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安排了大量学习语文的时间,有一支学历合格、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队伍,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语文课堂缺失琅琅读书声,课堂上读的环节越来越少,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好朗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书声琅琅 朗读教学
  一
  我们上学时的那个年代,没有网络,课外书少,每天早晨到校,一群孩子挤在一起,背着书包,站在教室的墙角下,就开始了大声的集体朗读。只要有一个学生开个头,其他学生就会齐声背诵某一篇课文,声音一个比一个高,神情一个比一个专注,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玩耍。小学课文很短,常常是把学过的所有课文朗诵一两遍,直到老师开了教室门才进教室。如果还没到上课时间,在教室里上自习也会齐读课文、领读课文。我的语文功底还可以,恐怕就得益于那些儿童时代的朗读。回到家里,学老师的样子大声朗读,不管是散文还是记叙文,我都模仿,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读诗,模仿老师的语气,自我感觉很不错,简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的派头。
  现在,很多学生不会朗读、不愿朗读。教室里消失了朗朗的读书声,还是教室吗?没有了学生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
  从小学开始,语文课就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课程表上也安排了大量的学习语文的时间,也有一支学历合格、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队伍,他们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缺少朗读环节,语文课堂少了读书声,学生对朗读兴趣不浓厚。
  二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反思小学语文课堂,看到了许多现象,发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少了教师和学生的泛读、领读。小学阶段,学生心理上最崇拜、感情上最亲近的人是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课表上安排了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而且一般小学语文任课老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如果老师对每篇课文仔细研究,掌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弄清停顿,读准每个字词,富有感情地泛读、领读,在教师抑扬顿挫的一次次示范下、一遍遍领读下,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浓厚,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二)学校家长忽视了朗读。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但因为各级各类考试不会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和家长大都不关注,慢慢习惯成了自然,老师加大训练字词句篇,让学生应付考试,提高成绩,家长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没有给予充足的朗读的时间。我们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基本没有朗读。静下心想想,学生在家中,在田野,在山上,在树林,在河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心仪的文章,该是多么好的一幕靓丽风景。可惜,已经很少出现这样的一幕,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语文自习,都是布置大量作业,教师进行耐心而又细致的辅导,每一道题、每一个答案,力求准确和完美,原来老师在辅导学生做各类练习册,学生只是听话的抄写员,认真地把老师告诉的标准答案抄写一遍,忽略了朗读。
  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目标里强调要增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校园的橱窗、教室的墙壁也张贴倡导素质教育,大建高效课堂的宣传语,可惜的是教室里没有读书声,语文自习课占用辅导作业,学生没有体验到朗读中的精神享受,丧失了朗读兴趣。
  三
  我号召,我呼吁,让朗朗书声重返校园,重返课堂。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好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硬功夫,会上升为一种艺术。如果不会流利准确充满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也体验不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尤其每首古诗,只有摇头晃脑大声吟诵,才能感受到诗意,享受出诗歌的节奏美,如果低头看,那么就如白开水煮面条,寡然无味。
  (二)选好朗读材料。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课本所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当然是朗读的好材料。推荐学生朗读唐诗宋词,告诉学生“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能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宋词本身就是触景生情、放声歌唱的一种歌曲;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内容健康、感情丰富的优秀散文。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在课堂上对有些课文、有些片段进行示范,让学生因为爱老师,也喜欢上朗读。也可以找一些课文或者好文章的录音带,下载视频课件,配乐朗读,有些视频资料有很漂亮的背景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朗读这种艺术的美妙之处,在欣赏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同学伙伴中增强影响力,给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颁奖鼓励,让他们积极表现特长,带动更多的学生喜欢朗读。
  语文教师要共同努力,让校园里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其他文献
摘 要: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
一  西方哲学的现代化,导致了近现代中外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对马克思哲学的种种误解。  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都肯定列宁指出的,马克思思想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的思想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故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思想应该还有第四个来源:英、美、德、俄的人类学思想。现代的研究者忽视了一存在问题、人的生存问题作为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尝试合作探究式教学,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传统讲授模式过渡到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是学生因学习方式没有及时转变,在探究式实施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转变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指导方式上没有形成系统性,从而影响合作探究的教学效率。以“学讲练模式”组织阅读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症、阿尔兹海默氏病和亨廷顿氏病等,多发于老年人群,治疗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类内源性神经活性蛋白虽然具有显著的促神经生长作用,但生物大分子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能口服等缺陷,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有效的小分子促神经生长剂以克服
摘 要: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洛丽塔》 路 命运  一、引言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
摘 要: 文言文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高尚的精神价值,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值得传承。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学生厌学、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主动、快乐地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者就培养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出思考。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 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沿用“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大胆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效使用多媒体,焕发对话课堂的生机。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营造氛围 平等交流 培养习惯 指导方法  抓好语文阅读教学是做好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