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编辑人员的角色及对编辑人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对编辑及编辑工作进行了定位,指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即包括素质与修养要求及业务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 编辑;角色;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36-02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图书的学术水准和思想水平以及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原始创作水平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虽然我做编辑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对这一工作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本文主要从编辑人员的角色和对编辑人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编辑人员的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出版业开始走向市场化,这就意味着编辑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色的融合体。
1)社会活动家角色。在图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如何维系好与作者的关系,建立一个稳固的作者队伍,对编辑来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编辑不仅服务工作要做到位,更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对能整个稿件的框架提出自己专业性的见解,能发现稿件中存在的知识性、学术性问题,使稿件的质量得到飞跃式提高,在工作中逐渐建立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作者队伍才能不断扩展。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劳动价值的实现者,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就像巴金所说:“我是靠读者养活的”,因此编辑在对待读者时要热情服务、诚信公平,要了解读者需要,编撰他们需要的读物,为他们提供真实信息。
2)信息员角色。要注意搜集与图书有关的各种学术信息及相关的市场信息。不仅要时刻留意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更要注意搜集已出版的图书的信息,如销量、库存、同类书的出版情况、市场占有率等。只有多留意,今后自己在组稿时方向才能更清晰,也能更游刃有余。
2对编辑人员的要求
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就是能够多出版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与学术价值的图书、具有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图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除了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要求外,还要求其有优秀的业务水平,当然这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历练并积累经验。
2.1素质及修养要求
1)首先要热爱这份编辑工作。编辑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其编辑的出版物得到读者的肯定,如我社最近出版的一套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不仅得到中国工程院的一致好评,而且得到中宣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作为责任编辑的我,能有机会为院士出版一套文集,也感到无比的荣幸。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作为一名编辑,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增强政治责任感,在审稿及编辑加工时要注意对整本书稿的政治思想性问题进行严格把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编辑承担着建设、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争取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多出版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图书。
2.2业务要求
编辑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整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工作包括对政治性、科学性问题的审读,对文字性问题(逻辑性、语法、用字、标点符号等)及技术性问题(图表、参考文献、辅文、量与单位等)的检查和加工,要想出版一本质量、效益双丰收的优秀出版物,对编辑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1)阅读。编辑是杂家,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深厚的语言修养,全面的技术修养,先进的科学修养,因此,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应该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史上的编辑大家们,无一不是读通千百种图书的杂家。当然,作为一名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也应该尽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或相关领域成为专家,这对于编辑出高质量的图书是大有裨益的。
2)审稿。作者交稿之后,不能急于编辑加工,而应先通读全书,了解它的整体风格、篇章结构、体例格式,在审稿时就要将一些偏激,不利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稿子否决掉。在我最初从事编辑这一工作的时候,往往把审稿这一环节忽略掉,但在后期加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稿子的层次特别混乱,前后叙述颠倒、重复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时因为已经开始加工了,再返给作者让他对全文进行调整的话,很多加工工作可能都白做了,当然,为了图书出版的质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也会要求作者再进行一下调整,然而有时有些图书的出版时间特别紧,于是加工工作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做,这就使得我们的原稿上满篇飘红,不仅给排版工作带来麻烦,也大大增加了校对人员的校对工作量,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审稿环节一定不能忽视。
3)加工。我一直觉得加工工作做得好,就像抓到了整本书的灵魂。随着国家关于繁荣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整个出版业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出书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然而这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图书质量怎么来保证。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把课本看得很神圣,我总觉得书里的东西就都是对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可能人们的观念早就发生了变化,但出版一部作品如同孕育一个孩子,还是尽量要把差错率降到最低。报纸图书中出现的错误,已经引起了我们广大读者朋友的不满,比如南京一报纸在介绍一起案件时把嫌犯说成“辽宁省长春市人”,上海一家还有过“中国驻华使馆”一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错误,然而由于编辑的疏忽,却贻笑大方了。
4)写作。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写作,如撰写“出版说明”、“编者按”、审读报告、书评等,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这种写作能力是每个编辑都应该具备的,除了本身文笔很好的编辑,很多人的写作能力也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出来的。当然这不是要求编辑要像文学大家们那样妙笔生花,因为平时工作中所需要写的这些资料很多是类似于公文似的应用文,所以相对而言是有一定模板和写作规范的,平时写得多了,自然会熟能生巧。
一个称职的科技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仅仅对文字进行修饰润色和表达规范化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渗透到学术层面之中。
参考文献
[1]周憬.编辑含量与编辑角色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125.
[2]刘明寿,田振东,赵智岗.从编辑的角色定位谈青年编辑的素质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4):302-303.
[3]王军.编辑责任的理论界说[J].中国出版,2000(7):39.
[4]韩云涛.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J].编辑学报,2001,13(4):234-235.
[5]杨牧之.关于优秀图书的编辑含量[J].新华文摘,2007(10):129.
关键词 编辑;角色;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36-02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图书的学术水准和思想水平以及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原始创作水平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虽然我做编辑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对这一工作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本文主要从编辑人员的角色和对编辑人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编辑人员的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出版业开始走向市场化,这就意味着编辑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色的融合体。
1)社会活动家角色。在图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如何维系好与作者的关系,建立一个稳固的作者队伍,对编辑来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编辑不仅服务工作要做到位,更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对能整个稿件的框架提出自己专业性的见解,能发现稿件中存在的知识性、学术性问题,使稿件的质量得到飞跃式提高,在工作中逐渐建立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作者队伍才能不断扩展。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劳动价值的实现者,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就像巴金所说:“我是靠读者养活的”,因此编辑在对待读者时要热情服务、诚信公平,要了解读者需要,编撰他们需要的读物,为他们提供真实信息。
2)信息员角色。要注意搜集与图书有关的各种学术信息及相关的市场信息。不仅要时刻留意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更要注意搜集已出版的图书的信息,如销量、库存、同类书的出版情况、市场占有率等。只有多留意,今后自己在组稿时方向才能更清晰,也能更游刃有余。
2对编辑人员的要求
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就是能够多出版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与学术价值的图书、具有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图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除了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要求外,还要求其有优秀的业务水平,当然这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历练并积累经验。
2.1素质及修养要求
1)首先要热爱这份编辑工作。编辑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其编辑的出版物得到读者的肯定,如我社最近出版的一套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不仅得到中国工程院的一致好评,而且得到中宣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作为责任编辑的我,能有机会为院士出版一套文集,也感到无比的荣幸。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作为一名编辑,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增强政治责任感,在审稿及编辑加工时要注意对整本书稿的政治思想性问题进行严格把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编辑承担着建设、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争取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多出版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图书。
2.2业务要求
编辑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整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工作包括对政治性、科学性问题的审读,对文字性问题(逻辑性、语法、用字、标点符号等)及技术性问题(图表、参考文献、辅文、量与单位等)的检查和加工,要想出版一本质量、效益双丰收的优秀出版物,对编辑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1)阅读。编辑是杂家,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深厚的语言修养,全面的技术修养,先进的科学修养,因此,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应该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史上的编辑大家们,无一不是读通千百种图书的杂家。当然,作为一名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也应该尽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或相关领域成为专家,这对于编辑出高质量的图书是大有裨益的。
2)审稿。作者交稿之后,不能急于编辑加工,而应先通读全书,了解它的整体风格、篇章结构、体例格式,在审稿时就要将一些偏激,不利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稿子否决掉。在我最初从事编辑这一工作的时候,往往把审稿这一环节忽略掉,但在后期加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稿子的层次特别混乱,前后叙述颠倒、重复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时因为已经开始加工了,再返给作者让他对全文进行调整的话,很多加工工作可能都白做了,当然,为了图书出版的质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也会要求作者再进行一下调整,然而有时有些图书的出版时间特别紧,于是加工工作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做,这就使得我们的原稿上满篇飘红,不仅给排版工作带来麻烦,也大大增加了校对人员的校对工作量,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审稿环节一定不能忽视。
3)加工。我一直觉得加工工作做得好,就像抓到了整本书的灵魂。随着国家关于繁荣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整个出版业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出书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然而这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图书质量怎么来保证。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把课本看得很神圣,我总觉得书里的东西就都是对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可能人们的观念早就发生了变化,但出版一部作品如同孕育一个孩子,还是尽量要把差错率降到最低。报纸图书中出现的错误,已经引起了我们广大读者朋友的不满,比如南京一报纸在介绍一起案件时把嫌犯说成“辽宁省长春市人”,上海一家还有过“中国驻华使馆”一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错误,然而由于编辑的疏忽,却贻笑大方了。
4)写作。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写作,如撰写“出版说明”、“编者按”、审读报告、书评等,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这种写作能力是每个编辑都应该具备的,除了本身文笔很好的编辑,很多人的写作能力也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出来的。当然这不是要求编辑要像文学大家们那样妙笔生花,因为平时工作中所需要写的这些资料很多是类似于公文似的应用文,所以相对而言是有一定模板和写作规范的,平时写得多了,自然会熟能生巧。
一个称职的科技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仅仅对文字进行修饰润色和表达规范化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渗透到学术层面之中。
参考文献
[1]周憬.编辑含量与编辑角色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125.
[2]刘明寿,田振东,赵智岗.从编辑的角色定位谈青年编辑的素质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4):302-303.
[3]王军.编辑责任的理论界说[J].中国出版,2000(7):39.
[4]韩云涛.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J].编辑学报,2001,13(4):234-235.
[5]杨牧之.关于优秀图书的编辑含量[J].新华文摘,2007(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