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等量代换”解化学计算题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123lk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试卷习题中,常出现一些反应复杂,数据繁多的计算题.如果不采用简便可行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去解,往往影响解题速率和答题的准确性.所谓等量代换法就是将物质变化时相互关联的等量关系用相关量代替,从而简化计算过程.解题时如能发现等量关系并运用得当,将会收到奇妙的解题效果.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等量代换法”在解计算题中的运用做了一些总结.
  一、等量代换在解无数据题中的应用
  例1 向氯化钡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待完全反应后,称得溶液的质量和原氯化钡溶液的质量相等,求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解析:氯化钡和硫酸反应后,产生硫酸钡沉淀,现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等于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硫酸和硫酸钡的质量比关系,可进一步求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BaCl2 H2SO4=BaSO4↓ 2HCl
   98 233
  现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和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相等,所以在233g稀硫酸中含纯硫酸98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233×100%=42.06%.
  答: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2.06%.
  例2 某种铝铁混合物完全溶于盐酸,再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待沉淀物全部转变成红褐色后过滤,灼烧沉淀后得红褐色粉末,测知此粉末的质量等于原铝铁混合物质量,则原金属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是().
  A.30% B.40% C.50% D.60%
  解析:从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判断,最后所得红褐色粉末为Fe2O3,由于Fe2O3的质量和铝铁混合物质量相等,把氧元素的质量和铝元素的质量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混合物反应的运算就转变成根据化学式求元素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铝的质量分数为(3×16/160)×100%=30%.答案为A.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当某物质增加、减少或转化的量与另一物质的量相等时常用等量代换法.
  二、利用于某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倍数关系
  例3 某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中含硫29.75%,该矿中含铜为().
  A.34.78%B.29.75%C.85.53%D.34.5%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CuFeS2中,两个硫原子的相对质量与一个铜原子的相对质量相等.依题意,含硫29.75%,则含铜与含硫的百分含量相等.答案为B.
  例4 有一块粗铝含铁和硅两种杂质,取等质量的粗铝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和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等量的氢气,则该粗铝中,铁和硅的关系为①物质的量之比为2∶1;②物质的量之比为3∶1;③质量之比为2∶1;④质量之比为4∶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因为等量铝在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相等,所以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等于硅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氢气量.Fe 2HCl=FeCl2 H2↑,Si 2NaOH H2O=Na2SiO3 2H2↑,2molFe与足量盐酸产生的氢气等于1molSi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氢气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一半.答案为B.
  三、等量代换在解有机试题中的应用
  例5 X、Y、Z分别是乙烷、乙烯、乙炔,若在一定条件下VLX、Y、Z的混合气体最多可与VLH2发生加成反应,则混合气体中X、Y、Z的体积比可能为().
  A.1∶1∶1B.3∶2∶1C.1∶3∶1D.3∶1∶1
  解析:若VL混合气体最多与VLH2发生加成反应,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式等于C2H4,即乙烷与乙炔等体积混合即可,乙烯体积可以是任意值.答案为A、C.
  例6 CaC2和ZnC2、Al4C3、Mg2C3、Li2C2等都同属离子型碳化物,请通过对CaC2制取C2H2的反应进行思考,从中得到必要的启示,判断下列反应的产物正确的是().
  A.ZnC2水解生成乙烷?B.Al4C3水解生成丙炔
  C.Mg2C3水解生成丙炔D.Li2C2水解生成乙烯
  解析:这类属于盐类水解的问题.利用水解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离子互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氢原子去代替碳化物中的金属离子,金属显几价就用几个氢原子去代替.如ZnC2中Zn显 2价,就用2个H原子代替ZnC2中的Zn2 .同理可知Al4C3、Mg2C3、Li2C2水解产物分别为CH4、C3H4、C2H2.答案为C.
  等量关系的发现和运用依赖于学生对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做好“双基”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逐步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等量代换的要领.要想更快更准地破解化学计算题,就要综合运用微粒守恒思想、物质组成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和各种规律,集分析、讨论、推理、判断和计算于一体,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达到巧算巧解.
其他文献
新课改以来,“反思性学习”被越来越多地提起,这种学习模式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和调节,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反思性学习可以使学生洞察数学事实、本质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同化和顺应的层次得到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迁移水平更为灵活。下面笔者针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当今功利化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注重考试分数、升学率等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理性精神、数学能力和全面发展等长期利益.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鲜有探究环节,就算设置了也是匆匆收场,重结果轻过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问题、实验、游戏、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打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的说法.就是说,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也慢慢发生着变化,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教,更多的是导.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学要突出一个"学"字,引导学生学得主动、得法,学出效果.  一、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  新课程理念要求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和核心.究竟让学生往什么方向发展,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传
一、课前准备  1.教学要点:让学生了解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淀粉;让学生了解绿叶在制造淀粉过程中光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2.实验注意要点:要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实验器材;要了解为什么使用这些器材;了解实验中每个步骤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  二、课堂提问  春天来了,树木也变绿了,草也变绿了.人要生存要吃食物,那么植物吃什么食物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植物成长除了需要水外,还需要有机物)
物理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了一次新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起点,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以便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计数器是应用于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具我所执教的是五年级数学,在学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时派上了用场使用计数器不仅直观易得出规律,并且可以在游戏中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一目了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是这样应用的:  首先,复习“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后,提出找2,3,5的倍数根据倍数的意义,学生很容易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反映到了中考之中.中考试题的题型变新了,测试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变广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题变多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考数学复习的有效方法谈点看法.  一、抓住双基和通性通法  从近年中考命题的特点来看,基础题仍是主流题型,其中不乏课本上出现的原题或在课本基础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身心得到发展、激情得到释放.教材为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供新的平台.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D(〗一、创设有效的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开始认识身边的众多的生活现象,并尝试对一些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尽管学生的某些观点是片面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但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和认知都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结合“气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优化物理教学.  一、创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