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校规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校之日》是一篇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000年)的文献,描述的是一名学生的学校生活。这名学生因种种过失而受到不同教师或学长的体罚。本文从该作品描述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十项“校规”,发现校规是教职人员体罚学生的依据,各种体罚都是依据校规实施的。校规中的每项规定都由专人负责检查监督,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罚学生是依规尽责。毋庸置疑,这些“校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校规。
其他文献
斯皮瓦克给自己贴上"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等标签,然而,对于新历史主义她却持保留意见,认为"历史"到了新历史主义那里成了一种修辞误用。但是,在威瑟编著的《新历史主义读本》中收录了一篇斯皮瓦克的访谈录,在编者循循善诱、层层逼问之下,斯皮瓦克躲闪不及,最后承认自己无意中与新历史主义牵扯上了关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斯皮瓦克对文学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商讨这一角度来切入,具体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和而不同之处。
德国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在一战前夕出版的诗集《联盟之星》中提出“神圣的战争”,一直被人误解为支持威廉二世发动战争的宣言。本文解读《联盟之星》里的两首诗以及格奥尔格在1917年创作的长诗《战争》,分析格奥尔格的“神圣的战争”的含义,认为他同时还预言了另一种神圣的拯救之战,即他和弟子们用诗歌创造新生活,这两种战争合在一起构成了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具有一种乌托邦性。
本文以佛经中的“伊利沙”与“卢至长者”一组故事为例,探析该吝啬鬼形象的书写方式及其故事的文本和图像的跨文化流变,为世界文学中的吝啬鬼典型形象的比较,提供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例证。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学科从业人员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人文学科正处在一种被日益边缘化的境地。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发展经济和科技,提出了全民创新之响亮口号,而这一切似乎跟人文学科无缘。作为外国文学从业者,我们理应关心外国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处境,但是为了更深入地讨论这一话题,不妨先讨论一下作为整体的人文学科的处境,因为文学、历史、哲学等作为大学建制中的基础性文科学科,①其总体处境与外国语言文学并无本质区别。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包含的五场论辩是西塞罗给出的一连串哲学教育,以死亡教育开头而指向对幸福生活而言自足的德性。这一文教的接受者是各卷中以一位罗马青年为代表的现在和将来的罗马政治人,施行文教的地点图斯库路姆庄园则兼为西塞罗本人的哲学园、罗马政治家族聚集区和罗马传统的象征。《图斯库路姆论辩集》这一书名本身已然暗示,西塞罗以反驳性哲学论辩为文教来应对罗马的政制巨变。
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的结尾出乎意料地从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转为以摆渡人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这让不少批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小说的主人公埃克索与比阿特丽斯在旅途中先后三次遇到的三位看上去不同但却是同一个人的摆渡人,是希腊旧神卡隆的化身。他象征死亡本身的同时,也是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通过如此安排,小说展现了对现时中平凡“他者”的特别关注,这让“他者”在文本中担任的角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又提醒我们对其保持质疑。通过塑造摆渡人这一角色,作者鼓励读者用现代主义式的质疑性眼光重识现时中的平凡之人与既成的
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展现了一幅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本文从文化失控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小说中揭示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从小说人物在身体控制上的挣扎和反思,诠释作品中蕴藏的族裔文化隐喻和文化意义,并指出,厄德里克的创作从女性身体的生物特征出发,关涉了生态、族裔、政治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性。
在“9·11”事件发生后将近六年之际,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德里罗出版了颇受期待的、以这一悲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坠落的人》。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9·11”事件中纽约人精神上陷入的震惊与惶惑,表现了历经劫难之后的普通个体渴求通过讲述重构“经历过的记忆”。本文从文化记忆批评的视角,指出作品揭示了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大众媒体出于政治的需要,一味渲染恐怖分子的邪恶与疯狂,而选择性地遗忘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阻碍了受害者的创伤治愈。小说通过“反叙事”的方式试图消解主流媒体的定论,从反主流媒体、欧洲人,甚至从恐怖分子
阿比库是在尼日利亚和西非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关于生命轮回的传统宗教信仰,指同一个孩子循环出生和死亡从而“折磨”母亲。解读索因卡的诗作《阿比库》表明,阿比库是一种相互冲突、相互破坏的痛苦的血亲关系,象征着一种紧张不安的民族整体心理。“流浪”和“重复循环”是阿比库的特征,它是民族创伤的记忆,殖民历史导致了地理空间的离散以及现实暴政的“邪恶循环”。阿比库是民族国家政治神话的隐喻,是黑人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