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1 等待时机,随机生成
例如,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课后经调查,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口算20以内加减法时用“想加算减”这种方法的最多。本节课中虽然在探索、汇报中没出现这种方法,但在练习中教师可以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说不定会有学生提出,教师就可以适时点拨、评价,从而让其自然生成。
2 利用教材,促使生成
现在一些公开课上很少看到使用教科书,其实在课堂中适时使用教科书还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在探索方法中没有学生想到“想加算减”,在练习中也没有学生提到,教师就可以请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书上介绍了哪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我们刚才没有想到?这种方法你能看懂吗?看懂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吗?最后,教师作简单小结和评价。
3 教师引导,促其生成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引导无足轻重,并非所有知识、方法都得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有些知识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讲授或间接引导。如“想加算减”没有学生提到,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也想到一种口算15-9的方法,先想9+( )=15,目为9+6=15,所以15-9=6,这种方法叫‘想加法算减法。’”然后再介绍这种方法的优点。或者也可以先板书:9+6=15,15-9=6,再设下疑问:“有没有小朋友是这样想的?”接着作介绍。有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善于表达,经教师这么一点,也就恍然大悟了。
教师除了直接引导,还可以间接引导,如:“小朋友,口算9-5时,我们可以想5+4=9,那么算15-9还可以怎样想呢?”或者教师先板书9+6=15,问:“看着这道加法算式你可以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呀?”学生很快就会说出15-9=6,15-6=9。这样,就能生成“想加算减”的方法了。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一些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预设内容没有生成,那就不必勉强促其生成了。比如教学《十几减9、8退位减法》时,“一个一个地减”这种最低层次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就不需要引导介绍了。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能做到完全由预设而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程序.使课堂的生成更精彩、更完美。
1 等待时机,随机生成
例如,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课后经调查,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口算20以内加减法时用“想加算减”这种方法的最多。本节课中虽然在探索、汇报中没出现这种方法,但在练习中教师可以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说不定会有学生提出,教师就可以适时点拨、评价,从而让其自然生成。
2 利用教材,促使生成
现在一些公开课上很少看到使用教科书,其实在课堂中适时使用教科书还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在探索方法中没有学生想到“想加算减”,在练习中也没有学生提到,教师就可以请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书上介绍了哪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我们刚才没有想到?这种方法你能看懂吗?看懂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吗?最后,教师作简单小结和评价。
3 教师引导,促其生成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引导无足轻重,并非所有知识、方法都得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有些知识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讲授或间接引导。如“想加算减”没有学生提到,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也想到一种口算15-9的方法,先想9+( )=15,目为9+6=15,所以15-9=6,这种方法叫‘想加法算减法。’”然后再介绍这种方法的优点。或者也可以先板书:9+6=15,15-9=6,再设下疑问:“有没有小朋友是这样想的?”接着作介绍。有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善于表达,经教师这么一点,也就恍然大悟了。
教师除了直接引导,还可以间接引导,如:“小朋友,口算9-5时,我们可以想5+4=9,那么算15-9还可以怎样想呢?”或者教师先板书9+6=15,问:“看着这道加法算式你可以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呀?”学生很快就会说出15-9=6,15-6=9。这样,就能生成“想加算减”的方法了。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一些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预设内容没有生成,那就不必勉强促其生成了。比如教学《十几减9、8退位减法》时,“一个一个地减”这种最低层次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就不需要引导介绍了。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能做到完全由预设而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程序.使课堂的生成更精彩、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