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的方法,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及及时评价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探究了以“合作性学习小组”进行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对当前的教学实际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合作 竞争 参与 评价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性学习小组”
  我所教学的八(7)班有36名学生,我在刚刚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的时候,采取了由学生自由组合,每4个人为一组的简单的分组方法,将全班分为9组。但在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分组存在着成绩好的学生争着在一起,成绩差的学生没人要,组内成绩均衡,组间成绩悬殊较大,小组太多,每组人数偏少,合作气氛不浓,不利于进行组间竞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诸多问题。于是,我对全班重新分组,打破原有的每排8人,学生全都面向黑板的传统布局,照顾学生的性别和成绩的均衡,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分成了6个合作学习小组,组中成绩有悬殊,组与组的成绩均衡。各组成员分为6个小团体面对面坐,并由学生自己选出表现活跃,善于关心他人的同学当组长,其他组员分为1~5号,我把每组的组长及成员的姓名打印出来,并让每位学生留下一句“我的寄语”,时时鼓励鞭策自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体合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怀着为小组争先的荣誉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中,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候会趁机聊天,这样的小组合作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教学。我的做法是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设计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结合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来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激情导入新课,来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要精心设疑,提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积极性。
  三、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同时又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我在教学中总是努力引进竞争机制,力求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在学习上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因此,我让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意见,当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时,要大胆争辩,积极竞争,及时总结,及时修正,这样,就能做到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提高。具体做法是:
  1.以灵活多变的题型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我在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时,设计了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阅读训练题、口语训练题、写作训练题等各种灵活的题型,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问题后,总能争先恐后答题,从而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鼓励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成绩较好,性格活泼的学生参与较多,而成绩较差,性格內向的学生,常常只是听众,不能积极参与。对此,我指定各组某同学回答,或由组长指定挑战组的某同学回答,并尽可能采用轮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对成绩差的学生,我有意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其在组间比赛中代表本组发言并在同组成员帮助下获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其积极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并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老师参与探究,带动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之间,在各组间并加入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和程度,和学生一起学习每一环节。这样,既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又和学生一起享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及时评价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我把前后黑板分为七个部分,一部分专门用来量化本课每组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其余六部分分到各组,在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中力求每组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评价。课堂总结时,要表扬优胜组,激励落后组,以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事实证明,我所试点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课堂参与度高,各科成绩及学生个体发展均较均衡,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明显。现在,我校已普遍推广以“合作性学习小组”进行小班化教学,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堰头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十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儿童的思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但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会:精心设计的情境往往学生“不领情”,不是提不起兴趣,就是
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
摘 要:历史教学不只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热情以及持久动力的过程,本文试图从高一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历史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高一学生 历史厌学心理 原因 对策    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读史可以明智”。但当前高一学生不少对历史课没兴趣,久而久之成为该学科的差生,大大影响了这部分同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影响学生历史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是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对数学文化的学习重视起来,充分利用课堂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学习数学文化:  一、从美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发现并欣赏数学美  当我第一次提到“数学美”时同学们都笑了,我想在同学们心目中谈到美根本就跟数学搭不上边,数学在同学们的心中的评价只能是“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实际这是对数学的误解,其实在数学中从来就不缺少美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也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快乐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以平常心对待名利和得失自然快乐  名利,名利,何为名利?利者,好处。名者,好的名声。也就是他人或社会对自己有好处的评价。合二为一,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有好处。那究竟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好处、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坏处呢?这权衡利弊得失好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所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小学语文研究型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研究型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式阅读教学,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当远大于教师的活动。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起研究性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当
我刚接任的6班有一位同学叫高龙。前任班主任说,初一时,他经常旷课去上网,还出走过几天,家长也管不住。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我要求学生必须让家长亲自请假,实在忙也可打电话请假,以便核实真伪。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竟让别人在家冒充家长打电话请病假,且按上下学时间回家。事发一个星期,我登门看望才揭穿了事实,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让我着实恼火。万一期间发生什么意外咋办?事后我让他写认识自我反省,若再出现旷
站在新课程的角度纵观整体的数学教学,作为基本技能的口算已经正在逐步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凭思维活动而算出得数的计算方法。它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市场交易、日常生活……再看我们数学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再看看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练习,口算无处不在,无时没有。教学情况表明,一个
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语言能力强、接受快,有利于未来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园决定在班级开展“娃娃说新闻”活动。一经领导提出,第一感觉就是立题新、有创意。可是“孩子那么小,他们理解什么是新闻吗?”“懂得国家大事,国家上各种矛盾与冲突吗?”“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到、听到的新闻吗?”带着困惑与不理解,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们开展了“娃娃说新闻”活动。我们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