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建民经常对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就是马拉松。他是残疾人,但是他的精神完美是正常人无法企及的。在人们认为应该呆在家安逸度完余生的时候,这对失去双足年幼体弱的他来说横亘在他眼前的是如天堑般的鸿沟,但是他不仅翻越了过去,而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你没有完整的躯体,但是人都应该有一颗坚强的心。
看看他完成梦想最近一年的丰功伟绩吧:世界第一个用轮椅完成南极洲马拉松的人、世界第一个在65天内在七个城市分别完成10次马拉松的轮椅选手世界第一个三天内完成三站马拉松的人,24小时不间断跑世界纪录,100公里轮椅最快完成世界纪录——奇迹还在上演。
2005年,他用70天时间在七大洲完成10项超级马拉松赛程,打破了健全人在1999年创下的99天在七大洲完成七项超级马拉松的纪录。最难能可贵的是从1987年开始为各国弱势团体募款,迄今已经募得一千四百多万美元。他常常逢人就说:“我不为自己失去的感到悔恨,而是加倍利用自己拥有的。我失去了一双脚,但是我还有手,还有脑。”
1957年1月22日陈建民出生于新加坡,他两岁那年发高烧,原以为是普通感冒,送院后发现是罹患小儿麻痹症,但已救治不及,造成终身残疾,自此几乎以医院为家,由于买不起拐杖和轮椅,陈建民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爬代步。低劣的卫生条件,使他感染一身的皮肤病还有其他各种疾病。医生建议把建民送去红十字会之家,但爸爸和妈妈却觉得不管多苦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到了适学年龄,他们四处奔走争取让他进入正规学校,而不是残疾儿童学校。“我母亲认为我除了脚不能走,能力不比别的孩子差,所以坚持要我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她相信,只有教育可以改变我的一生,让我自立自强”。
陈建民由姐姐和妈妈轮流背着上学。有感于父母为他争取入学的辛苦,他不敢再逞强,而是发愤读书。学期结束成绩年级第一,由姐姐背着上台领奖。随着长大,背着他来回跑越来越吃力,一直挺直腰杆生活的父母放下尊严,到福利部申请救援,给建民申请木拐杖和支撑双脚的支架。10岁的建民开始迈出他艰辛的第一步。每天上学放学,陈建民都会经过院址在勿拉士沙路的莱佛士书院。有一次,姐姐对建民说:“你要努力用功,总有一天你也能跟我们的李光耀总理一样,进入这间学校读书。”建民没有让家人失望,小学毕业以高分考进莱佛士书院,成绩直名列前矛,一路靠奖学金念完大学。毕业那天,陈建民的妈妈和姐姐都哭了,那是无比骄傲和欣慰的眼泪。毕业后不久,陈建民出国深造考取脑神经博士学位,在新西兰奥克兰医学院工作几年后,又到美国著名的梅约医学中心从事研究,接着又到澳洲学医。开学第一天,教授见到建民,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糟蹋学位。
“我没有因此而沮丧,教授把轮椅看得比我大,却没有看到坐在轮椅上的我,无法走路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障碍,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从医学院毕业那天,教授向他祝贺并致歉。陈建民说:“从小我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但那只是生理上的局限,在其他方面我其实跟常人无异。父母一直对我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我不良于行,但他们从来不因此而宽待我,在家里,我一样要帮忙扫地、洗碗。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真是用心良苦。”
陈建民从不为自己的残疾感到自卑,但小时候上体育课,看到同学在球场上玩得好高兴,他心里总是若有所思、闷闷不乐。17岁那年,他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一名因公受伤而残疾的前警员瓦西德发起推动新加坡第一个轮椅体育会,这让陈建民好不兴奋,他从家里跑到花拉公园,一瘸一拐地走上跑道去见瓦西德。瓦西德看着面前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朝一辆空轮椅作了个手势,他慢慢推动轮子,在跑道上转圈,一种新节奏在耳边响起——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速度,能够奔跑原来是这么美妙。1980年,他在轮椅上完成马拉松。接下来是一连串挑战,1987年开始,陈建民充分利用他的能力组织慈善活动,在母校莱佛士书院跑道上进行16小时马拉松,至今已为多个慈善机构募得逾1400万元善款。为了以最佳状态参赛七大洲挑战,他特地请了一年假全力备战。整个活动从2005年2月开始,全程70天超过400公里,过程艰辛超乎想像,特别在南极地势险峻冰天雪地,跑起来不容易,更何况是坐轮椅。
陈建民表示,有好几次他想放弃,但想到只要他能挺过去,就有一名癌症病患可以得到帮助,这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爱要及时,爱要平常心,人性本善,人不需要因为本身残疾才有一颗想帮助别人的心。
看看他完成梦想最近一年的丰功伟绩吧:世界第一个用轮椅完成南极洲马拉松的人、世界第一个在65天内在七个城市分别完成10次马拉松的轮椅选手世界第一个三天内完成三站马拉松的人,24小时不间断跑世界纪录,100公里轮椅最快完成世界纪录——奇迹还在上演。
2005年,他用70天时间在七大洲完成10项超级马拉松赛程,打破了健全人在1999年创下的99天在七大洲完成七项超级马拉松的纪录。最难能可贵的是从1987年开始为各国弱势团体募款,迄今已经募得一千四百多万美元。他常常逢人就说:“我不为自己失去的感到悔恨,而是加倍利用自己拥有的。我失去了一双脚,但是我还有手,还有脑。”
1957年1月22日陈建民出生于新加坡,他两岁那年发高烧,原以为是普通感冒,送院后发现是罹患小儿麻痹症,但已救治不及,造成终身残疾,自此几乎以医院为家,由于买不起拐杖和轮椅,陈建民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爬代步。低劣的卫生条件,使他感染一身的皮肤病还有其他各种疾病。医生建议把建民送去红十字会之家,但爸爸和妈妈却觉得不管多苦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到了适学年龄,他们四处奔走争取让他进入正规学校,而不是残疾儿童学校。“我母亲认为我除了脚不能走,能力不比别的孩子差,所以坚持要我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她相信,只有教育可以改变我的一生,让我自立自强”。
陈建民由姐姐和妈妈轮流背着上学。有感于父母为他争取入学的辛苦,他不敢再逞强,而是发愤读书。学期结束成绩年级第一,由姐姐背着上台领奖。随着长大,背着他来回跑越来越吃力,一直挺直腰杆生活的父母放下尊严,到福利部申请救援,给建民申请木拐杖和支撑双脚的支架。10岁的建民开始迈出他艰辛的第一步。每天上学放学,陈建民都会经过院址在勿拉士沙路的莱佛士书院。有一次,姐姐对建民说:“你要努力用功,总有一天你也能跟我们的李光耀总理一样,进入这间学校读书。”建民没有让家人失望,小学毕业以高分考进莱佛士书院,成绩直名列前矛,一路靠奖学金念完大学。毕业那天,陈建民的妈妈和姐姐都哭了,那是无比骄傲和欣慰的眼泪。毕业后不久,陈建民出国深造考取脑神经博士学位,在新西兰奥克兰医学院工作几年后,又到美国著名的梅约医学中心从事研究,接着又到澳洲学医。开学第一天,教授见到建民,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糟蹋学位。
“我没有因此而沮丧,教授把轮椅看得比我大,却没有看到坐在轮椅上的我,无法走路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障碍,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从医学院毕业那天,教授向他祝贺并致歉。陈建民说:“从小我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但那只是生理上的局限,在其他方面我其实跟常人无异。父母一直对我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我不良于行,但他们从来不因此而宽待我,在家里,我一样要帮忙扫地、洗碗。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真是用心良苦。”
陈建民从不为自己的残疾感到自卑,但小时候上体育课,看到同学在球场上玩得好高兴,他心里总是若有所思、闷闷不乐。17岁那年,他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一名因公受伤而残疾的前警员瓦西德发起推动新加坡第一个轮椅体育会,这让陈建民好不兴奋,他从家里跑到花拉公园,一瘸一拐地走上跑道去见瓦西德。瓦西德看着面前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朝一辆空轮椅作了个手势,他慢慢推动轮子,在跑道上转圈,一种新节奏在耳边响起——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速度,能够奔跑原来是这么美妙。1980年,他在轮椅上完成马拉松。接下来是一连串挑战,1987年开始,陈建民充分利用他的能力组织慈善活动,在母校莱佛士书院跑道上进行16小时马拉松,至今已为多个慈善机构募得逾1400万元善款。为了以最佳状态参赛七大洲挑战,他特地请了一年假全力备战。整个活动从2005年2月开始,全程70天超过400公里,过程艰辛超乎想像,特别在南极地势险峻冰天雪地,跑起来不容易,更何况是坐轮椅。
陈建民表示,有好几次他想放弃,但想到只要他能挺过去,就有一名癌症病患可以得到帮助,这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爱要及时,爱要平常心,人性本善,人不需要因为本身残疾才有一颗想帮助别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