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盛宣怀的捐纳之途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e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随之转变,此前作为末端的商人的地位开始上升,尤其是在口岸城市,一些身兼商人和知识分子且获得巨大财富的买办和民族资本家,日益成为社会重要群体。然而在晚清中国,个人社会地位的显达,仅仅靠财富积累远远不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谋得一官半职仍然是重要依据。就拿独具洋务才干和经世致用能力的郑观应来说,委身洋行明显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通过捐纳获得候补官衔,通过参与赈灾得到地方大员好感,通过积极建言献策引起洋务派官僚的关注与认可,最终弃太古就轮局,投入洋务派阵营。尽管郑观应曾有述“只恐空囊消酸腐,何须射策求封侯”,但是他对于仕途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晚清社会一批跨界绅商内心的真实想法。
  郑观应获得功名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直接捐纳获得实职候补资格,二是通过办赈获得朝廷褒奖,三是朝中大员保奏推荐。这样通过历次捐纳以及朝廷大员保荐,郑观应获得朝廷的任用便有了很大希望。不过,残酷的现实是,对于捐纳而来的候选道员来说,无论是单月选用,还是双月选用,甚或是不论单月、双月尽先选用,获得实授道员一职难于登天,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轮到实授,终身都是“候补”。
  郑观应17岁未中秀才弃学,远赴上海学商。在上海期间,郑观应以其勤奋好学、良好的天赋和机遇垂青,一跃而成商界名流,为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邓华熙、王之春等朝廷大员和地方督抚所熟悉和信任,为他日后成为洋务派企业得力干将和获得从政的机会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财富累积和个人地位提升,郑观应也与当时为数众多的绅商一样用捐纳获得功名。然而仔细回顾郑观应的从政经历、官场表现以及与官僚系统的关系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个与诸多朝中大员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真正熟谙官场游戏规则的绅商,甚至可以说是多年来游移官场内外但却始终未能真正融入官场。
  郑观应的仕途之路颇费周折显而易见,在这一点上,就连作为李鸿章心腹和洋务事业左右手的盛宣怀,同样也是相当波折,可以说照样是花了很大精力、等待了很长时间才最终获得实职。在功名的道路上,盛宣怀比郑观应好不了多少,并非进士也非举人出身,仅为秀才而已。但是盛宣怀父亲盛康的地位就比较高了,怎么也算清朝的中级官僚,官居浙江省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皋台,在江浙官场具有很大的活动能量,而且与李鸿章也素有交情,在官场人脉方面盛宣怀无疑比郑观应更具家庭背景。盛宣怀到了27岁(即1870年)时,由父亲的老友杨宗濂举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由于盛宣怀为人确有才干,外加父亲盛康的关系又被李鸿章视为“世侄”,所以很快被委以重任,从事军需后勤,并开始涉足洋务。次年,盛宣怀奉父命开展直隶赈災工作,此后获以道员补用并被赏加三品衔及花翎二品顶戴,时年28岁,真正开始踏上仕途。此后,盛宣怀愈来愈为李鸿章重用,办赈灾,办轮船招商局,办电报,无一不是晚清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即便是盛宣怀这样的才干、背景与受到的器重,也不足以使他容易得到朝廷实授官职,而是在李鸿章幕府磨砺了9年之后才最终获任天津河间兵备道实职,之后才豁然开朗,逐步升迁,最后官居邮传部尚书、邮传部大臣、内阁成员。再看郑观应老友王之春的经历,王出身文童,早年投笔从戎,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处,深受彭玉麟器重与信任,同样磨砺多年,最后才好不容易捞到彭玉麟湘军营务处总办的官职,之后又历任琼州道、湖北布政使和四川布政使,此后擢升山西巡抚,之后相继调任安徽巡抚和广西巡抚,成为地方督抚大员。期间,在1895年,王之春还作为钦差大臣、头品顶戴的“出使俄国大臣”由上海乘船,千里迢迢赴俄国吊唁俄皇亚力山大三世逝世和庆贺尼古拉二世登位。在广西期间,因镇压起义,被传闻有“借法兵法款,以平内乱”的设想,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抗法”运动而被革职,后迁寓上海。1903年底,王之春遭爱国志士万福华刺杀未遂,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轰动一时。事后,王之春回乡静居,从此在政治舞台上淡出。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从盛宣怀和王之春的仕途经历来看,他们与郑观应一样入仕做官并非出身“正途”,对于他们来说,在漫漫官途中最难跨出的一步就是获得实授官职。前二人在获得实授官职之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升迁,对于官场规则的理解远胜于郑观应,特别是盛宣怀有着深厚的官场人脉,王之春也有彭玉麟的鼎力支持,且拥有军功、深谙官场之道,所以盛宣怀由李鸿章幕僚升任天津河间兵备道,王之春由总办湘军营务处升迁琼州道,这些都是郑观应无法相比的。郑观应“商而优则仕”,系半路出家,与官场素无渊源,等到好不容易由彭玉麟奏调入粤,担任总办湘军营务处,又恰逢织布局和太古洋行债务缠身,最后竟为太古债务拘留香港,而痛失大好局面,最终导致郑观应第一次为官生涯过早的夭折,可谓运势不佳、功败垂成。
  而郑观应的第二次为官经历,时间竟然比第一次要短得多,仅五月有余。1903年,随着王之春调任广西巡抚,时年已经62岁“高龄”的郑观应又一次离开商界,义无反顾地向盛宣怀力辞招商局职务,再次踏入官场,应王之春奏调离沪赴桂,先是奉命赴港、澳、穗三地稽查私贩军械,而后署理左江道统带三江缉捕镇压会党,在广西为官期间,郑观应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效率,成绩斐然。
  郑观应在广西为官期间,造福一方,不但多次剿灭乱匪,还举办新式学堂、设立巡警,得以实践其维新思想,受到了广大乡绅的拥戴。但旋即因王之春广西巡抚职被革而去职,仅任左江道四十天,郑观应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官生涯就这样草草收场。
  盛宣怀与郑观应,加上王之春等三人,从某种程度上在晚清众多通过捐纳获得功名的士绅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人都没有获得功名,即走上所谓的通过科举而仕途的“正途”,盛宣怀、郑观应通过赈灾和捐纳获得候补官衔,王之春弃学从军获得军功,三人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官场人脉以及对官场规则理解,最终都获得了任用,但仕途之路却有天渊之别。而对于一般士绅来说,即便是通过科举获得了功名,但若既无过硬的家庭背景,又无良好的官场人脉,能够出头者也是百难有一,更不用说那些通过捐纳获得功名和虚衔的跨界绅商了。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其他文献
京剧《女起解》中崇公道与路人对话,有台词:“净剩下往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啦。”这个八沟,就是承德的平泉县。自承德往东,有数条大山谷横亘,本地称沟,名字好记:头二三四五六七,到八沟,逾90公里,就到平泉。平泉羊汤是一绝。我们来这都起早走高速,来了先吃羊汤烧饼,鲜香无比。  平泉建有契丹文化博物馆,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塑像。我去过多次,看内中文物和史料,就觉得有一人的往事提得少些——其实此人在辽朝
谁能把牛牵回来?     哲理的故事: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人,这家有三个儿子。  老大有一身盔甲,老二身体特别好,老三病病恹恹。有一天,父亲告诉三个孩子:咱们家有一头牛,还在山里没有牵回来。这两天,风暴就要来了,你们谁去把牛牵回来?  结果,老大说:我去吧,我有一身盔甲,不怕风吹雨打;老二说:还是我去吧,我身体这么健壮,一定更有力气牵好牛。老大、老二都凭借自己的优势,自信地前往了。没想到,老
哈雷,不只是一颗彗星  1656年出生的哈雷,1673年进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数学系。20岁毕业后,比比尔·盖茨早三百多年就放弃了获得学位的机会,跑去南大西洋圣赫勒纳岛建立了南半球第一个天文台。在那里,哈雷绘制了载有341颗恒星精确位置的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正是这个贡献,当时才22岁的哈雷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并荣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1704年,48岁的哈雷晋升为牛津大学几何学
去買草莓,老大爷称完说19块5。我說:“大爷,那5毛钱就算了吧!”大爷颤抖着点点头对身边的老伴说:“不用找了,收她20。”
20年后的你,会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回答出来吗?  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的不确定。  大概10年前,我们强调的还是规划、生涯、人生梦想,流行的说法是“要做好长期规划,再一步步去实现”。  这种思潮基于一种共识:大环境基本稳定,可观察、可预测。但现在已全然不同。  今天,哪怕再伟大的企业或个人,也不敢说“我能看到10年后的未来”。我们强调的,是
社会福利政策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领域,而且是国之重器,需要全面地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平衡。西方福利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是什么?西方福利国家的类型区别是什么?欧洲福利国家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抵消?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是什么?西方国家出台了何种政策以应对福利紧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动积极地探索实践多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走向一个人人享有保障的
撒切尔夫人,这位20世纪在位时间最久的英国女首相,至今令人难忘。英国广播公司曾评选过去70年对英国女性影响最大的女强人,撒切尔夫人名列第一。近日,英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最后一批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内阁文件,揭示了在风云变幻之际,这位“铁娘子”深深的忧患意识。  为两德统一忧虑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结束,但解密文件显示,在两德统一的最后时刻,撒切尔夫人表现出的不是骄傲,而是深深的焦虑。
陆铭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房价、雾霾、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點。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问题能解决吗?作者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科学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意在借外力掣肘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下Q):首先,能否请您总体介绍安倍政府建立所谓“对华包围圈”的总体情况?  张伯玉(下A):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外交的对华博弈色彩逐渐加强,且明显出现更多借助外力围堵、遏制中国的迹象。这其中的主要背景包括:首先,钓鱼岛问题升温后,日本感到对华关系压力逐步增大,单独抗衡中国力不从心,因此一方面寻求美日同盟的支撑,一方面希望借力其他国
这段时间,中国商界最热门的新闻之一是“硅谷最牛华人”陆奇回国,担任百度公司的首席运营官(现已离职)。陆奇回国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正面”关注,并非因为他的新东家有多高的美誉度,而是在于他代表着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奋斗高度”。  陆奇是目前为止,大陆华人在美国顶级高科技公司,乃至500强公司中担任的最高职位。有人曾说,在美国商界的顶层,找不到第二个陆奇。  一家公司的人事变动,一位跨国管理精英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