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世界遗产的房间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123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南半球进入春季,澳大利亚著名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乌鲁鲁(艾尔斯岩)的昼夜温差变小,适宜的温度更方便观看这块红色的巨型岩石。无论是经济型的背包客,还是奢华型的享乐者;无论是独自旅行,还是与家人朋友一起,乌鲁鲁艾尔斯岩附近都有适合的酒店可供选择。
  原住民文化酒店
  213间客房,其中16间豪华客房设有温水按摩池星空晚宴:罩身于现景平台之上,伴着沙丘日落享用四道菜的晚餐及优质澳大利亚葡萄酒
  酒店大堂到处都摆满了具有当地土著特色的装饰品,同时出售相关的纪念品
  设在泳池边的岩石泳池餐厅。让你忘记是身在沙漠;库尼亚餐厅的设计基于原住民文化,提供澳大利亚各州的特产及澳大利亚有名的葡萄酒
  酒店设有精美画廊,里面不允许拍照2048元人民币/晚起
  沙漠风情酒店呼伦贝尔额尔古纳远去的家园 宇虹 白恰然 顾桃 狐狸 乌鸦 马可菠萝等
  史诗电影《指环王》开篇第一句话:这个世界改变了。
  从狩猎,到游牧,到农耕,再到城市化。草原的变迁——在目。
  对在草原长大的孩子来说,最美的风景是夕阳下帐篷里升起的炊烟,那是母亲的呼唤,家的温暖。越是游牧的人,内心对回家的渴望越是铭心刻骨,回家,是回到母亲的温暖里,也是回到人类灵魂的源头里。
  当农耕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渐渐取代狩猎和游牧文明,后者却总是胡打乱撞般地频频闯入人类文明历史中,一脉相承的血性,不羁,天然……如野草般的生命力,即使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它们在今天,虽然看似成为了边缘,但它们又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着人类性格,并继续以深不可测的力量影响着城市中生活的现代人,使现代人的血管里游走着一种“寻找”的因素。
  初秋,我们的采访组沿着蒙古游牧民族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去往中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回溯厚重历史的现实遗存,体验草原精神的母性包容与父性博大,看看生长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从长者到孩童,如何找寻那一条回家的路。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吟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不能同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
  ——席慕容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秋天的草原,像一个迟暮的英雄。
  台湾诗人席慕容在踏上内蒙古草原后,泪落如雨,写下这首诗作,经由乌兰托噶作曲,如今草原上到处飘唱着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而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已经像黑白胶卷一样,停止在全世界的流水线上。草原沙化,水草污染早已经太快地走在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开垦之前。
  虽然如此,这片曾经孕育了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大草原,依然静谧地坐卧在那里,提供蒙古人生命的源泉,如父亲般沉默有力。额尔古纳河,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山孕育而出,流过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如母亲般温柔坚韧。
  司机徐师傅开着车,看着连延不到头的天际,叹口气,“这一年忙到头,要是收成不好,没过上好日子,看着这么黄黄的大草原,心里得多荒凉啊。”
  随意一句感叹,像诗境。人在城市里能藏下多少辛酸,就能在草原里泄露多少委屈。
  在大自然面前,人无法设防。
  它是人类的子宮。
  呼伦湖英雄出处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而来。
  ——《蒙古秘史》开篇
  一支古老部落从额尔古纳河中段森林地带出发,穿越呼伦贝尔草原,在呼伦湖畔做短哲停留后,奔向历史的恢宏大河。这支部落,后来诞生了一位名叫铁木真的蒙古族人。他另一个广为世界所熟知的名字叫:成吉思汗。
  我们的探访之旅。便从这条湖开始了。
  呼伦湖,当地人称达赉湖,蒙古语意为“像一样的湖泊”。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关于呼伦湖的记载,那时名叫“人泽”、画家李玉成戊二十几年来在此地写生,他的绘画作品印刷成了年历,至今还被挂布拴马桩管护站的办公室里,上面用铅笔写着他的手机号码。
  呼伦湖叶到处部是纤褐色的植物,李玉成说这是盐碱地的标志。而在过去,他可以在这甲打卜奸几网的鱼,给朝夕相伴的小黄狗吃,惯得它只吃大鱼,见了小鱼根木就不屑一顾。现在?李玉成苦笑摇头。湖水已经退了又退,原来人半截泡在湖水中的成吉思汁拴马桩,已经全然裸露。我们站在断崖上,看着不远处的湖水泛着黑色脏浊的光,一浪浪地扑布岸边,留下像石油一样粘腻的东西。看着这样的湖水,试图遥想当年蒙古族先祖们在此处下马饮水的情形,实布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摧残。
  填空题有鸟过,飞得很低。当地的鸟类以夏候鸟为主,已发现的白枕鹤、半蹼鹬等9种气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纤皮书;乌雕、小天鹅等20种鸟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纤皮书。我们仰起头看着辽远干净的太空,感受着风吹过耳际把头发刮乱吋那种自由的气息。这里是鸟儿的颁地,它们飞翔的姿态,就像马儿布草原卜奔跑的样十,而马背上的蒙古族人,曾经布这八十地卜驰骋出了一个传扬世界的英雄传奇。
  马可·波罗从游客到朝圣者
  当成吉思汗面向太阳,跪拜九次,洒祭而发出重誓:“对不儿罕·合勒敦山,每天早晨都要祭祀,每天都要祝祷,我的子子孙孙,都要铭记不忘!”这一幕的史料记载,也吸引了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叔父和父亲讲述的“丝绸之路”以及蒙古人、蒙古包和马奶酒的故事令马可·波罗神往,在这个15岁少年的心里,和蒙古汗王相比,威尼斯总督有些相形见绌,他开始渴望能和父辈一样成为一位旅行家。
  最初,马可,波罗只想平安到达忽必烈的朝廷,结果他不仅穿越蒙古大草原,还游历了整个中国,甚至去了印度、日本、俄罗斯,在长期的旅行中,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游客、商人,而成为一名精神领域的朝圣者。
  在马可·波罗的整个游记中可以看到,他渐渐地不再夸夸其谈、盲目地抱着各种幻想,而是开始学会承受磨难,从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游玩者,蜕变为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传达历史厚重本质与宇宙号眇无穷的记录者,他的作品越发鲜活生动。“所以,我就不再说什么了。”1321年1月8日,行者马可,波罗因病逝于家中。他的遗物中,有一块忽必烈赐给他的“金牌”,就是这块金牌,让他得以开始了行者之旅。   湖畔的生死轮回
  成吉思汗拴马桩是蒙古英雄传奇的一个见证。准确点说,应该是“据说”是一个见证。
  传说,成吉思汗在长年征战中,亲手调教驯服了8匹草原上的骏马。在一次战败撤退中,军队来到湖边安营扎寨,养精蓄锐,骏马忍不住清闲,日日奋蹄嘶鸣,渴望重返沙场,巨大的拴马桩被马缰勒出一道又一道纵橫交错的纹略,连燕子和飞鸟都可以在里面筑巢。后来,成吉思汗率部从达赉湖杀出,从此谱写了一代天骄的动人伟业。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集体无意识”一直潜藏在每个人无意识的深层。那么“尚武精神”应该是依然流淌在今日蒙古族人的血脉里,在这样的石柱崇拜上,传递出一种苍凉、神秘、野陸的生命信息。
  历史考证和民间流传一直是一支主线上的分岔,无论这块石头到底是什么,一旦人们在它身上承载了一种信任,它便具有了力量,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膜拜。
  如果说呼伦湖是成吉思汗成就伟业的一个起点,那么它的姊妹湖贝尔湖,则承担了一个“回家”的伤痛。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出自《易经》的“大哉乾元”。虽然国名取自中原文化,但后来的皇帝并不亲近汉文化,儒臣也没有受到重用。元朝短短90年,历经11位皇帝,很多皇帝是非正常死亡。北元的元益宗在兵败后,仅存一口气想逃回生养祖先的家园,然而这一人类最本能的归家心理被明兵破译,派兵在贝尔湖截杀,不久,元益宗死干部下之手。
  生与死,恰恰像走过一个轮回。邱处机的呼伦贝尔游记
  大兴安岭西麓森林的边缘与呼伦贝尔高原毗邻,形成了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呼伦湖如一颗明珠一样点缀其中。
  成言思汗在世时,曾力邀长春真人邱处机:“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悠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腾保身之术,腾亲侍仙座,钦惟先生将咳唾之余但授一言,斯可矣。”当时邱真人已是高龄,但他还是带着弟子向着内蒙古进发了,途经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正值阴历三月,“远有人烟,黑车白帐,随水草放牧,无复寸木。四望惟黄云白草。又二十日,方见一沙河,西北流入陆局河。”
  “水濡马腹,旁多丛柳”,“水始泮,草微萌矣”。这两句话写的正是呼伦贝尔草原春季的典型环境,水不深,刚到马的腹部,河的两岸柳树丛生;河水刚刚解冻,冰块还在水中漂浮,青草崭露头角……这样的描述极其简洁形象。
  邱真人在呼伦贝尔草原逗留达月余,还遇到了草原婚礼的盛况:“时有婚嫁之会,五百里首领皆载马潼助之,皂车毡帐,成列数千。”不过,后人按照时令与习俗考证,认为邱真人遇到的应该是草原的“额莫那”节,鄂温克牧民称之为“瑟宾”节。每到农历四月,牧民们的舂羔已经接完,大忙节已过,同时又要着手准备给马打印记、给羊剪耳记;一来时节刚好,二来是为尊贵的客人尽地主之谊,正好举办具有传统特色的盛大庆祝活动。
  “二十二日抵陆局河。积水成海,周数百里。风浪飘出大鱼,蒙古人各得数尾,并可南岸西行,时有野韭为食。”其中的“积水成海”正是讲到呼伦湖。这个时候,邱真人不仅吃到了河尚岸的野韭菜,还见到了草原上遍地的黄花,即金针菇。
  这是草原历史上蒙古首领与中原文化的一次重要会晤,而呼伦贝尔草原则承载了第一站的使命。邱真人的游记也为研究蒙元时期的哲学思想史、宗教史、民俗民风和历史地理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两万岁的沧桑老人
  呼伦贝尔,一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如一个充满了故事的草原老人。
  这里流淌着两大水系——呼伦湖水系和海拉尔河一额尔古纳河水系。两条水系共有745条河流,总流域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正是草原上的这两大水系的众多湖泊,成为动物、植物和人类生命的源泉。
  就在呼伦湖畔,出土了两万多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扎赉诺尔人”。但后来的历史却是一个断层。似乎是找到了爷爷,却寻不到爸爸的足迹。
  再后来,春秋时期,呼伦贝尔又以“东胡”这一称谓被中原知晓。自《史记》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活动开始被计入华夏历史。而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塔塔尔人……他们陆续在这里留下了逐鹿草原的足迹,并竖起大大小小的石头来祭礼先祖。直到一支蒙古部落穿越呼伦贝尔草原,由此开始了一统草原的征途。
  呼伦贝尔就像是一个活标本。留下了刀革铁马的英雄史诗,留下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当地萨满教的冲突与交融。也留下了近代“闯关东”的百姓故事……
  如今的呼伦贝尔,承接着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间的紧密连结,草原、河流与森林,繁养生息着各民族人,人类与自然,同样上演着和谐与冲突的一幕幕故事。
  沿着额尔古纳河发现呼伦贝尔的美 马可菠萝
  只有走近,我才能看到草原的美;但无论我走得多近,都看不到草原最深的美。
  我一向是个痛恨读书的伪文青,却破天荒地将姜戎的《狼图腾》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翻了两遍。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的是大兴安岭茂密森林中的往事,那时鄂温克人还没有被集中到镇子上生活,而是散布在大兴安岭敖鲁古雅林区中,靠饲养驯鹿和游猎为生。据说根河市西郊的敖乡正是鄂温克人现在的集居地,依然保留着饲养驯鹿的文化传统。我没有亲见,一个代表自由的文化被禁锢起来展示,这和隔着铁丝网观看原本属于自然的野生动物,能有多大的区别?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古老神秘的萨满系统。在我所接触过的玄学里,萨满几乎是最难理解的一种。一位萨满可以“以命抵命”,让一个生命代替另外一个生命走向终结,这是一个可以纠缠我无数个日夜的有关生命的命题。
  拍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的顾桃,是又一位将我中意的文学作品用视觉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影像工作者。2010年1月,他在北京方家胡同里试映《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的时候,我就为这部片子哭过。我深刻地记着他的话:“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充满着美丽而又充满着忧伤。”后来他获得MIDA纪录片金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也用了这句话。
  我慢慢开始有些明白,为什么我会和这两部作品产生极深的缘分,原来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从游牧到定居,从游猎到禁猎,我们正在失去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体内的不安促使我尽快启程,去寻访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我听得到那真挚、悠远的呼唤。
  我的蒙古族朋友
  巴图来电话,得知我今年夏天无论如何都抽不出时间去草原看他,语气很是沮丧。我安慰他:好好牧羊,羊子多了,我就逃离城市,去陪你做一个羊倌。
  巴图,是我去年骑行额尔古纳时,在乌里雅斯太镇上认识的蒙古族朋友。当时我正坐在镇北喇嘛庙门前的石阶上看夕阳,有两个蒙古族小伙子围看VAGA已经好一会儿了。VAGA是我那辆450ml排量的越野摩托车的名字,意思是“浪子”,它跟随我多年,跑过了几乎整个中国西部。依照装束,两个小伙子不难看出我和VAGA是一伙儿的,于是不时朝我点头微笑,想争取和我谈谈的机会。我被他们的热情搞得实在不好意思,再不有所回应未免不近人情,于是也朝他们笑了笑。他们很快就坐到了我身边,我们就从VAGA开始聊起来。他们一个叫巴图,意思是勇士;另一个叫胡亚嘎,意思是盔甲,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多么崇尚骁勇。巴图和胡亚嘎说第二天一早要去乌里雅斯太镇外15公里的地方参加祭敖包仪式,他们用围绕敖包驻扎的蒙古包数目来描述敖包的规模,比如镇外15公里的那个敖包,规模是3顶蒙古包;而萨麦的敖包规模是5顶蒙古包;十曰后白音塔拉的敖包规模最大,10顶蒙古包。
  草原上的民族尊崇自然之神,他们会在每年农历五月中旬聚在各地的敖包下,进行祭祀活动。敖包都建在山顶,由一座座石堆组成,石堆上插有柳枝,上面大多扯着数条经幡。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多是由单独的石堆组成的大敖包;在靠近部落或者牧民生活区的山顶,经常可以看到由中间一个大敖包和周围十二个小敖包组成的敖包群,走近可以感受到相当强烈的气场。十二这个数字在时间领域和宗教领域都有深刻的含义,如代表星象的十二宫位,代表顺序的十二地支,代表时刻的十二时辰;宗教领域则有佛教的十二因缘,希腊神话的十二主神,基督教的十二门徒……所有的宗教其实都与自然规律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敖包群的十二小敖包应该也不例外。
  祭敖包的当晚,会有喇嘛至熬包前诵经祈祷,真正的祭祀活动则是在次日清晨。一早,盛装的蒙古族男女聚集在敖包前,围着敖包顷时针绕行,并将手中的牛奶、酒等祭品洒向敖包;绕行三圈之后,要在敖包前磕等身长头,之后再去附近的一处天然泉眼中取水洗净额头。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会持续很长—段时间。祭拜敖包之后会有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获胜者的奖励分别是二岁马、二岁牛和二岁羊。
  次日中午,我正蹲坐在一家蒙古茶馆门口喝奶荼,巴图和胡亚嘎找上门,把我带上了去萨麦的路。当我和VAGA出现在萨麦敖包时,VAGA的吼声惊动了所有人,他们走出蒙古包,聚在我身边,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卸去肩头的大背包,脱去厚重的靴子,换掉醒目的皮衣,随巴图他们进入右手第二座蒙古包。
  蒙古包的中间摆放着蒙式桌柜,上面摆满了糖茶果品,围坐在四周的看似和谐的男男女女其实并不是一家人,只是聚在这里参加祭敖包的附近牧民。每座蒙古包里会有一位主人招待随时进出蒙古包的客人,看到我,主人很快递过来一碗奶茶和—盆手把肉。巴图和胡亚嘎帮我化解了不少尴尬,否则在这么多人的注视和接连不断的蒙语询问下,我会坐立不安。
  赛马即将开始,我们都走出蒙古包去观战。比赛前,所有马匹要在主人的牵引下,围着—堆点燃的火盆顺时针旋转三周。悠扬凄美的音乐响起,马匹的斗志被点燃,不时仰起后腿,向跟在后面的人和马踹去。比赛距离是20公里,我们等了好一会儿,才见到一匹匹赛马汗流浃背、气喘吁口于地奔过终点。—位当地小伙子自豪地告诉我,蒙古马一夜之间可以不停地跑上200公里,然后一头倒毙。是草原残酷的生存环境磨练出如此优良的品质。
  蒙古式摔跤又称搏克,选手上身着牛皮制成的紧身无油坎肩(召格德),上面镶满银或铜质的大号图钉。比赛规则很简单,哪一方膝盖以上的部位触地便为失败。优胜者的脖子上会被套上五彩绸条缠绕的项圈(将嘎),绸条越多,说明胜利的次数越多。我本以为进入八强之后,会精彩纷呈,可谁知前八强的赛手大多早已暗暗商议定下了结果,假摔纷出,比赛很快就结束了。倒是那些外围的赛手摔得一丝不苟,热火朝天。
  次日下午,年长的男人们会在蒙古包内豪情畅饮,直到酩酊大醉。我问胡亚嘎,举办一次这样规模的敖包会需要多少钱,他说大概四五万,由当地的四位主要承担,他们要负责蒙古包的搭建以及赛马、摔跤等项目奖品的提供,还有众人的饮食。
  在历时一个月的额尔古纳河骑行之旅中,我认识了很多生活在草原、了解草原的朋友,从他们口中获知了这片草原的大概。然而遗憾也随之而来,那些吸引我的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我还没有机会去深入接触,比如狼群,比如狩鹿民族,比如萨满女巫。我也看到了更多的行者执着地走在路上,只为遵从自己的内心,与自然亲近。
  最美的呼伦贝尔
  我毫不客气地对一位从北京开小轿车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的老哥和另一位从银川骑公路型摩托车来的兄台说:很遗憾,你们看不见呼伦贝尔草原真正的美,冈为最美的景色都不在公路的两旁。
  呼伦贝尔有两种美:一种是草原与森林的完美融合,问或点缀着肆意绽放的大片油菜化,又或者与整齐挺拔的白桦林交相辉映,变幻着自然界最纯净、瑰丽的色彩;另一种是弯曲的蒙古小河在盛开着野花的无际草原上缓缓划过,滋养了最丰美的水草,惹得羊儿、牛儿、马儿愉快地打着响鼻,沿着小河白勺臂弯愉快地侈动着吃成肉球的身子,在自然的画卷上勾勒出明朗而优雅的线条。而无论是哪一种美,都需要穿越沟壑、翻过山坡,侍到你为路途的艰险唏嘘不已时,才猛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草原与森林融合的美,主要集中在阿尔山向诺门罕一路,及颥尔古纳至三河、恩和、室韦滑途,经常可以看见公路两旁的青草上有一些破碾压出来的车辙,绕过缓坡延伸到山顶。沿着这样的土略冲至山顶,等待你的或许是很大的惊喜。
  呼伦贝尔草原上随处可见优美的小河,但想要欣赏那些出现在明信片。
  额尔古纳河骑行路线 狐狸乌鸦
  阿尔山市一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左旗一贝尔湖
  贝尔湖一呼伦湖
  呼伦湖一满洲里市
  满洲里市一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一额尔古纳市
  额尔古纳市一恩和镇
  恩和镇一室韦镇
  室韦镇一七卡边防哨所
  七卡边防哨所一五卡边防哨所
  五卡边防哨所一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一阿尔山市
  阿尔山市原路返程
  或者宣传画上的绝美景色,也需要付出一点勇气和代价。
  呼伦贝尔草原上镶嵌着两块碧玉般的湖泊,仅是念它们的名字就会感觉沁人心脾——呼伦湖,贝尔湖。前者拥有辽阔的水域,是滋养呼伦贝尔草原的母亲湖;后者是中国与蒙古的界湖,众多野生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连结它们的是一条叫作乌尔逊的小河,有一种让人心生宁静的美。当我抵达这里时,放弃了去贝尔湖的打算,也放弃了继续沿河行走的冲动,只是挑了一处小河的转弯,静静坐下,望着碧嫩的水草和湛蓝的河水,与VAGA一起分享这安静迷人的时刻。
  我的好朋友“乌鸦”是个热衷自驾旅行、摄影的主儿,他给我画了一幅呼伦贝尔地图,在实线密布的地图上,只有一条虚线,这是一条穿越级的土路,也是一条经典穿越摄影路线,长约50公里,起点是海拉尔以北30公里的金帐汗,终点是鄂温克乡。依靠GPS,我顺利走完了这50公里。
  后来我将这条穿越路线强烈推荐给朋友,据他的短信反馈,虽然他在雨后的路上被折磨了接近三个小时,并不得不在鄂温克乡住下,但他必须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段旅程——值。
  这条长约50公里的穿越路线,先是以汹涌气势开始:爬上附近的山顶,可以看到一条精美的蒙古小河蜿蜒在天地之间,继续行驶20公里后,莫日格勒河从群山中走出,平缓地在草原上流淌,吸引了大群雪白的羊、棕红的马和黑白的花牛,群山并未走远,只是成为黛色的背影……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前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途中,我曾无数次幻想,与一位名叫安娜的俄罗斯姑娘邂逅在静静的河边,即便不能产生异国之恋,仅是隔河相望也好。
  恩和与室韦现在都被开发成俄罗斯民族乡,两个小镇相距68公里,同样的山清水秀,同样的民俗氛围浓厚。我转遍了恩和的主街,只看到了各种年纪的俄罗斯族大妈,有的坐在门前的木墩上用手不停挥赶蚊虫,有的在窗前摆弄着刚出炉的列巴。我买了一个列巴,边撕啃边寻找当晚的安身之地。在一家类似青年旅社的宾馆前,我发现一个酷似安娜的背影:纤细的腰身,金色的长发。我当即决定住下。当我左脚跨进院子而右脚还悬在半空时,“安娜的背影”转过身来,我差点一个趔趄摔倒在门口,反差实在太大了……在室韦寻宿的遭遇更加惨烈,我最后竟住进了一家名为“安娜之家”的俄罗斯族大叔家,我问大叔:安娜哪儿去了?大叔说:你来晚了十年。
  室韦的天气变幻莫测,我正在山上悠闲地欣赏美丽的晚霞,突然就从山背后席卷过来半天黑云,被夕阳映照得颇为妖艳。黑云呈螺旋状,扯着青色的丝,挂着明晃晃的闪电,由远及近劈在小镇的土地上。房东大叔曾经告诉我,室韦的地下有金属矿,所以天一打雷,家家户户都要拉掉电闸。尽管如此,也并不十分安全,昨天隔壁家的变压器刚被雷劈中烧成废铁。
  我战战兢兢地拍下晚霞最后的光辉,赶紧发动VAGA准备下山,由于过度紧张,VAGA又一次被油呛到,无法启动。我几乎绝望了,和VAGA就那样突兀地站在山顶,这不是在招雷么……连推带踹之下,终于听到VAGA传来给力的嘶吼声,回“安娜之家”要走近10公里很烂的土路,我只用了不到10分钟。
  敖鲁古雅家园渐远猎人沉默
  世界改变了
  我从水中触摸到
  我从地上感觉到
  我从空气中嗅到
  过去的一切
  都已失落
  在额尔古纳右岸,大兴安岭如伸长的手臂,养护着它脚下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大片区域。
  而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鄂温克猎人,在这块天然乐园里自由自在地游牧,旁若无人地做着这片森林的主人。当伐木大军进入森林,鄂温克猎人渐渐发现,清静的山林开始变得像热闹的集市,树木正在萎缩,森林里的动物精灵们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延续了干百年狩猎传统的鄂温克人放下猎枪,陆续离开了森林。失去了传统生活的鄂温克敖鲁古雅人,他们的生活吸引了现代城市人的目光,而老酋长玛丽亚—索则成为狩猎传统的最后一枚标杆,她至今仍坚守在山上与驯鹿相伴。这支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是另寻生路,还是坚守家园?我们都在找寻这个答案。
  使鹿鄂温克的现代传奇
  当一些人选择离开的时候,另已些人却选择了来临。同一个地方,对于已些人来说,是回不去的故乡,却不经意间成了另一些人的精神家园。
  住进芬兰房子的使鹿部落
  来自贝加尔湖畔、尼布楚河上游,以驯鹿为生,信奉萨满教,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酒量大,枪法准……诸多历史与现实的标签,使得鄂温克充满了神秘色彩。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作家迟子建借女酋长之口描写了这个民族在面对文化变迁时的顽强坚守,仿佛拥有史诗般的力量。
  他们原本生活在距离敖鲁古雅将近300公里的阿龙山上,2003年搬下山,住进这片当地政府为他们免费修建的房子。这些房子的设计工作由芬兰的一家公司完成。芬兰的拉普兰地区位于北极圈内,生活着—群同样靠驯鹿为生的萨米人,经过有意识的推广,萨米人和驯鹿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驯鹿雪橇则成为最受欢迎的一项体验活动。目前,敖鲁古雅正在参照拉普兰的发展模式进行旅游开发,村口已建起了售票处。此时,太阳徐徐西下,室外温度不足10℃,寒意顿生,村中宽广的道路上行人:寥寥。
  这个特殊的村落共有60多座房子,几乎每家每户都经营与鹿有关的产品:鹿茸,鹿皮及其制成的钱包、挎包。此外还有归心革,一种可以配合鹿茸治疗心脏疾病的草药。村子后方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鹿茸加工厂,储藏室里放着几冰柜的鹿角,都是今年夏天刚切割下来的。
  张大哥来自黑龙江省漠可县,经过介绍认识了一个鄂温克族姑娘,相爱、结婚,来到阿龙山与妻子一同养鹿。那时候还不时兴到边境线旅游,沿线发展经济的条件十分有限。相比之下,阿龙山还有驯鹿,“生活比漠河好多了”。张大哥知识广博,也很健谈,可能因为自身不是鄂温克人,他评价塞个族群的时候有褒有贬,既为媒体片面强调他们酗酒而感到不平,也对他们的不足之处直言不讳。最让他的反感的是游客窥探式的询问、拍照。曾有人诘问他为何汉族人要娶鄂温克族女人,在那个热心过度的女游客看来,鄂温克人应该内部通婚,以保存血统的纯涪胜,甚至援引一些科学数据来证明,在当代技术的帮助下,近亲结婚已经可以规避重大疾病的发生。张大哥反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嫁给你表哥或表弟?”对方无言以对。   不想当萨满的猎手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认为“萨满”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除了驱魔、占卜、祈福,萨满还主持红白喜事、替人看病,同时承担着祭祀祖先、叙说祖先历史功绩等使命。他们在族中的地位很高,有些氏族部落的酋长干脆由萨满兼任。
  萨满在传承上有一定的私密性,可传承给自己的子女或弟弟、妹妹。如果本人没有后代,会在氏族中挑选接班人,被选中的人及其家庭都会觉得无上光荣。
  使鹿鄂温克人最后一位萨满挑选的接班人,是玛丽亚·索老人的二儿子伺英刚。
  可偏偏,他不愿意当萨满。
  何英刚十分聪明,枪法好,但是争强好胜,没少因为打架惹麻烦。有一次他外出打猎,猎得一对大鹿角,回家途中在一家饭馆吃饭,中途去了一趟厕所,回来后发现鹿角不见了。旁人告诉他,刚才有个地痞路过,把鹿角强行带走了,还没走远。何英刚抄起猎枪追出门,只见前面一百多米,有个人正拎着一副大鹿角往前走,他抬手便是一枪,那人应声倒地,子弹正中大腿。何英刚走上前捡起自己的鹿角,回家了。那人当即报了警,20世纪80年代正是“严打”的时候,一些轻微的伤害罪都有可能被重判,严重者甚至被判死刑。何英刚一口咬定自己是正当防卫,加上那副鹿角价值高昂,无论那个地痞被认定是偷盗还是抢劫,都难逃重罚,此事遂不了了之。
  还有一次,何英刚与朋友喝酒,出门时,有人嫌电视台的灯塔晃眼,他二话不说,拿出猎枪,一枪把灯塔上的灯给打灭了。警察又找上门来,这回他学乖了,不管如何讯问,坚决不承认,派出所迟迟破不了案。一天,派出所所长找他聊天,装作不经意地说起此事,感叹一句:“也不知是哪个家伙闲着没事,打了五六枪,才算把那个灯给打坏了。”何英刚当时就急了:“谁说打了五六枪的?我一枪就打掉了!”
  虽然没少惹麻烦,但是族一并不讨厌何英刚使鹿由来
  明清时期,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被称为“使鹿部”。自从鄂伦春族学会使用马匹后,就不再使鹿,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除了他们以外,全世界也就是俄罗斯的埃文基人、芬兰的萨米人饲养驯鹿了。
  驯鹿,鄂温克语称“鄂伦”,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寿命15至20年。驯鹿是半野生放养的,不用栏圈,不用喂草,任其自由觅食。“但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鄂温克人认得自家的每一头鹿,既使走丢了三四年的驯鹿,也能从鹿群中把它一眼认出。”“猎民点附近的食物通常只够驯鹿吃十几天,鄂温克人必须带着驯鹿不停地迁徙。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白雪皑皑的冬天,所有的驯鹿都被放掉,让它们自己去寻找食物。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等到开春,鄂温克人再翻山越岭把驯鹿找回来。有时候为了找鹿,鄂温克人可以一直徒步走到黑龙江。”
  驯鹿体壮,能负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最早这些驯鹿是鄂温克人从俄国带到中国的,但这批驯鹿在侣92年的瘟疫中几乎死绝,于是猎民又从俄国的阿玛扎尔河鄂温克人那里引进驯鹿驯养至今。鹿群数量少,大概只有几千头,根河市为改良本地驯鹿的纯度,1995年从俄罗斯引进30只良种驯鹿(价值60万元)。以前,驯鹿只是鄂温克人的驮运工具,鹿肉可以吃,鹿皮可以做衣服,鹿奶可以喝。现在驯鹿成了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一头可卖6000元左右,鹿茸、鹿鞭、鹿血、鹿筋、鹿胎更是名贵的中药材。当然,也没人敢惹他。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鄂温克优秀猎人,正当壮年时却死于一场醉酒。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他蹚水过河,中途绊了一跤,脸朝上摔在河水里,呛水身亡。其实可水并不深,仅及膝盖。
  萨满是鄂温克人的精神崇拜,森林驯鹿生活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鄂温克人基本都迁徙下山,在平地建房定居,村中再难觅萨满巫医的身影,对自然的崇拜也渐渐淡漠了。
  2008年初,奥运会召开在即,以安全为由,鄂温克人的猎枪全部被收缴入库,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偶尔在族中的盛大节日“瑟宾节”上,猎人们能再摸摸猎枪,对着不远处的靶子射上几发,纯属是助兴表演了。
  直到现在还有人感慨,若是何英刚在世,他肯定会去要回猎枪。
  80后游猎者
  在敖鲁古雅南端的森林中,我们找到了一处鄂温克人的驻地。离开公路,沿着一条土路往树林深处驶进2公里左右,来到一处相对开阔的地方。车还未停稳,便看到一只小鹿从林中跑了出来,看了我们一眼,又折了回去。
  走入林中,但见数十只鹿或站或卧,有些刚露出树棍型的小鹿角,有的鹿角已大如灌木丛。有些鹿用绳子拴在树上,这些是母鹿,母鹿在,就不怕小鹿会跑得太远。鹿群旁边搭着三四个简易帐蓬,只是用数根木棍围成圆锥形,外面覆以雨衣,那是鄂温克人在狩猎和游牧时最常搭建的住所,叫“斜仁柱”,俗称“撮罗子”。
  这是一个仍保持着野外驯鹿习惯的鄂温克人家,一共五口人。他们寻找苔藓茂盛的地方扎营,因为苔藓是鹿最喜欢啃食的食物之一,鹿群吃完一片苔藓之后,便往下—处丛林搬迁。呼伦贝尔市有些人会带一些朋友过来参观、游玩,我们看到了两拨游客,他们拿出面包、西瓜,挑逗、喂食那些鹿。鹿群似乎对这些外来食物并不陌生,围在高举食物的人身边,不停把嘴巴往前凑。鹿的性格很温顺,纵使你不把食物给它,它也不叫不咬不踢,凑上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了,便径自走开。丛林中随处可见人们在喂鹿、拍照的场景,不时传来欢呼声、尖叫声。
  在一个简易帐篷里,一个相貌清秀的鄂温克小伙子手持尖刀,正在切割桦树皮。他旁边的箱中放有已经制作完成的树皮茶叶筒,大小不一。他背后挂着几张照片,相框是用木条制成的。眼尖的人认出照片中的老人便是玛丽亚·索。小伙子话不多,有人问才答上一句,可能他听到的问题太多了,也都是千篇一律的猎奇式探寻,他只是保持着一种礼貌。
  一个小姑娘撒着娇让他刻—个桦树皮的烟筒,“要和你用的那个一样的。”他很体谅地笑,但总是不肯刻,“我千这活为的就是—个清净,要有耐心才行,不习惯旁边有人。”   小伙子养了一只虎斑小猫,不到两个月大,它的妈妈被—个台湾游客看中买走了,它拥有驯鹿们享受不到的“特权”——它可以在营地里待着,而所有驯鹿都被木栅挡在了外面。小伙子告诉我们,不要把西瓜皮扔在营地旁,这会诱使驯鹿想要挤进来。
  小伙子生于1980年,是我们此行遇到的最年轻的游猎者。我想到另一个年轻人顾桃,他曾经从大兴安岭走出去,成为北京一名商业摄影师,后来在忙碌中感觉迷失了方向,回至熬鲁古雅后,开始用镜头来纪录这个行将消失的文明,制作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呼麦北京》等作品,转型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当一些人选择离开的时候,另一些人却选择了来临。这样的情形我们在许多看似边缘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因为交通不便或经济落后,大量年轻人远走他乡,但是保留下来的美好生态、宁静生活却吸引了另外一些人到来。同一个地方,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回不去的故乡,却不经意间成了另一些人的精神家园。
  吃过午饭,年轻猎人回到他的小窝棚,给那个小姑娘做她要的桦树皮烟筒。完工后,他在林中走着,不时弯腰捡起刚才游客扔在林中的塑料袋。在大家热烈讨论鄂温克人是否有必要保留传统的游牧生活,以及这种保留能否上升到文化层面等问题时,年轻猎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不宣扬,不争论,静静地做自己该做的或想做的。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都市人来说,迁徙何尝不是常常出现的主题?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从这家单位到那家单位,从一个住处到另一个住所……倒是那个叫做家的地方我们停留得最少,只是我们不以为自己在迁徙罢了。而这些鄂温克人,看似在迁徙,但是他们又何尝离开过这个森林之家呢?
  聊天时,我们给年轻猎人看随身带的瑞士军刀,他瞟了一眼,冷冷地说:“你们这些东西我不喜欢,我只用我们本民族的刀。”
  敖鲁古雅家园渐远猎人沉默顾桃:不只是带着眼睛去旅行——敖鲁古雅诗人维佳 刘龙烨
  敖鲁古雅的桦皮船正向博物馆驶去……
  我只是记录生活本身
  迄今已做了8年纪录片的顾桃,题材指向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这可能是他的性情使然。他曾说过:有什么样的兴趣,就有什么样的关注。
  顾桃也说过他不喜欢牛哄哄的人,他有很深的“平民惰结”,他的“心”使唤着他去关注平民们的真实生活,真实地记录他们。
  “真实”,可能正是顾桃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让男人看了也跟着掉眼泪的原因。因为打动我们的是生活本身。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获得“2009年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和“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纪录片自然金奖”后,不少人把镜头对准顾桃,各种溢美之词也蜂涌而至,“顾导”小有了一些名头。可是顾桃却坦言:“严格地说,我算不上导演,因为既不是我导的,也不是我安排演的,更不是我编写的,我只是记录,记录生活本身!”
  两代人的敖鲁古雅
  要说顾桃,不得不提到其父顾德清。
  “很多人说我是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的,其实,父亲一开始并不希望我走在他的老路上。”可是,一种叫使命的东西似乎是有传承的,最终顾桃还是走在了父亲的老路上。
  于是,父亲顾德清有了《见证1980——鄂伦春狩猎生活》,顾挑有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他们深入记录的都是鄂伦春这片土地上敖鲁古雅人的生命之旅!
  面对汹涌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顾德清意识到敖鲁古雅人的狩猎生活方式也许就要被改变,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他带着相机出发了。
  “当我看到明净幽蓝的天空,远山起伏白雪,身旁掠过颗颗白桦树,感受最深的是大自然的洁美无瑕,苍茫深重,这可是鄂伦春人世代生活的家园啊……”(顾德清《猎民生活日记》)
  在那个通信还不发达的年代,父亲的出发,对于年少的顾桃意味着好几个月的“失踪”,而且经常是短发出去,长发回来——因为森林里生活不便,顾德清便在每次出发前把头发理到最短,而几个月后,头发已经像疯子一样胡乱堆在头上了。一种“神秘感”深深刺激着顾桃,他一直想知道父亲去的那个神秘的地方是哪里,有着什么样的神秘力量牢牢吸引着父亲。
  20年后,也就是2003年,顾桃由北京回到老家,向父亲提出想去看看父亲过去拍过的那些敖鲁古雅老人们。父亲思忖良久,答应了,给了顾桃一些故友们的姓名,并且郑重地写了一封介绍信,于是,顾桃有机会第一次走近敖鲁古雅。纪录片怎么可以没有感情
  2003年,顾桃带着父亲的著作和老式介绍信走进神往已久的敖鲁古雅。虽然与顾德清当年所见已是大相径庭,但眼前的敖鲁古雅人仍旧让顾桃震憾不已。
  玛丽亚—索猎民点是敖鲁古雅仅有的几个猎民点中最大的,酋长玛丽亚·索已是80多岁的高龄,仍旧执掌着牧民搬迁这样的大事。即使是顾桃进森林拍摄,也必须要她点头才行。
  顾桃第一次上山时,为得到酋长的首肯,也费了不少周折。父亲的著作和介绍信虽然起到很大作用,但要玛丽亚·索完全信任自己,并且愿意把真实的生活显露出来给他拍摄,那就得靠顾桃自己的诚意。最终,玛丽亚·索“默许”他进入猎民点一起生活。
  顾桃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猎民点的睛形:透过撮罗子的小窗户,外面是犀利的鸟鸣声,高高的蓝天上温柔地含着几朵白云,草地上是两只正在谈恋爱的狗,旁若无人地在交配……他一下子被雷到了,突然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啊!人与自然、与动物,及人胜的和谐。”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草原文明。虽与城市所倡导的文明表现形式相去甚远,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顾桃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多次来到敖鲁古雅,直到2005年才开始正式拍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因为他对那里已然有了感情。顾桃觉得,如果没有情感,拍出来的纪录片就是一张图片。就像他给我们备了一桌午饭,但坚持要自己炒一个菜,否则他觉着没办法体现他的真诚。
  草原与北京之间的迷茫
  “刚从鄂伦春出来的时候,我是带着那种卑微感、胆怯感。”顾桃觉得自己的故乡虽然很美,但却小而不知名,“人家都会拍着胸口说,我家是哈尔滨的,我家是杭州的,我家是……但我的故乡,在那个年代提起来,很少有人知道确切的位置,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顾桃其实也算是土生土长的牧民孩子,但他在城市里读书,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寻梦,难免不在某个不是睡在草原的夜晚感到迷茫。而打发这种迷茫最好的办法,就是躺在敖鲁古雅的大地上。只要一躺在那里,顾桃就觉得是安全的、是干净的、是明媚的……“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归宿吧!”顾挑哈哈大笑,嘲笑自己用了这么恶俗的一个比喻。
  35岁之前,顾桃说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迷茫中,一直被动地盲从于别人,不好意思表达自己,因为怕伤害别人。这些“别人”当然是和他有关的人,他接受着父母安排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女朋友眼中期望的应该有的生活方式,惟独不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他迷茫了……直到35岁,顾桃才突然想问自己:“我的本能是什么?我想千什么?”
  那个时候的顾桃几乎天天喝酒,虽然每个酒醒后的白天,都会觉得夜晚那场酒喝的没有什么意义,但又觉着那时候好像自己是个做艺术的,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喝酒似乎也成了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可怕的是,“那时候思想是空空的,只能用酒来假想自己。”
  顿悟也罢,通透也罢,总之,在35岁这个节点的时候,顾桃觉得不能再这么天天喝了,“因为我父亲不希望我是酒鬼……”
  人生这场长长的旅行
  在北京的最初几年,顾桃给一些知名与不知名的杂志做过摄影,拍过风景,拍过人物,甚至拍过生产PVC塑料管的机器。
  2002年,顾挑第一次从北京回去探家。他对父母容颜的印象还停留在4年前,可是面前的父母已然苍老了许多。父母在变,邻居在变,这些周围的变化提醒你自己也在变。而之前因为身在其中,会熟视无睹。
  顾桃很是颓然,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留住点什么。于是他重走了父亲当年走过的敖鲁古雅。
  顾桃把他和父亲整理、搜集、拍摄这些敖鲁古雅人的纪录片,喻做是人生一场长长的旅行。许巍曾经在一首歌里唱到:我只有两天的时间,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觉得应该是三天,还有—天在路上。”
  顾德清年轻时,也曾在酒后的餐桌上,用他那文艺青年的情怀,向顾桃注解过人生的定义:如履薄冰。不管顾桃理解理解,他总是生吞活食了父亲给他的很多人生注解,直到多年以后,在人生旅程中才开始慢慢琢磨。
  既然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样的,那我们只能想办法让过程不同。这个过程就是一场旅行,有华丽的、有低调的。
  顾桃某天突然顿晤:“我也想找点儿被尊重的感觉,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表达,我要做一个和我有关系的事情,而不再是‘别人’让我如何如何。于是,我把这种感受赋予在没有温度冰冷的机器上(摄影机),去面对跟我同样有温度、有感伤、喜悦以及生活幽默的最平实的群人身上,不仅仅是鄂温克,不仅仅是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算得上顾桃自己的表达,也是顾桃心目中的“先祖”赐给他的。这部片子曾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获奖后,顾桃依然为钱发愁,不过他还是继续飘在宋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大部分时间他在路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只为丰满自己人生的这场长长的旅行。
  在生命之旅中相遇
  一个人有两个我
  一个在黑暗中醒着
  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离回家最近的路,就是在路上。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成吉思汗》中这样描述:
  成吉思汗面对绿草新生的草地,一片奇怪的忧郁之云突然罩上了他的心头。这位铁一样坚强的人物忽然觉得心里有一种需要平静生活的无法解释的欲望,他面对着这片草地说:“此地风景甚美,真乃乐业百姓盛会之处,鹿麂奔跑之地,老者休息之所也。”女作家迟子建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
  不约而同的,向外寻找疆界的人,都在寻找着向内的安憩之地。
  旅行的人,不过是走在这二者中间的路途中。经过了一些人,听过了一些故事,懂得了一些酸甜苦辣。
  古老的甘珠尔庙年轻的僧人
  甘珠尔庙,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其实汉语里有好多词来自佛经,如“世界”、“方便”、“信心”…一只是人们用得太习惯而忘了出处,就像忘了感谢大地与天空。
  而在草原,感谢长生天是蒙古族^民从古至今的传统。草原萨满尊崇的是“万物有灵”,当藏传佛教传入草原后,萨满文化渐渐式微,但对于天地与祖先神灵的祭拜从未中止过。
  忽必烈的母亲是基督徒,而他最宠爱的二夫人则是佛教徒,同时,伊斯兰教、道教都在这块土地上兴盛。可以说,各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空间包容性就表现草原这块土地上。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远远望见马路边高高的门楼,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卓然定。一群羊跑在我们前面,咩咩叫着,互相挤着穿过门楼。
  在售票口,守门人看看表,催促我们:“你们赶紧进吧,半小时后关门,时间来得及。”看来,这座庙不大,走马观花也就是半小时的事。但这样潦草的观光,似乎对于一座古寺庙有些随便。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再来参观,先回新巴尔虎左旗休息一晚,虽然园比要折返几十公里。
  次日一早前往甘珠尔庙,天像撕裂了的黑布—样黑着脸,冷风溯溯,将寺前的哈达吹得呼啦啦翻滚。
  甘珠尔庙已经有二百年的历史,曾因乾隆皇帝亲手书写“寿宁寺”的庙匾而声名大振,然而众僧和信徒们并不买账,依然称之为“甘珠尔庙”。
  甘珠尔庙会也有二百年的历史了,阴历8月初至中旬,—般为9至15天,法会举办的前一两天,要诵经一日,开放全部庙仓,同时还要拜敖包,这种做法也是喇嘛教和草原萨满教妥协的结果。可膳我们来得早了,不能亲睹这一草原盛况。
  寺里大多是年轻的僧人,也有在家居士穿着蒙古袍来塞里念经,和僧人们讨论佛法。我们进去时正赶上他们念经做功课。偌大的大殴只见不多的这几位僧人。他们都精通藏语语和蒙语,也会说汉语。对游客保持着—种沉默的距离。
  殿外,金尖宝塔的角下挂着的铜铃,因为风大,不时发出悦耳的铃声。衬着远处茫茫的草原,更让人感到清凉舒心。   太平村一个俄罗斯女人
  翦伯赞先生有一句名言: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
  太平村位于大兴安岭莫尔道嘎,依着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有许多华俄后裔在此聚居,隔河而望是俄罗斯的原野。
  我们进村时已是傍晚,村子里人烟很少,晚霞照在一排排向日葵上,远处的山绿沉沉的,衬出篱笆里藏着的小木屋,如此古朴、残破,像沉默的老人用他的背影在讲述百年来的沧桑。村口有一个慢腾腾旋转的风车,高高地立在那儿,让人有种不知何处的恍惚。
  穿过一座桥,路旁有个“百年老屋”的招牌。旧的屋顶,新的窗户,还刷了黄漆,显出热腾腾的人气,院子里挂了两个木质秋千,缠了枝叶和花,嘎嚓嘎嚓地晃荡着。走进院子,看见发旧的红漆煤油灯挂在屋檐,两边挂满了白色蘑菇,闻着好沁香。
  院子里停了几辆摩托车,屋子里围了一桌人在等开饭,老板娘在厨房忙乎,做的是猪肉炖豆角,满院子的蘑菇香气。一位老太太坐在小板凳上拿一根针在串蘑菇,安安静静的,慢悠悠的。
  店老板有着典型的俄罗斯人的相貌,略带风霜,憨笑盈盈。他的俄罗斯血统来自姥姥,院子里那位串蘑菇的老太太是他妈妈。
  老板娘姓张,是四川妹子,当年太平村上有部队驻扎,她姑姑是随军家属,她也跟了过来,经人介绍认识了老板,从此定居在这里。他们的儿子22岁,今年大学毕业,去深圳创业了。她去深圳看过儿子,也回过四川老家,可是觉得这些城市都赶不上太平村好。
  当年太平村最繁盛时有500多户人家,大部分男人都在林场上班,女人在家摘摘蘑菇,种种地,夫唱妇随。村里曾经有医院,学校……歌唱家李谷一还来演出过。后来部队离开,这里便日渐荒废了,村民陆续迁到了不远的莫尔道嘎,张大姐也在莫尔道嘎买了房子,只是偶尔回到这里采采蘑菇。
  大兴安岭的白蘑很有名,可是采摘的时间很短,不过一周左右。吃过饭,我们跑去和老板一家人一起摘蘑菇,新摘下来的蘑菇带了很多泥土和杂草,必须连夜用小刀刮掉,不然会影响蘑菇的鲜。张大姐嚷着这活儿太脏了,我们不听,城市里拘束惯了的人,巴不得和泥巴、蘑菇串串味儿,还能唠唠嗑。说着说着,就聊到了老板的俄罗斯血统。旁边的老太太突然插了一句:我妈妈是个很伟大的母亲。
  我坐在老太太边上,看见她低头叹息,后背却梗直了。
  历史倒带回去,俄罗斯老祖母的脸还是青春的,充满新生活期望的,或许又是恐慌的、无助的,她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一个陌生的村子。在这里,她遇到一个闯关东来的山东小伙子。她应该是幸福的,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在这山清水秀的村子里也许就嫁鸡随鸡一生了,然而,丈夫在最小的儿子四岁时撒手离世,给她留下三个孩子。后来,她的女儿曾经无数次问过她,俄罗斯家乡还有亲人在吗?她从来都没有回答。她一生再未嫁。独自拉扯三个孩子长大。而这一生,她也不曾对人说过汉语。或许,从她离开故土的时候,就决意终生不再回去。或许,当她躺在那个男人怀中时,就决意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一生的时光真漫长,漫长到足以学会一门语言,可是她只是听着,却不说。或许,她是在以这种姿态拒绝着遗忘她的故土。
  这样倔强的一个女人,活着的艰辛,可想而知。在她的外孙(也就是老板)四岁时,她过世了。
  在额尔古纳河畔的俄罗斯乡,挂着一个宣传牌,上面的文字揭示了这段爱情故事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中国以山东、河北为主的“闯关东”移民流与沙俄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奉行“边区俄罗斯化”的移民流在额尔古纳河砰然相撞,两个不同种族的流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往来,成为睦邻友好的朋友,继而联姻,繁衍生息,永久定居。
  平凡老百姓的爱恨离仇,在历史的洪流中往往微不足道。个人的几声叹息、一腔血泪也激不起多少水花。但恰是这些故事,鲜活还原了时代最本真的血脉。
  第二天临走前,张大姐说,有时间再来啊,你们这次来晚了,前些时候杜娼花开了,满山都是,大片大片的。等到了冬天,满山的雪。都看了二十几年了,还是觉得真美!
  218间客房,其中14间豪华客房可观赏乌鲁鲁
  秋冬季节可以为观赏日出和绕岩游的客人提供便利的早餐盒
  酒店里所有装饰图案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花神和动物传说Bunya酒吧在泳池边,供应阳鸡尾酒;Arnguli Grill餐厅提供传统奥大利亚菜肴
  酒店特色的安古丽烧烤可为15人以上的团体提供团餐服务,但需事先预约1945元人民币/晚起经济型酒店
  167间客房。其中12间经济房不带浴室
  沙漠拂晓活动:在沙漠中享用早餐,观赏乌鲁鲁日出,参观附近的水洞、原住繈画以及原住民文化中心、费用为158元,约台1036元人民币
  提供野外生存技巧讲解及投掷飞镖和回力器的课程先驱者烧烤和酒吧提供澳大利亚传统自助烧烤、免费沙拉和各种酒类,有现场音乐表演
  为背包客提供舒适、廉价的住宿设施,其中32间是男女共用的4人房间,如有特殊要求要在订房时说明
  1532元人民币/晚起奢华帐篷酒店
  12间可观赏乌鲁鲁的帐篷式豪华客房
  仅供酒店客人享用的“131号桌独享星空晚宴”,可在迪吉畢杜管的伴奏下观赏日落美景,于沙漠夜空下享用顶级餐饮,并有星空学家讲解南半球的美丽星空
  15顶帐篷分别以15个首先发现乌鲁鲁地区的先驱者的名字命名
  酒店设有免费自助式酒吧,提供澳大利亚优质葡萄酒、啤酒和各类软饮料
  为了防止损害沙丘顶部,客人必须经过一条位于沙丘低处的简单小径到达房间14500元人民币/两晚
其他文献
摘要:“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选择学生熟悉的“蜡烛实验”作为教学素材,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燃烧的发生,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既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直观地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如何进行主题式内容的学习,给学生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蜡烛实验;化学变化的特征;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
摘要: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通过以“生活情境,引发问题;类比迁移,拓展问题;实验探究,挖掘问题;拓展思维,解决问题”等教学环节,说明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问题解决;氯气;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
摘要:通过对苏州市数字化传感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苏州市初中数字化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初中化学教学中常应用的传感器类型;分析不同类别教师对数字化传感实验及教学的认识、态度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教师自身对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行为的差异。以期提出合适的发展建议,进一步推动数字化传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传感技术;初中化学教学;问卷调查;差异分析  文章编号:1008-
人类没有翅膀,对于“触摸云朵”却有着无限向往。在深圳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深圳瑞吉酒店,可以将这一梦想化为现实,那里有都市中最贴近天际的睡房、距离云朵最近的空中酒吧和餐厅,以及贴心的私人管家服务。走进它,可以感受到一种“云端的奢华”。  云端的“科技屋”  选择入住深圳瑞吉酒店,首先是被它的品牌血统所吸引。1904 年 John Jacob Astor IV在纽约开设的The New York St
台北是一座可随时随处参与艺术生活,感受文化力量的文化城市。每天,音乐、戏剧、美术等不仅在艺术殿堂里上演,更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与那些把文化供奉在厅堂里的城市不同,台北的艺术渗透在整个城市的生活肌理。    在宝藏岩探访最民间的艺术  时序为秋天的10月,台北散发着浓浓的艺术人文气息。我也决定利用假日的悠闲,来一趟走访台北文艺之地的美丽旅程。  我与好友相约在公馆,选了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作为此行第一
One of Hiccup and Astrid’s adventures leads to the discovery of a secret ice cave that is home to hundreds of new species of dragons (龙) and the mysterious (神秘的) Dragon Rider. The two friends find the
摘要:基于STEM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按照“确立课题,激活旧知”“项目探究,知识拓展”“项目实施,产品制作”“知识整合,作品设计”四项流程展开。以“乙醇”为例,围绕“乙醇相关基础知识”“白葡萄酒的检测”“白葡萄酒的酿造”“设计一座酒庄”四项活动实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数学、生物、地理、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基于STEM理念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STEM理念;
漂浮的冰山点缀着蓝色的大海,再前方是高耸的淡蓝色冰川;越接近南极大陆,被海冰冻结而静静矗立的冰山越来越多,形态各异,圆锥体的山峰、长方体的平台冰山……    “橡皮艇的船底蹭到黑色的沙砾,我强稳住身体,跳到地面,一个趔趄,忙乱舞双手保持身体平衡,抬起头来,一只企鹅在不远处歪着脑袋盯着我,那眼神分明是说:你这两条腿的直立人,在陆地上居然比我还笨拙!  也难怪会紧张,我可是头一次闯入一片唯一没有土著人
一支乐曲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只有奥地利,因为他们有施特劳斯,他们是音乐之国。    任何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象征物。除去国旗、国徽、首都,这象征可能是一个建筑、一个纪念、一个文化符号,或者一种动物或植物。愈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象征物愈多。比如中国的长城、天安门、阴阳八卦、龙和瓷器等等。这象征必是这个国家独自拥有、众所皆知、深具魅力、广泛认同的,那么奥地利的象征是什么?  它的斯蒂芬教堂虽然古老
小城几乎没有动过什么追赶时光的心思。而今,连接起城市各处的街道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低调。  日光醺然,我几乎昏昏欲睡地度过从布鲁塞尔机场到布鲁日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临行前热切地希望扑入这座小城怀抱的愿望暂时变得松散,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柯林·法瑞尔在《杀手没有假期》中茫然无措的表情。那是个残酷的故事,导演偏偏选了这座仿佛童话般的城市,纯美的、超脱于时光的镜头之下,是隐忍的暗流汹涌的迷茫和绝望。冬天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