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茭白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茭白生长势强, 适应性广, 口味甜美、脆嫩细腻, 是浙江省主要水生蔬菜之一。它也是嘉兴市南湖区的重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 凤桥镇及周边地区茭白面积连续5 年稳定在0.33 万hm2 左右, 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之一。“栖柽”茭白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 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曾多次在省、市农博会上荣获金奖。销售市场已覆盖华东地区, 尤其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广受青睐, 并逐步扩展到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已有少量出口东南亚, 市场前景良好。
  南湖区的茭白生产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以种植单季茭为主。90 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 效益农业的迅速发展, 茭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而且近几年来, 双季茭种植面积也逐年增长, 设施栽培发展势头良好。现将无公害茭白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
  
  茭白又名茭笋、茭瓜或菇首, 为禾本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蔬菜。植株高180~220 cm, 单株蘖叶片10~15 叶, 叶片长120~165 cm, 宽3.2~4.2 cm, 叶色浓绿; 叶鞘长50~60 cm,宽4.0~4.6 cm。壳薄肉嫩, 嫩茎长25~30 cm, 横径3~5 cm; 光滑洁白, 肉质口感柔软、细腻甜润, 营养丰富; 单茭肉茎重150~200 g。
  
  2 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产地环境条件选择
  2.1.1 空气环境生产地应选择远离化工厂及主要公路两旁的地块, 以防有害气体污染。
  2.1.2 水环境生产地要远离有污染的化工厂、电镀厂及其他有污水流出的工厂, 防止有害水质和含重金属类水质对茭白的污染, 严禁用此类水灌溉。
  2.1.3 土壤环境要选择土地平整, 土壤肥沃, 富含有机质, 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 农药残留量应符合标准。
  
  2.2 品种选择
  2.2.1 单季茭春季栽植, 当年白露至寒露采收。本地区一般种植1 次只采收1 批, 第2 年3- 4 月份再分株移植。主要采收期在8- 9 月, 此时正值蔬菜夏秋供应淡季, 能起到补缺度淡的作用, 市场销售良好。宜选用本地单季茭等品种。其主要特点是耐肥、耐热, 成熟期较迟, 茭体大, 产量高。一般667 m2 可产鲜茭1 600 kg 左右, 高产田块在2 000 kg 左右。
  2.2.2 双季茭种植1 次可采收2 批。一般在夏季或春季栽植( 本地区一般在夏季栽植) , 第1 批在当年秋分到霜降采收, 为秋茭, 一般667 m2 可产鲜茭1 000 kg 左右; 第2 年立夏到夏至采收第2 批, 为夏茭, 一般667 m2 可产鲜茭2 000 kg 左右, 一般比秋茭产量高。品种宜选用杭州杼子茭等品种, 该类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
  
  2.3 选留种茭
  茭白采取分株繁殖法。选留茭种的好坏直接影响茭白的产量、品质与早熟与否, 所以每年应严格优选种茭。在茭白采收期间, 仔细剔除雄茭、灰茭、壳里青和畸形茭等植株, 注意选择结茭率高、生长整齐、符合品种特性、茭肉肥大、肉质白嫩、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种茭, 认真做好标记。待采收后挖起植株, 并将周围老根切除移入留种田。
  
  2.4 平整田地, 施足基肥
  前茬收获后进行冬耕晒垡, 翻耕前先灌水。一般每667m2 施腐熟猪、鸭粪等厩肥1 000~1 500 kg, 碳酸氢铵40 kg,过磷酸钙30 kg 作基肥, 灌水量应以淹没田面3~4 cm 为准,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无杂草秸秆, 并保持一定的浅水层。
  
  2.5 合理移栽
  春栽, 适宜于单季茭( 或双季茭的晚熟品种) 。一般在4月上旬( 清明前后) , 即在分蘖苗长到20~30 cm 时移栽为宜。将种墩连泥挖起, 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长势劈成数墩, 劈时劈口要直, 不能歪斜。每小墩要求带有老茎及匍匐茎, 并有健全分蘖苗3~5 根。要随挖、随分、随栽, 栽前将老根切去2~4 cm, 栽插不宜过深, 以老根埋入土中10~15 cm, 不浮苗不歪苗为宜。一般按梅花式栽植, 行距110 cm, 株距55 cm, 每667 m2 栽植1 000~1 100 穴, 每穴1 小墩。
  夏栽, 适宜选择双季茭的早熟品种。在6 月中下旬夏茭采收末期, 每墩选择株形端正、有孕茭而没有1 支雄茭或灰茭的株丛。待留种株发生分蘖, 蘖株长高30~40 cm、具3~4片叶时即可移栽, 每株带1~2 棵苗。栽植时去除基部老叶, 剪去叶梢约30 cm, 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风吹摇动。一般在7月份移栽, 此时正值高温, 应选阴天或在晴天傍晚栽植。一般按行距100 cm、株距45 cm 栽种, 每667 m2 栽植1 400~1 500 穴。
  
  2.6 田间管理
  2.6.1 科学管水田间水分管理按两头浅中间深的原则灌水。春栽茭白种植后到分蘖前期(一般在梅雨季节前), 采取浅水勤灌, 保持3~5 cm 的水层, 有利于地温升高, 促进分蘖和发根; 分蘖后期, 水层逐步加深到10~15 cm, 以降低地温,控制无效分蘖, 并减少病害的发生。孕茭期将水层再加深到15~20 cm, 以促进茭白膨大, 使茭肉洁白、肥嫩; 采收盛期保持浅水3~5 cm。
  夏栽茭白栽植时应保持较浅水位, 以利茭苗成活, 防止漂浮。多雨季节注意排水, 防止薹管伸长, 最高水位不宜没过“茭白眼”( 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的三角形叶枕, 通称茭白眼) 。越冬期应保持薄层地表水层。
  
  2.6.2 平衡施肥无公害茭白生产中的肥料使用一定要遵循平衡施肥的原则, 在施肥技术上做到控制氮肥的用量,合理配施磷鉀肥, 以利于提高茭白品质, 达到优质高产。坚持施用有机肥, 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料, 禁止使用未经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春栽茭白,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以后视茭白生长及孕茭情况, 酌情施追肥2~3 次。一般在种植后10 d( 天) 左右施提苗肥, 每667 m2 施碳酸氢铵30 kg, 钙镁磷肥20 kg, 氯化钾10 kg, 以促进茭白苗生长和分蘖。新茭大部分的分蘖进入孕茭期, 每667 m2 施碳酸氢铵40 kg。追肥时要保持浅水层, 待肥料吸入土中后再恢复水位。夏栽茭白在植株成活后施活棵肥, 每667 m2 施尿素10 kg, 三元复合肥(N ∶P2O5 ∶K2O= 15 ∶15 ∶15) 20 kg 左右; 第2 次为分蘖肥, 于活棵后20 d 左右追肥, 每667 m2 施腐熟猪粪等厩肥1 000 kg左右或三元复合肥30 kg; 第3 次为孕茭肥, 一般在30% 左右的茭墩孕茭时追施, 每667 m2 施人粪尿1 000~1 500 kg 或 三元复合肥25~30 kg。
  2.6.3 中耕除草春栽茭白, 在栽后15 d 左右, 即茭白抽青成活后, 结合施肥中耕1~2 次, 松土通气除草, 促使壮苗早发。中耕时, 先将水放干, 用铁镨把土浅耙1 遍, 然后立即灌水。植株封行前再进行1 次。一般5 月中旬到达分蘖高峰,此后必须及时控苗, 除掉在后期抽生的幼弱苗, 每墩留5~7苗。如果此时植株生长过旺, 可将水排干, 搁田2~3 d, 以抑制其地上部分生长, 同时促使其根系深扎、根群发达, 搁田程度以田面呈现细裂为宜。搁田后, 及时灌深水10~15 cm 以利控蘖。7 月底到8 月初, 剥除植株基部的老、黄、病叶。
  夏栽茭白, 茭白成活后至封行前, 每隔10~15 d 耕田1次, 并摘除老叶鞘, 以增加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危害。在9 月中旬, 摘除老叶鞘进行扶苗, 除去杂草和细弱分蘖。
  2.6.4 越冬期管理双季茭在秋茭采收结束后, 将植株地上部分齐泥割去。结合割、拾老叶, 挖去雄茭和灰茭的茭墩, 清洁田园, 减少虫口密度和病菌越冬基数。田面灌入一層薄水, 霜冻前灌约8 cm 深的水以保暖。
  双季茭搭棚覆盖薄膜保温过冬, 可以使茭白提早上市15d 左右。一般在12 月下旬至1 月中旬剥除茭白地上部枯枝后施腊肥, 搭上拱棚或大棚, 覆上农膜。覆膜后每667 m2 施腐熟厩肥1 000~1 500 kg, 或人畜粪尿1 000 kg、氯化钾15 kg,或者三元复合肥25~30 kg、氯化钾15 kg。天气晴好, 棚内温度超过32 ℃ 时应揭两头膜或边膜通风; 4 月初天气转暖, 揭去全膜。苗长10~20 cm 时进行第1 次追肥, 每667 m2 施三元复合肥20~25 kg; 隔15~20 d 后第2 次追肥, 每667 m2 施三元复合肥20~25 kg、氯化钾10 kg; 第3 次施好孕茭肥, 每667 m2 施三元复合肥20~25 kg。3 月中下旬去除细小分蘖苗,每墩留苗15~20 株。发现株丛孕茭时即分株分次进行培土护茭, 以利茭白嫩白, 提高其品质。每次培土稍高于植株基部明显膨大部位, 但不得超过“茭白眼”。
  单季茭在采收后, 就要开始选种留种, 把符合种株标准的茭墩做好标记, 在新茭采收结束后再作1 次过细的检查,以留作明年新茭繁殖之用。
  
  2.7 病虫害综合防治
  2.7.1 技术准则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从茭白田生态系统出发, 利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 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 严格控制农药污染。
  农药使用以安全、高效、经济、有益环境为原则,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原则,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及有“三致”的农药。并按照DB 33/346.1- 2002 标准执行。
  2.7.2 主要病虫害( 1) 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灰心斑病等; ( 2) 主要虫害有二化螟、大螟、长绿飞虱、蚜虫等。
  2.7.3 病虫害防治( 1) 农业防治: 主要采取选择抗病性好、结茭齐、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为种茭; 进行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轮作, 减少病源、虫源; 封行前适时中耕除草1~2 次, 封行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及时清除黄叶、病株、病叶; 茭白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枯叶和田边杂草; 双季茭在春季2- 3 月份茭田灌水17~20 cm, 保持5 d 以上, 杀死越冬虫源。( 2) 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杀虫灯每2~3 万m2 设置1 盏, 从5 月上旬开始至9 月中旬, 主要诱杀二化螟、大螟等害虫。( 3) 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天敌, 利用Bt 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4) 化学药剂防病: ①锈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 ~1 500 倍液或40% 杜邦福星8 000 倍液或2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 防治1 次, 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 次, 注意孕茭期不能用药。②纹枯病。可选用5% 井冈霉素1 0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10 d 防治1次, 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 次。③胡麻叶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用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10% 世高3 000 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 d 喷1 次, 交替用药防治3~4 次。④灰心斑病。用40% 异稻瘟净1 0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 d 喷1 次, 交替用药防治2~3 次, 注意孕茭期不能用药。( 5) 化学药剂防治: ①二化螟、大螟。发现其开始危害时, 可选用5% 锐劲特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或20% 索克( 三唑磷 阿维菌素) 乳油700 倍液等喷雾防治。②长绿飞虱与蚜虫。危害初期可选用10% 吡虫啉1 500 倍液等农药喷雾防治。
  
  2.8 适时采收
  茭白三叶片外叶长齐, 心叶短缩, 孕茭部膨大, 叶鞘由抱合而分开, 茭肉略露时, 是采收最佳时期。一般单季茭在白露至寒露采收; 双季茭第1 批在当年秋分至霜降采收, 第2 批在次年立夏至夏至采收。采收时要小心, 不要踩伤邻近幼茭,采收后鲜茭白要及时上市, 不宜长期堆放, 有条件的可利用冷库进行保鲜、加工、储藏, 分批上市。
其他文献
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用2年时间集中整顿,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西瓜的需求向优质化、中小型化发展。京欣类西瓜表现早熟、皮薄、优质、瓤脆爽口、瓜个适中,迎合了消费趋势,近年在大中城市郊
江苏南通地区常规大棚西瓜早熟栽培一般于2月底播种,5月初至6月底集中上市,7月初收瓜后再种植一季秋熟作物。笔者通过改变大棚盖膜方法、增加施肥机械,采用地下微喷滴管施肥,根据西瓜不同生长期的需肥特性,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使西瓜上市时间一直延续到10月下旬,且品质优于普通大棚栽培西瓜,667m2产量是常规春提早栽培的2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667m2纯收入7500元,是一项很有发展潜力的高效西
2008年专业委员会主要活动内容主办西甜瓜病害研究与设施栽培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南)。2008年1月在三亚举办。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孙小武、许勇出席了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
AFLP标记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AFLP标记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做了简要介绍,从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品种纯度
安业8号是山东省邹平县安业农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熟、花皮、大果型一代杂交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约100d,果实发育期33d;具有果个大、花皮韧、易坐果、品质优、抗性强、适应范围
近年来,随着本区日光温室西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民因此而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大,但在每茬种植中总会出现一些失误,致使收入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准备工作不足,栽培管理技术太注重经验,随意性太强。依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以及对瓜农的调查,认为规范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光温室春茬西瓜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参照此技术要求,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适时采取合理措施,以尽可能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    1 温室结构  
利用洛阳糙青茄、绿抗和津美丰绿茄3个绿茄品种进行嫁接和自根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栽培比自根栽培植株的株高、开展度、茎粗等都有较大增加,且增产增效显著。洛阳糙青茄
贵州省余庆县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农业生产多为水稻-油菜的1年2熟或1年1熟冬季休闲生产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西瓜生产以来,常年栽培面积450-500hm2,生产模式多为西瓜-水稻或西瓜-玉米模式,生产效益有较大提高。2005-2008年经过多点西瓜生产栽培模式试验,总结出西瓜-水稻-莴笋、西瓜-番茄-白菜、西瓜-玉米-萝卜、番茄-小礼品西瓜-白菜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后生产效益明显提
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高飞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西瓜嫁接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获200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