酒店、清澈的泉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两幅图景的对比映照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希腊的向往。探寻到生命真谛的卢卡斯又与生命真谛失之交臂,这是他无法左右的。
  对灵魂的慰藉
  《树篱的另一边》展现了一次抽象的人生之旅。“树篱的另一边”象征着既定生活的另一面,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对理想生活产生了想象。主人公“我”行走在单调乏味、充满尘土的路上,两边只有噼啪作响的褐色树篱。“我”像其他人一样不停地行走着,单调的景致令“我”感到压抑,长久的行走使“我”筋疲力尽,难以前行。来自树篱另一边的一阵微风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于是,“我”渴望越过树篱,看看另一边有什么。越过了荆棘和界河,“我”来到了树篱的另一边,这里有广阔的空间、明媚的阳光、壮丽的山峦、清澈的池塘、高大的树木、愉快的人们,景色优美,人们生活怡然自得。
  当“我”知道了这里哪儿也不通时,感觉这里只不过是个监狱,无法信任这里的人,无论向导如何奉劝,“我”还是试图重新返回到旧路上。直到向导带“我”看了两扇门,当“我”看到门外路上的单调、尘土和褐色树篱,“我”突然感到不安。这时有个人提着一罐酒从他们身边经过,好像那罐酒能让人忘记过去似的,“我”从他手中抢过罐子,喝了起来。然后,“我”安然入睡,在梦中,听见了夜莺的歌声,闻到了干草的气味,看见了繁星刺破昏暗的天空,那个被“我”抢了酒的男人却是我的兄弟。
  这篇小说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我”就像那个误闯入世外仙境的渔人,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离开了桃花源,后来再也没有寻找到它的踪迹。而福斯特笔下的“我”却永远地留在了“树篱的另一边”。人类的理想世界大多具有封闭性,如西方的伊甸园、中国古代的桃花源,福斯特笔下的“树篱的另一边”也是封闭的。它哪儿也不通,却有两扇门,一扇门向外敞开,是路的开头,人类从这扇大门走出去;另一扇门向里敞开,是路的尽头,人类将来会从这扇大门进来。这或许是某种预言,预示从这里走出的人类最终还会回来,现在的人类似乎是一群迷路的孩子,他们迷失在盲目之中,最终还会像“我”一样越过界河和树篱回到“树篱的另一边”。小说最后,“我”安然入睡,梦中的景象不正是福斯特要传达给我们的吗?夜莺的歌声、干草的味道、繁星点缀的天空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我”为灵魂找到了归宿,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总之,福斯特在其幻想小说中将旅行与探寻结合起来,人物游走在幻想之中,既模糊读者的视线,又牵动读者的心。他们一会儿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一会儿又出现在绿树环绕的希腊乡村,我们似乎看到了彩虹桥,听到了小男孩欢快的笑声。景象迅速转换,一条望不到头的路,两旁长满褐色树篱,充满尘土,人们在疲惫地行走。这些幻想的景象既真实又虚幻,但男孩儿的笑声、老人安详的面容、树篱另一边的美好景象却是实在的、动人的。福斯特通过旅行与探寻的方式,使人物在旅行中探寻,探寻纯真的天性,探寻生命的真谛。
其他文献
说到20世纪叱咤美国文坛的巨匠,人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提到舍伍德·安德森(5herwoodAnderson,1876--1941)的恐怕不多,殊不知,我们提到的这些文学巨匠大多受到过安德森的深刻影响,或者可以说他们有些人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成功的。他被福克纳视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著名的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也称他为“作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中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
今天大概已经没有人否认“电影是一门艺术”这一命题了,虽然肯定还有人在思考“电影是一门什么艺术”这一问题。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电影需要说话,但也有人说过,电影的对白要尽可能地少,因为画面本身比语言能表达更多的东西。这时,《艺术家》开了口,来参与到关于“说话”的讨论中。  影片最突出的标签就是“默片”,然而它又不全是默片。它模仿和致敬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默片时代。影片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名
罗汉钵    高10711m口径145mm足径80nin重量1086g传统造型,手拉坯成型,收口、鼓腹、器型简练生动,线条干净利落,给人朴拙稳重,敦厚饱满之感。釉质细腻,灵动洒脱,活而多变,有很强的层次感、立体感。釉色清新别致,以灰蓝色为主基调,由深浅不等的灰、蓝、紫三色,自然熔融渗化,并形成汗珠状的自然窑变流纹,如鸽子的蓝灰色羽毛,分外生动美丽。自然窑变景观呈现出一派瑞雪纷呈的雪景画?面,把“俏
奇迹    素林岛上的摩根人是亚洲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通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之前,他们一直过着鲜为人知的闭塞生活。海啸过后最令人惊讶的一则国际新闻就是:在那场可怕的海啸中,没有一个海上吉普赛人丧生。  摩根人世代与海为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能够预知到海啸的袭来,及时躲避到了岛上的山区高地里。他们是如何预知到海啸的呢?在采访中,摩根人的答案似乎很简单:是鱼儿告
志贺由纪夫在当了40多年的警察之后,开始筹划退休之后的生活。2003年9月,他还有6个月就要从任职的福井县(位于日本西海岸)某警署退休。一个天气晴朗的黄昏,正在当地一处海岸森林附近巡查的志贺由纪夫遇到一对男女,而恰恰是这~偶遇改变了志贺由纪夫的生活。  这对男女坐在一条长椅上,身体依偎在一起。志贺由纪夫发现他们俩的举动十分异常,因为两个人的手腕被几条连接起来的血红色手帕紧紧绑住a“你们好,”志贺由
荣获“2012年图书馆室内设计奖”  由于规划有方,改造到位,新落成的麦卡伦公共图书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设计,被美国图书馆联盟和国际室内设计联盟授予“2012年图书馆室内设计奖”,赢得“整体类奖项”首奖和 “分类奖项”首奖的最佳称号。根据规定,参与评奖的公共图书馆面积要超过30000平方英尺 (合9144平方米)以上。  “在改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原有单一的层次上建起一个功能齐全、服
在第一次观看时,中途甚至忍受不了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迷茫和困惑,而一度中断影片,直到很久以后才接着看完。而这次,虽然已经知道故事情节,安静持续地看完,却依然在片尾高潮时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是自己太感性,抑或是感觉太真实?    剧情    结束了实习的女医生凯特决定换换环境和心情,离开乡土气十足的伊利诺伊州库克郡,在忙碌的芝加哥医院求得了一份工作,但她唯一割舍不下的却是那座造型别致的湖边小屋小屋通
似乎这世上的事一切皆有定数,高中时坐在教室里因《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而愤愤不平,那时的我一定想不到竟然会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看到《雅尔塔协定》的原稿和“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曾坐过的椅子,近到只隔着一块博物馆的橱窗玻璃。如果你翻开历史书,一定会发现克里米亚、雅尔塔、塞瓦斯托波尔历来就是纷争的代名词。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小岛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一个个恢弘壮阔的时代。  从1918年到19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通过第一人称作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的叙述,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萨拉·迈尔斯和她丈夫,公务员亨利·迈尔斯这三个人之间的迷恋、嫉妒。作品于1951年出版后,读者和批评家马上看出,格林这是在写他自己,写他与他的“第三个女人”凯萨琳·沃尔斯顿之间的恋情。  格林1904年生于英格兰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父亲是伯克姆斯特德中学的校长,格林曾作为寄宿生在该
森林在燃烧,8 R稀有的兀鹰面临险境。乔伊·伯尼特率领人员投入了营救它们的行动。    一位兀鹰迷    加利福尼亚兀鹰(兀鹫)拥有一对隆起的肩部,头部光秃,布满皱纹,很少被人从近距离观察到。当它展翅飞翔时,就成了北美洲土著居民传说中的巨鸟——因为它的翼展可达10英尺。这种巨鸟曾分布于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西部到墨西哥的广大区域,但是由于盗猎者的射杀,珍品收藏者偷窃鸟蛋以及兀鹰在吞吃被猎枪击中的动物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