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健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党总支书记,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当新一轮课改走过10年光阴的时候,学校德育投入大而收效不佳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学校德育亟须深度变革,如何变革?路在何方呢?笔者以为,立足儿童生活,着力推进校本课程的构建工程、行动策略的提升工程、实施方式的优化工程,实实在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生命之中,真正让德育生动起来,美丽起来,扎实起来。
一、让校本课程丰富多样
每所学校都有着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和文化底蕴,这是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最好资源。“让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让爱生命成为生活态度;让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情趣;让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让实践成为生活特质。”这是东洲小学新生活学校的五大价值追求。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们本着“德育的存在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切实关注当前小学生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开发了系列校本德育课程。
《今日生活》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一大亮点,它以儿童现代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为主线,以实践、感悟、体验、创造为基本方式,让儿童从小获得基本的自我意识和生活能力,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儿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如“美食家”专题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自由组合成美食团队,他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设计方案、调研、采购材料、制作美食,并设摊“经营”,每一个摊位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活动结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核算成本与盈利,最后所得钱款全部捐给少先队基金会。孩子们在课程实施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奉献。类似这样的活动案例,本课程每个年级可提供十二个,每个案例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背景资料、学生工作纸六部分,每个年级还专设了“课程超市”,以供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小学心理教育》教材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又一大亮点。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绝大多数农村城镇学校除品德课程中少量的心理教育元素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适合农村城镇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材,学校、教师无本可依,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我们大胆尝试把心理教育融合在学校德育活动之中,育德、育心一体化,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班华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边实践边编制,出版了一套《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教材从内容层面上讲,体现了非学科性,育人重于知识的传授,力求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以积极的心理教育为主,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激发,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方法层面上讲,注重了活动性、趣味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操作体验,重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力求体现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个性特色。我们坚持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用“心育”提高德育的温度,让每一位儿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月一事”“我们的节日”“名画名曲欣赏”“经典诵读”等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切切实实为学生提供了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与平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精神品质。
二、让行动策略真正做到行之有效
行动策略是校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催化剂。那么,通过哪些行动策略,能使有着千姿百态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能主动进行道德抉择的小学生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呢?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归纳提升了以下行动策略:
1. 德育课程生活化
要真正彰显生活的色彩,就是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校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生活展开调查研究,诸如“学生生活中的陋习”“校园内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学生中的流行语”“舌尖上的浪费”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我的校园我的家”“爱生命从爱一颗花种子开始”“改变陋习,从我做起”“光盘行动进行时”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通过现场访问、情境模拟、讨论辨识、榜样示范、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
2. 德育课程个性化
让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在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传统特色课程“东小娃娃吉尼斯擂台赛”,那是孩子们极其喜欢的赛事,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申报娃娃吉尼斯项目,然后认真备战,通过层层考核,向“东小娃娃吉尼斯”奖牌冲刺。从历年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孩子们申报的项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个性,越来越有创意,如护花使者、小小收藏家、小小旅行家、环保小卫士、小小摄影师、花样跳绳手……娃娃吉尼斯奖牌年年刷新。获得奖牌的乐不可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没有得到奖牌的虽然有些遗憾,但他们品尝着失利的苦涩与竞争的残酷,收获了坚持不懈的挑战精神。
3. 德育课程开放化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不是限于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德育课程时注重开放化策略。一是时空的开放,即活动不局限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延伸到课外校外,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本身蕴涵着的巨大教育效益,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内容的开放,即注意及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并提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是教师思想的开放,即教师尽量减少干预,使学生的活动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四是活动结果的开放,即答案具有多样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五是活动评价的开放,即评价的主体多元,教师、伙伴、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丰富,即时性、过程性、终结性相结合,特别关注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儿童道德心灵真正的自由和开放的境界。
当新一轮课改走过10年光阴的时候,学校德育投入大而收效不佳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学校德育亟须深度变革,如何变革?路在何方呢?笔者以为,立足儿童生活,着力推进校本课程的构建工程、行动策略的提升工程、实施方式的优化工程,实实在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生命之中,真正让德育生动起来,美丽起来,扎实起来。
一、让校本课程丰富多样
每所学校都有着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和文化底蕴,这是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最好资源。“让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让爱生命成为生活态度;让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情趣;让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让实践成为生活特质。”这是东洲小学新生活学校的五大价值追求。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们本着“德育的存在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切实关注当前小学生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开发了系列校本德育课程。
《今日生活》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一大亮点,它以儿童现代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为主线,以实践、感悟、体验、创造为基本方式,让儿童从小获得基本的自我意识和生活能力,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儿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如“美食家”专题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自由组合成美食团队,他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设计方案、调研、采购材料、制作美食,并设摊“经营”,每一个摊位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活动结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核算成本与盈利,最后所得钱款全部捐给少先队基金会。孩子们在课程实施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奉献。类似这样的活动案例,本课程每个年级可提供十二个,每个案例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背景资料、学生工作纸六部分,每个年级还专设了“课程超市”,以供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小学心理教育》教材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又一大亮点。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绝大多数农村城镇学校除品德课程中少量的心理教育元素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适合农村城镇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材,学校、教师无本可依,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我们大胆尝试把心理教育融合在学校德育活动之中,育德、育心一体化,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班华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边实践边编制,出版了一套《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教材从内容层面上讲,体现了非学科性,育人重于知识的传授,力求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以积极的心理教育为主,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激发,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方法层面上讲,注重了活动性、趣味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操作体验,重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力求体现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个性特色。我们坚持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用“心育”提高德育的温度,让每一位儿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月一事”“我们的节日”“名画名曲欣赏”“经典诵读”等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切切实实为学生提供了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与平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精神品质。
二、让行动策略真正做到行之有效
行动策略是校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催化剂。那么,通过哪些行动策略,能使有着千姿百态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能主动进行道德抉择的小学生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呢?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归纳提升了以下行动策略:
1. 德育课程生活化
要真正彰显生活的色彩,就是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校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生活展开调查研究,诸如“学生生活中的陋习”“校园内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学生中的流行语”“舌尖上的浪费”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我的校园我的家”“爱生命从爱一颗花种子开始”“改变陋习,从我做起”“光盘行动进行时”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通过现场访问、情境模拟、讨论辨识、榜样示范、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
2. 德育课程个性化
让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在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传统特色课程“东小娃娃吉尼斯擂台赛”,那是孩子们极其喜欢的赛事,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申报娃娃吉尼斯项目,然后认真备战,通过层层考核,向“东小娃娃吉尼斯”奖牌冲刺。从历年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孩子们申报的项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个性,越来越有创意,如护花使者、小小收藏家、小小旅行家、环保小卫士、小小摄影师、花样跳绳手……娃娃吉尼斯奖牌年年刷新。获得奖牌的乐不可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没有得到奖牌的虽然有些遗憾,但他们品尝着失利的苦涩与竞争的残酷,收获了坚持不懈的挑战精神。
3. 德育课程开放化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不是限于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德育课程时注重开放化策略。一是时空的开放,即活动不局限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延伸到课外校外,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本身蕴涵着的巨大教育效益,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内容的开放,即注意及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并提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是教师思想的开放,即教师尽量减少干预,使学生的活动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四是活动结果的开放,即答案具有多样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五是活动评价的开放,即评价的主体多元,教师、伙伴、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丰富,即时性、过程性、终结性相结合,特别关注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儿童道德心灵真正的自由和开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