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研究进展

来源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on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作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储量丰富的清洁低碳资源,同时甲烷也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开发有效的方法将甲烷转化为化学品或液体燃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成熟的甲烷转化路线都依赖于合成气作为中间体的间接路线,而能源消耗较低的甲烷直接转化过程开始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在所有理论上可行的甲烷直接转化路线中,在温和条件下甲烷选择氧化制备甲醇是最理想的方案,其具有成本低和能耗低的特点.尽管在甲烷制甲醇反应(MTM)己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无法同时获得高甲烷转化率与高甲醇选择性.本文综述了以甲烷为原料,模拟甲烷单加氧酶氧化的简单化学反应过程,调研大量以工业应用为目标的贵金属及仿生非贵金属分子筛催化剂合成甲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综合考虑反应条件、分子筛催化剂拓扑结构及反应活性中心、机理路线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对甲醇产率较低和现有催化反应体系难以推广到工业规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其他文献
脉冲式喷雾冷却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适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元器件散热的高效冷却方式.采用封闭脉冲式喷雾冷却实验台,研究了周期为450 ms及不同占空比工况下,倾角和表面活性剂对脉冲式喷雾冷却换热效果的影响,并对热源表面的温度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喷雾周期为450 ms,占空比为60%时,换热效率最高,温度均匀性最好.基于此,在喷雾倾角为18°,FS-31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100×10-6时,热源表面平均温度为46.37℃,换热系数为2.09W/(cm2· K),相比同工况下的垂直喷射,表面平均温度降
研究了化学预氧化联合混凝沉淀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sFP)的去除,以降低水处理工艺末端消毒副产物浓度.本试验选用南水北调(邯郸段)和滏阳河水2种水质差异较大的地表水水源水为试验用水,研究化学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去除规律,选用KMnO4、H2O2和NaClO这3种预氧化剂与混凝沉淀工艺联用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2种水源水中DBPsFP去除规律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综合考虑常规指标和DBPsFP的去除规律,优选H2O2为化学预氧化剂,最佳投加量为
为了安全、经济地获取含卤代烃二元共沸物共沸特性数据,提出基于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原理预测共沸特性.选用239种含卤代烃的二元共沸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遗传函数逼近算法(GFA)筛选分子描述符并分别构建共沸温度和共沸组成模型.根据拟合能力挑选最佳模型,然后采用内部验证、外部验证、y-随机验证及应用域分析对最佳模型稳定性及预测精度进行评价.最后,对比了最佳模型与同类QSPR模型以及基于UNIFAC基团贡献法模型.结果 表明:最佳共沸温度模型由5个描述符组成,最佳共沸组成模型由8个描述符组成.经过对最佳
期刊
为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基于VOF模型实现脉动热管内部工质的相变传热和流动过程,对单环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和运行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了二维脉动热管,铜管内径为2 mm,蒸发段、冷凝段、绝热段分别为:12,48,12 mm.工质为水,在接触角为4.3°-82.5°,输入功率为3-9 W的条件下对脉动热管进行传热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的启动时间以及热阻都受到接触角和输入功率的影响,并且当接触角为82.5°、输入功率为9W时,脉动热管的启动时间最短为0.84 s;当接触角为4.3°、输入功率为7
为了更准确地估算有机物正常沸点,采用10类(7229种)有机物正常沸点的实验数据对Lydersen-Forman-Thodos、Joback、Joback修正、Constantinou-Gani (C-G)及元素和化学键11种正常沸点估算方法进行评价.通过与实验值比较得到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布,评价11种估算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表明,总体上C-G法最准确,平均相对误差为3.74%;元素和化学键1法次之,平均相对误差为3.86%.C-G法适用于估算醇、醛、酸、醚、含硫和含氮类有机物,元素和化学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氮杂环卡宾硼烷自由基氰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计算模拟,分别从加成区域的选择、取代基效应和温度等方面进行了考查,目的 是为了研究反应机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由获得的每个基元反应的热力学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对可能的反应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氰化反应路径优于异氰化反应路径;氰化反应中只有2f是经PathⅢ完成的,其他有机腈的反应优势路径均为Path Ⅰ;虽然温度对反应机理没有影响,但从动力学角度考虑,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综合得出,苄基腈(2g)与氮杂环卡宾硼烷的自由基氰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活性中心的设计.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NC)负载不同金属活性中心,即同核双原子(CuCu@NC,RhRh@NC和CoCo@NC)和异核双原子催化剂(CuRh@NC,RhCo@NC和CuCo@NC)上合成气合成C2氧化物反应.结果 表明:6类双原子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Hx生成活性顺序为CuRh@NC>RhCo@NC>CuCo@NC>CuCu@NC>RhRh@NC>CoCo@NC,CHx生成选择性顺序为RhCo@NC>CoCo@NC>Rh
红外光电探测技术通常工作在无源被动的传感模式,具有作用距离远、抗干扰性好、穿透烟尘雾霾能力强、全天时工作等优点,在航天遥感、军事装备、天文探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至今,二代、三代红外光电探测器已大规模进入装备,高端三代也在逐步推进实用化,并出现了前沿前瞻性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器件.本文聚焦国内外的红外技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红外光电探测器当前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介绍针对战术泛在化、战略高性能的SWaP3概念.其次,综述以超高空间分辨率、超高能量分辨率、超高时间分辨率、超高光谱分辨率为特征的高端
在300 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加氢稳定油为原料,以加氢精制剂RNC-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产物性质及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升高反应温度或降低体积空速,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过程中的氢耗增大,产品油的密度、运动黏度及馏程降低;从不同反应条件加氢产品油中芳烃组成可以看出,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过程中,总芳烃饱和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积空速的增大而降低,同时产物中多环芳烃饱和率>双环芳烃饱和率>单环芳烃饱和率,当反应温度为395℃、体积空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