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画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和肯定,主要原因是它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树立起的艺术革命旗帜,主要以新的科学观念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进行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调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只满足个人陶醉欣赏,也不是狭隘地为少数人服务,而是为了更多人能够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去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
  长期以来,人们对岭南画派的艺术特点作过种种归纳,其中,“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八个字,是提得最多的。确实,这也是岭南画派最重要的艺术主张。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重温一下高师在《我的现代画(新国画)观》中的有关论述。他在谈到现代绘画和艺术革命时明确提出:“我之艺术思想、手段,不是要打倒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所谓师长舍短,弃其不合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是以历史的遗传与世界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作为自己之营养,使其成为自己之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新国画固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条件,而加以补充着现代的科学方法,如‘投影’、‘透视’、‘光阴法’、‘远近法’、‘空气层’而成一种健全的、合理的新国画。虽然有这些条件,但不是投胎在西画的怀里,变作西画的面目,不是一味模拟自然,为忠实之写生,如‘摄影镜头’般的再现;虽以造化为师,仍以直觉的取舍、美化,由心灵锻炼一番,表现而出,作品里才有我的生命与我的灵魂呵!”
  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但阐明了岭南画派“折中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主张,而且对如何“折中”、如何“融合”,以及“折中”与“融合”的最终目的,都作出了明确的、深刻的解释。因为“折中”、“融合”,毕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绝对不是“为折中而折中”,也不是“为融合而融合”,“折中”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岭南画派先驱者的这些宝贵的艺术见解,实际上阐明了继承、借鉴与革新的关系,涉及民族的文化艺术如何面对世界、跟随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法则。
  经过数十年时间的考验,经过一代代岭南画派画家的实践与探索,证明了“折中中外,融合古今”这一艺术法则,对促进新国画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条艺术道路,也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每个画家也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岭南画派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有所发展,渐趋完善。
  我的体会是,岭南画派的“折中中外”,绝不是对中外绘画的生拼硬凑,也不是“损太过以补不及,使得中道”的折中主义,更不是让中国画“投胎在西画的怀里,变作西画的面目”。岭南画派的所谓“折中中外”,仍然是以“中”为本的。它大胆吸收外来的营养,参照先进的、科学的技法,以革除旧国画的种种弊端,而目的仍然是使国画获得健康的新发展。所以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尽管采用了许多西画的方法,诸如彩墨渲染、远近透视等等,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一望便知为中国画。“折中中外”并没有丧失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相反,它使中国绘画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得以重新焕发青春、纷呈异彩,具备“笔墨当随时代”的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样,岭南画派的“融合古今”,也不是只让古人脱下宽袍阔带,换上西服革履,或只在荒山野岭、近郊远村之间树几根高压电线,画上条高速公路那么简单。岭南画派的所谓“融合古今”,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着重表现时代气息和精神。画的尽管是亘古不变的名山大川,但表现出来的是画家今天的感受;描绘的对象虽然是传统的翎毛、花卉,但反映出来的是清新挺拔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笔墨当随时代”,正如岭南画派的先驱者反复弘扬并经常强调的那样: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变革中与时代同步前进,而同时又绝不是毁弃传统、打倒古人,而是“师长舍短”,这才是“融合古今”的实质所在。
  “折中中外”,以“中”为本;“融合古今”,以“今”为魂。也就是说,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都是为了发展传统。我认为,这就是岭南画派重要的艺术主张和主要的艺术特色,这也是岭南画派得以历久不衰、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
  由于岭南画派强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且重视发挥每个画家的创作个性,因此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更不把自己的某种画法定于一尊。总之,目标只有一个—中国画革新,而革新的路子可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以岭南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为例,他们画风各异,个性鲜明,各有千秋,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也从不要求需画得像自己的老师,而是鼓励大家在继承与创新的接力赛中,朝着共同的目标,沿着各自的跑道,创造各自的个性、风格。这样的实践经验就比个人定于一尊或少数人因袭成派丰富多了。这种有见地的指导思想与开阔的胸怀,还表现于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要比一代强这一点上。毫无疑义,这也构成了岭南画派的最为突出可贵的特色。
  (摘自《关山月论画》,河南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为评价加工利用方式对柠条营养价值的潜在影响,采用体外二级离体消化及产气技术,对比研究无叶柠条、有叶柠条和裹包柠条对宁夏育肥滩羊瘤胃体外消化及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叶柠条的干物质消化率为 43.43%,高于无叶柠条(41.54%)和裹包柠条(36.55%),但有叶揉丝柠条和无叶揉丝柠条组间差异不显著;有叶柠条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为28.90%,低于无叶柠条(31.36%),组间差异不显著
艺术家Alexa Meade因为善于将三维世界转化为二维画作而广为人知,她与两位艺术家合作拍摄了一部旨在抗议枪支暴力的短片《现实色彩》。导演、编舞和后期制作均为Jon Boogz,在影片中身体涂满油彩的Jon Boogz和另外一位舞者Lil Buck通过努力为社会进步带来积极变化。Meade的手绘人体艺术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
公元1772年,在中国为乾隆三十七年,论干支为壬辰年。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此时这位皇帝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位37年的时间里,他励精图治,平定准回之胜,拓疆两万里,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府库充盈,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在1772年的正月十五日谕告军机大臣时指出:“谕防此时部库所积,多至八十余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褶皱臂尾轮虫;酵母;温度调控;种群增长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幼苗生长发育期间不可或缺的饵料生物,“育好苗先培好虫”这句行话说明轮虫培育是育苗产业上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褶皱臂尾轮虫食性广泛,生产上主要以投喂单胞藻为主,但土池生产中单胞藻的接种和培育受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工厂化生产中单胞藻的接种和培育则受场
关键词:农村外出人口回流;特征;动因;西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相继出台了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此促进地区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在外农民工选择回流,这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的新现象和热点。  对于人口回流的研究,国外始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分析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绿地表层土壤的pH值、电导率、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并基于ArcGIS 10.4运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京市各类型城市绿地的pH值为中性偏弱碱性,差异性较小。除个别采样点出现极值外,绝大部分样点电导率在100~200 μS/cm之间,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从养分含量分析来看,公园绿地
《百鸟朝凤》的主要故事脉络是一代唢呐匠人的兴衰。故事并不复杂,还带有情怀。在表述这份民俗逐渐暗淡乃至最终消失在陕北大地上的时候,我看到其背后的另一种表达:乡村生活在被迫城市化的过程中的破碎。    电影从小孩子天明拜师学艺开始,向我们展现了秦川乡村对唢呐的依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中,吹唢呐这门技艺在民俗与外来文明相互冲突的过程中,虽想保持却难以为继。随着世界的变化、人心的浮动,这
美国洁蕊堂藏有一款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纹棒槌瓶,瓶高47厘米。直颈上接洗口,下连坡肩,洗口上小下大,中部微收,侧影不呆板。颈部自上而下先装饰一圈钴蓝小连珠纹,下接一圈钴蓝方形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这两种辅纹的组合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形制大小几乎相同的康熙青花松鼠葡萄纹棒槌瓶。回纹环带下面画两条钴蓝单线,再装饰一圈垛口纹环带。垛口纹环带也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渔家乐图纹棒槌瓶和康熙青花铜雀台
摘要:为明确秸秆还田对盐碱地土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粳稻垦粳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12 000 kg/hm2产量最高,达到了6 986.87 kg/hm2,增产3.5%;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高15.21%;施用秸秆12 000 kg/hm2碾磨品质最好,极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较对照高7.86%;不同处理的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