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习题的应用——折线最小值问题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许多教育专家研究成果,课本中的每道习题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精心打磨而成的结晶,有其潜在的价值,它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其深入理解、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广泛的辐射功能和较强的示范作用,下面是笔者对一道习题的思考.
  原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5页第9题:
  如图1,A、B在直线L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1)AB′与AP+BP相等吗?为什么?(2)在L上取一点Q,并连结AQ和QB,那么AQ+QB与AP+PB哪一个大?为什么?
  本题实际上是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点P到直线L的同侧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和最小.这道题是在学习了线段公理和轴对称后的一道很好的习题.我们不妨将此类型问题归纳为“求折线最小值问题”,它涉及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对称化折线为直线的基本方法”.此类问题的解法是利用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把两条线段和的问题转化为求某一条线段的长度问题,从而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到这一习题的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1 直接应用此结论
  例1 荆门市中考题如图2,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6和8,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CD#3].
  分析 本题由菱形的轴对称性,知对角线AC所在直线即为对称轴,所以只要取点M(或点N)关于AC的对称点M′,则M′N的长就是PM+PN的最小值,易得PM+PN的最小值是5.
  2 间接应用此结论
  引例:公园里有两条河流OM、ON在点O处汇合,∠MON=60°,两河形成的半岛上有一处古迹P,现计划在两条小河上各建一座小桥Q和R,并在半岛上修3段小路分别连接两座小桥Q、R和古迹P,若古迹P到两条小河的距离都是50[KF(]3[KF)]米,求这3段小路长度之和的最小值.
其他文献
1 引言    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感到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两极分化的情况.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在现实中却囿于学校编制和不同学段孤立的教学实际,从而导致不同学段的学校和教师“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无暇顾及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这种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 结论不变,将图形简化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最有力的工具,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能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立体几何的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的调整,督促教师要努力探索新的立体几何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空间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