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线上教学的问题及有效实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线上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本只是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线上教学担当起主角任务,成了教学主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主动学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追求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在线上教学也没有落伍。笔者身为一名科学老师,在开展小学科学线上教学过程中,同样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本文就小学科学线上教学的有效实施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课线上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打破时空间限制,师生在各自家中就能完成教与学。从时间上来看,既可以进行实时线上教学,还能利用录播回放功能,让在直播时间段无法参与学习的学生,通过回看来进行学习,突破时间限制。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题,仅从老师的线上教学设计来看,小学科学线上教学就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一)缺少互动
  线上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被安排坐在屏幕前倾听,没有或极少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即使老师语言再精彩再丰富,也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学习效果差。
  (二)时间过长
  线上教学由于无法和线下课堂那样师生、生生间充分地交流互动,有些线上教学课时长仍为常规的40分钟,屏幕前的学生很难坚持那么长时间。
  (三)形式单一
  一些老师在线上教学时,只将教学重点用整段文字以PPT形式呈现,这样无法将在屏幕另一端本自我约束力就差的学生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
  (四)实践性差
  由于学生手边没有实验室的专用器材,线上教学时,老师如果没有根据实情进行调整改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无法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科学课线上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
  小学科学线上教学在设计时,心中要有学生,要留出给学生有话可说的互动环节,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一课线上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例如,在导入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要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才公平”这一概念,配合PPT课件图片和视频,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一只恐龙是大呢还是小呢?”“这幅图中有几只恐龙呢?谁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两个学生比较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两只恐龙模型哪只大哪只小?”“其他学生比较的结果和你的一样吗?”“这三个学生的比较结果是什么?”“恐龙模型都放在同样远近了,为什么这三个小朋友观察比较的结果仍不同?”虽然师生没有直接见面,但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屏幕前的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地进入科学学习的探索中。
  (二)变枯燥漫长为简短有趣
  孩子的注意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7~10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为20分钟;10~12岁的孩子,注意力关注的时间为25分钟。兴趣浓的时间长点,兴趣淡的时间短点。小学阶段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一般来说,前20~25分钟为新授知识,剩下的时间为巩固和练习。线上教学,由于没有线下那样充分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所以时间建议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线上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且尽量选用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探究兴趣,合理安排这20分钟的教学时间,争取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科版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学时,我重组了教材,将它拆分为2课时,每课时为20分钟。第一课时着重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第二课时研究摆球质量与摆的快慢。在教学设计时我将原教材中关于摆角的研究舍弃。为了引发学生兴趣,我在这2课时的线上教学中引入趣味玩具“蛇形摆”,通过玩“蛇形摆”,推测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学生研究完成后,还能利用研究成果,自制趣味玩具“蛇形摆”,学以致用。
  (三)变静态文本为动态画面
  线上教学,师生之间隔着屏幕,分处不同空间,如果看的不是直播,是录播回放,师生还处在不同的时间,老师无法像线下课堂那样对学生进行监管。如果老师只使用以文字为主的PPT来进行教学,或者视频中只采用老师口头讲授来进行教学,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对于人类的认知特点来说,图片优于文字,动态优于静态,所以建议老师在线上教学中更多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诠释教学内容,增强画面的吸引力,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笔者在进行教科版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教学时,以PPT课件配合老师语言讲授形式呈现。在20分钟线上课堂中,我共使用17组86张图片,以及吉他弹拨、水的变化、植物生长、蜡烛秋千等9段微视频,再加上PPT里动画展示效果等,一般10秒左右就出现一个画面的变化。动感的视觉效果、紧凑活泼的节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知识点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四)变学校实验为家庭探究
  就科学课来说,知识的习得,很多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线下教学时,实验环节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生接受线上教学的场所变成了家庭,而在家庭中一般不会具备实验室专用实验仪器,老师在进行线上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对教材中的实验加以改进,设计为学生在家就能完成的家庭实验,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实验时,还要特别关注实验的安全性。例如,在教科版四上《分离食盐和水》一课中,我将加热器材酒精灯、蒸发皿改为蜡烛和金属勺,并特别提示:此实验要在家长的陪护下进行;实验前,要在金属勺柄上裹好抹布,做好防烫措施;加热结束后,金属勺一定要放在湿抹布上。在上教科版四上《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将实验器材改为学生容易得到的塑料吸管,将其剪成不同的长短,既能研究声音的高低,还能将它制成简单乐器,寓教于乐。在教科版六上《轮轴的秘密》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家中常见的酒瓶(或螺丝刀),设计了实验“小个子战胜大力士”,学生和家长分别用右手握瓶身和瓶颈,同时逆时针转动,结果“小个子”的学生战胜了“大力士”的家长,学生在趣味实验中体验感悟到了轮轴省力原理。
  三、结语
  线上教学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怎么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有效性,还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
其他文献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或甲状腺以外的多种原因作用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综合症,属于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高
文章以合肥市肥东县为研究区域,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风险度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构成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G1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线性组合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以ArcGIS为平台对各个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叠加,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成4类。结果表明:肥东县建设用地适宜和较适宜区域共1
基于单极子天线的原理,文章利用HFSS高频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多频段单极子天线。该天线由2个辐射臂组成,在回波损耗小于-6 dB时形成了DCS1800(1710~188
文章选择南陵—宣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及中三叠统南陵湖组灰岩中发育的断层,利用擦痕计算应力场的方法获得了5期应力场,由老到新分别为WNW—ESE向拉张、最大压应力σ1近垂向
文章针对现有类语音调制解调方案存在误码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带纠错的类语音调制解调器。在最优码本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模拟退火的映射关系搜索算法建立最优数据-波形映射,结
文章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铁盾构施工中管线渗漏对管线、地层和隧道管片造成的影响,分析盾构施工与管线渗漏作用下的地表沉降和隧道管片内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管
科研型学校是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建设科研型学校实质上是对教师一种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素质培养,主要通过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上的转变与升级。  一、三级联动,建构立体网络  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个层面或者某个个体的努力,要有整体概念,教研需要一个整体的联动。在建设科研型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年级、班级应该充分地联系,上下级及时准确地沟通。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通过对《纲要》的学习研究可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将成为必修课。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还关乎学生思维习惯和综合实践精神的培养。从某种层面看,综合实践精神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基本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具体发展需要,問题来源是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并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这个词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五山小学也不例外,在不断学习、交流与碰撞中,五山小学的老师逐渐认识到:课程是人生的跑道,记录着学生成长的
秘密共享方案为信息安全和数据保密提供了有效方法,在密码学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文章以纠错码中Ham(k,q)的纠错能力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n,n)门限多秘密共享方案。将Ham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