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上好“引言”课,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现象、实验,引入物理学史,联系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引言”课 新教材 创设情境
几年前我刚接手一个八年级普通班的物理课时,该班班主任特意给我介绍了班级的大概情况,介绍了几名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尖子生。教了一段时间后,我课下问这几名学生:物理好不好学?结果她们说物理太不好学了,听了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并说不想学习物理。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思索:她们都是好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上课时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愉快地上课。在上新课前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的大门,如: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地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站在地上用手直接把这个线头接牢?此时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地冒出火花,营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老师敢!”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用手把线头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然后再三警告学生这个实验大家绝对不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到学了安全用电以后,大家知道注意事项就可以做了。接着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在学生议论后,再做倒杯纸托水的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奇,通过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引言”课上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佩服、信服、服从。最后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老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努力争取成功。”帮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会产生畏难情绪,积极性降低。一般说来,在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逐渐提高兴趣,否则屡屡的失败会使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免学生由于答不出而尴尬,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应恰当,使学生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只看分数,还要找出学生的“亮点”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实例、现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有许多来源于生活且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实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生活实例,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用脚踢足球,足球会动起来;马车不用力拉不动现象入手,导入课题。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以及夏日的蝉声,冬季树梢的“呼叫”,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在《噪声》的教学中,播放在街道上,公路边录制的噪音,或者事先安排几位同学在上课开始时高声地讲话,使学生体验噪声的危害。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字,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大了。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会带着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应用这些实例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到物理知识。
四、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公式、定律,更体现在其浸透着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发展历史。每个定律、定理的得出,都包含着物理学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居里夫人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等,都浸透着科学家的艰辛的劳动。讲解这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注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日常生活的现象与物理规律联系起来,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物理应用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注8L、10L、15L的含义。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如熏杀类农药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触杀类农药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等。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什么时候盖膜等。在讲家庭电路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家庭电路中各元件的接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六、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先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然后告诉学生这叫“一叶障目,不见大家”,紧接着问:为什么小小的一片树叶能挡住这么多人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音乐声停,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琴弦为什么会发出动听的声音?让学生讨论之后自己总结。又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我向学生投影片段:在沙漠中,一个迷路的人缺水缺粮,突然他的眼睛一亮,看见了绿洲,但走进一看,原来是幻觉,由此引出海市蜃楼,让学生分析成因。如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主编.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张亚玲等.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小学教育,1999.
[4]洪雷主编.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引言”课 新教材 创设情境
几年前我刚接手一个八年级普通班的物理课时,该班班主任特意给我介绍了班级的大概情况,介绍了几名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尖子生。教了一段时间后,我课下问这几名学生:物理好不好学?结果她们说物理太不好学了,听了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并说不想学习物理。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思索:她们都是好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上课时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愉快地上课。在上新课前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的大门,如: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地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站在地上用手直接把这个线头接牢?此时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地冒出火花,营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老师敢!”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用手把线头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然后再三警告学生这个实验大家绝对不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到学了安全用电以后,大家知道注意事项就可以做了。接着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在学生议论后,再做倒杯纸托水的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奇,通过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引言”课上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佩服、信服、服从。最后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老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努力争取成功。”帮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会产生畏难情绪,积极性降低。一般说来,在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逐渐提高兴趣,否则屡屡的失败会使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免学生由于答不出而尴尬,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应恰当,使学生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只看分数,还要找出学生的“亮点”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实例、现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有许多来源于生活且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实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生活实例,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用脚踢足球,足球会动起来;马车不用力拉不动现象入手,导入课题。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以及夏日的蝉声,冬季树梢的“呼叫”,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在《噪声》的教学中,播放在街道上,公路边录制的噪音,或者事先安排几位同学在上课开始时高声地讲话,使学生体验噪声的危害。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字,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大了。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会带着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应用这些实例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到物理知识。
四、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公式、定律,更体现在其浸透着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发展历史。每个定律、定理的得出,都包含着物理学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居里夫人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等,都浸透着科学家的艰辛的劳动。讲解这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注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日常生活的现象与物理规律联系起来,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物理应用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注8L、10L、15L的含义。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如熏杀类农药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触杀类农药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等。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什么时候盖膜等。在讲家庭电路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家庭电路中各元件的接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六、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先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然后告诉学生这叫“一叶障目,不见大家”,紧接着问:为什么小小的一片树叶能挡住这么多人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音乐声停,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琴弦为什么会发出动听的声音?让学生讨论之后自己总结。又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我向学生投影片段:在沙漠中,一个迷路的人缺水缺粮,突然他的眼睛一亮,看见了绿洲,但走进一看,原来是幻觉,由此引出海市蜃楼,让学生分析成因。如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主编.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张亚玲等.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小学教育,1999.
[4]洪雷主编.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