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往的钳工实训,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只会做一些基本的锉配件,动手能力较差,不会灵活运用。本文就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钳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钳工实训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3-01
在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中,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钳工实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觉得钳工技能训练枯燥无味,既脏又累,新鲜感一过去,训练就提不起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训练、自我提高实践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值得运用和推广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寓教于做”。具体地说,就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实施计划、自主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应用
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效率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尝试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制造活动中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中,理解和掌握握钳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设计任务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和选择,是整个实施过程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任务的设计既要符合机械制造中钳工工种的需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又能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根据钳工工艺在产品制造、设备装配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学生兴趣,可以设计出车模制作、鲁班锁制作等项目。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尽量让一个任务能将整个课程体系或部分工艺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2.营造情境
特定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情感和创造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
3.任务分析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任务分析是由教师通过导入任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学生在教师提示性思考建议下,通过个体独立或集体合作方式进行分析判断,拟定方法、步骤,确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需要练习的单项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亦即动态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加工制造专业特点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广泛的、系列的思考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5.实施指导
学生个体或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就可以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补充所需知识,适时讲解和示范新的操作方法及精度控制要领,在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或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防止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提高学习效率。
6.评价激励
苏霍姆林斯说:“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工具,它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对任务的评价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一个工作阶段或整个任务后,由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同时轮流介绍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交流收获与教训。各小组就任务计划的合理性、完成情况、合作精神等方面开展互评,同时教师也参与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中,让学生明确在任务完成的优点,了解自己在理论和操作技巧上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完善以后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让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给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提供了实现的机会。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也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任务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既要体现职业行动能力,同时又要贯穿相关的知识点,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细化的原则,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专业技能的教练员、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合作者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的作用在于反思和激励,在评价中,既要强调教学目标,归纳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尽量找出任务完成过程的亮点加以肯定。一个正面评价,能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情感,对专业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钳工实训》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任务中,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并使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昌元,冯建平.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研室,2001.
[2]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海舟.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4.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钳工实训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3-01
在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中,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钳工实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觉得钳工技能训练枯燥无味,既脏又累,新鲜感一过去,训练就提不起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训练、自我提高实践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值得运用和推广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寓教于做”。具体地说,就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实施计划、自主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应用
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效率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尝试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制造活动中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中,理解和掌握握钳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设计任务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和选择,是整个实施过程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任务的设计既要符合机械制造中钳工工种的需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又能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根据钳工工艺在产品制造、设备装配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学生兴趣,可以设计出车模制作、鲁班锁制作等项目。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尽量让一个任务能将整个课程体系或部分工艺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2.营造情境
特定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情感和创造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
3.任务分析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任务分析是由教师通过导入任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学生在教师提示性思考建议下,通过个体独立或集体合作方式进行分析判断,拟定方法、步骤,确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需要练习的单项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亦即动态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加工制造专业特点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广泛的、系列的思考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5.实施指导
学生个体或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就可以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补充所需知识,适时讲解和示范新的操作方法及精度控制要领,在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或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防止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提高学习效率。
6.评价激励
苏霍姆林斯说:“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工具,它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对任务的评价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一个工作阶段或整个任务后,由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同时轮流介绍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交流收获与教训。各小组就任务计划的合理性、完成情况、合作精神等方面开展互评,同时教师也参与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中,让学生明确在任务完成的优点,了解自己在理论和操作技巧上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完善以后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让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给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提供了实现的机会。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也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任务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既要体现职业行动能力,同时又要贯穿相关的知识点,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细化的原则,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专业技能的教练员、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合作者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的作用在于反思和激励,在评价中,既要强调教学目标,归纳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尽量找出任务完成过程的亮点加以肯定。一个正面评价,能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情感,对专业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钳工实训》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任务中,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并使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昌元,冯建平.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研室,2001.
[2]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海舟.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