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县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变化、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并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加大,且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差距悬殊
【机 构】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变化、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并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加大,且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差距悬殊.②县域人均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其他地区,空间极化效应明显.③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的区县数量逐渐增多且分布重心向西北移动,而低-低集聚的区县数量不断减少,主要集中于中南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集聚类型具有空间锁定效应.④人口密度、政府财政支出对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碳排放强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中低碳排放水平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实现整体碳减排的关键.因此,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区县碳排放的阶段性差异,实现落后地区发展和转型“两手抓”的同时发挥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碳减排中的先导作用.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作为现阶段县域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其他文献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了 2002-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2002-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0.58上升至2016年的0.80;②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整体呈“西南-东北-西北”的变化格局,移动距离和速度逐渐缩小.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转角呈“缩小-增大-再缩小”的趋势,由偏东北-偏西南方向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发展和数据获取手段进步,多源时空数据成为数字化、智慧化新型城镇建设的基础.针对城镇化所需的矢量、栅格、点云、传感器等多源时空数据存在格式、尺度、时相、精度、数学模型、空间基准、现势性等不协调统一的问题,本文以Java体系结构为基础,利用Spring Boot作为整体框架设计研发了一套城镇多源时空数据规范化处理系统,包含矢量信息、遥感影像、三维点云数据、传感器类数据处理,可将多种时空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整合,形成城镇全域一致的、规范的时空数据成果.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