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应当以人为本,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忽视儿童的自身感受,压抑着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走近儿童,我们会发现,儿童是非常特殊的个体,他们具有与成人差异极大的,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化。儿童是“探索者”、“思想家、“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关注儿童文化,设计适合儿童兴趣的语文教学,成了需要我们思考的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本能的压抑。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游戏时总能满怀热情,创造出种种属于自己世界的幻想。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寓教于乐,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任其在游戏的王国里快乐地习得知识并通过游戏来巩固知识。
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我设计了一套拟人化的字母体操,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顿时变成了欢快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完了教学内容,而且掌握得非常好。
在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我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和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和动作中看到狼的狡猾和凶恶与小羊的善良和老实,从而领悟到狼的本性很凶残,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
学完《怀素写字》,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我布置他们同桌间进行“一日一赛”,每天比练二十个字,看谁写得漂亮,每天老师只在优胜的作业本上打红五星。这样,练字这一枯燥的事竟然变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事。
游戏当作业布置的方式很多,可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玩一玩,唱一唱,演一演,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二、童谣是高效的法宝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儿歌和童谣非常感兴趣。童谣能给儿童带来迷人的趣味与欢乐。童谣句子短,合韵上口,响亮反复,易唱易记,内容上都是一些外婆、姐姐、鸟树和四季等他们所熟识的形象。而吸引孩子易学易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童谣的趣味性。趣味看似简单,但再深层次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在语文教学中,我把童谣和课文有机结合。例如,学了《看菊花》,我感觉到孩子们对“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这个概念很模糊,因此课后我又教了《十二月歌》。童谣适合儿童记诵、学活,利于开发智力,特别对记忆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极有好处,古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即是被公认的儿童起蒙精品歌谣,积累到如今更是佳品繁多。我把学童谣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延伸。
除此之外,学童谣还成了激励学习的手段。例如我常对他们说,如果哪位同学连得三颗星,老师就奖励他一首童谣。因此,孩子们化兴趣为学习的动力,同时童谣益于他们的全方面发展,可称得上一举多得了。
孩子们学童谣兴趣高,会自己找童谣,背童谣。二年级时,我让孩子们摘录童谣,同学们定期交流摘录本。他们还能把童谣与游戏结合,编拍手歌、跳绳舞,总能设想成趣,自感愉悦。后来,学生编童谣也成为可能之事,他们编童谣如同玩堆沙的游戏,真正进入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虽然他们编的歌谣很简单、很稚幼,但那里面闪耀着他们独特的思维火花。
三、入境是理解的保障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语文教学也要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主动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审美情感。如《大海睡了》一文描绘了夜晚海面的宁静美,使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方法是多样的,可通过各种配合朗读、个人朗读,由欣赏语言美到深入理解文章意境美。
苏教版教材中有些描写景色的课文,语言比较含蓄,由于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和对文学的理解力不强,难以进入情境,这样,就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教《浪花》一课时,我用录音机和幻灯片进行教学。我先放幻灯片让学生认识“浪花”,然后放《海之歌》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海浪的声音,学生们都说:“像歌声、像笑声”。我又问:“这些歌声、笑声是谁发出的呢?”学生说:“浪花”。接着我又放幻灯片,让学生看着幻灯片读课文中的句子“浪花轻轻走来,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浪花跑去又跑来,给我送来雪白的贝壳、小虾”。这样浪花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有兴趣地看着幻灯片,身临其境。我马上问:“这海边的景色怎么样呢?”学生答:“很美丽。”我又问:“如果你是画上的小孩子,你会觉得怎样?”学生说:“我很高兴,很喜欢那里。”这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被激发起来了。我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去保护大自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文化,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做好这一点,才能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享受的乐事,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愿每一个儿童能从小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本能的压抑。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游戏时总能满怀热情,创造出种种属于自己世界的幻想。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寓教于乐,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任其在游戏的王国里快乐地习得知识并通过游戏来巩固知识。
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我设计了一套拟人化的字母体操,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顿时变成了欢快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完了教学内容,而且掌握得非常好。
在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我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和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和动作中看到狼的狡猾和凶恶与小羊的善良和老实,从而领悟到狼的本性很凶残,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
学完《怀素写字》,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我布置他们同桌间进行“一日一赛”,每天比练二十个字,看谁写得漂亮,每天老师只在优胜的作业本上打红五星。这样,练字这一枯燥的事竟然变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事。
游戏当作业布置的方式很多,可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玩一玩,唱一唱,演一演,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二、童谣是高效的法宝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儿歌和童谣非常感兴趣。童谣能给儿童带来迷人的趣味与欢乐。童谣句子短,合韵上口,响亮反复,易唱易记,内容上都是一些外婆、姐姐、鸟树和四季等他们所熟识的形象。而吸引孩子易学易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童谣的趣味性。趣味看似简单,但再深层次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在语文教学中,我把童谣和课文有机结合。例如,学了《看菊花》,我感觉到孩子们对“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这个概念很模糊,因此课后我又教了《十二月歌》。童谣适合儿童记诵、学活,利于开发智力,特别对记忆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极有好处,古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即是被公认的儿童起蒙精品歌谣,积累到如今更是佳品繁多。我把学童谣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延伸。
除此之外,学童谣还成了激励学习的手段。例如我常对他们说,如果哪位同学连得三颗星,老师就奖励他一首童谣。因此,孩子们化兴趣为学习的动力,同时童谣益于他们的全方面发展,可称得上一举多得了。
孩子们学童谣兴趣高,会自己找童谣,背童谣。二年级时,我让孩子们摘录童谣,同学们定期交流摘录本。他们还能把童谣与游戏结合,编拍手歌、跳绳舞,总能设想成趣,自感愉悦。后来,学生编童谣也成为可能之事,他们编童谣如同玩堆沙的游戏,真正进入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虽然他们编的歌谣很简单、很稚幼,但那里面闪耀着他们独特的思维火花。
三、入境是理解的保障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语文教学也要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主动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审美情感。如《大海睡了》一文描绘了夜晚海面的宁静美,使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方法是多样的,可通过各种配合朗读、个人朗读,由欣赏语言美到深入理解文章意境美。
苏教版教材中有些描写景色的课文,语言比较含蓄,由于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和对文学的理解力不强,难以进入情境,这样,就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教《浪花》一课时,我用录音机和幻灯片进行教学。我先放幻灯片让学生认识“浪花”,然后放《海之歌》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海浪的声音,学生们都说:“像歌声、像笑声”。我又问:“这些歌声、笑声是谁发出的呢?”学生说:“浪花”。接着我又放幻灯片,让学生看着幻灯片读课文中的句子“浪花轻轻走来,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浪花跑去又跑来,给我送来雪白的贝壳、小虾”。这样浪花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有兴趣地看着幻灯片,身临其境。我马上问:“这海边的景色怎么样呢?”学生答:“很美丽。”我又问:“如果你是画上的小孩子,你会觉得怎样?”学生说:“我很高兴,很喜欢那里。”这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被激发起来了。我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去保护大自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文化,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做好这一点,才能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享受的乐事,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愿每一个儿童能从小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