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碳化硅N沟道IGBT器件的设计与制造

来源 :电子与封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h_0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设计和制备了 一种耐压超过20 kV的超高压碳化硅(SiC)N沟道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器件.通过仿真设计优化了器件结构,同时结合自支撑衬底剥离技术、背面激光退火技术以及载流子寿命提升技术,成功在N型SiC衬底上制备了 SiC N沟道IGBT器件.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阻断电压为20.08 kV时,漏电流为50μA.当栅电极施加20V电压,集电极电流为20 A时,器件的导通电压为6.0 V,此时器件的微分比导通电阻为27 mΩ·m2.该值仅为15 kV 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比导通电阻的1/7,充分显示出SiC N沟道IGBT器件作为双极型器件在高阻断电压、高导通电流密度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其他文献
为改善扭矩间接测量过程中因物理量间的线性关系导致单个物理量变化对最终结果影响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K-means聚类与LSSVM融合的非线性多模型软测量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多个易测变量作为辅助参数,利用主客观综合加权理论对数据预处理.其次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物理特性相似的数据构成集群,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数据集群建立多模型并进行测量.基于实际采集数据对所提出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较传统LSSVM软测量模型和K-means-LSSVM模型的测量均
单目图像深度估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卷积空间传播网络(CSPN)是现阶段最先进的单目图像深度估计方法之一.针对CSPN在预测密集深度图时存在部分物体结构变形和物体间边缘模糊不清的边界混合问题,分别从网络结构与损失函数两部分进行了改进.对输入稀疏深度图进行了 3次不同尺寸下采样,并将其加入到U-Net模块相应的编码过程和跳跃连接部分,以使其能够更精确地捕捉不同尺度的物体结构.并使用深度误差对数、深度信息梯度及表面法线这3种损失函数加权组合形成的改进损失函数来替换原始损失函数.在NYU-Dept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人群密集场所进行实时快速的口罩佩戴检测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针对目前人工检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的轻量化口罩佩戴检测算法.使用ShuffleNetv2替换原来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降低网络参数量,减少计算功耗.提出将SKNet注意力机制引入到特征融合网络部分,增强不同尺度的特征提取能力;使用CIoU作为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在构建的人脸口罩检测数据集上实验表明,与原YOLOv3相比,所提算法在保持较高检测精度的情况下,检测速度提高了 34 F
针对自动气象站故障快速检测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故障检测仪.它集成了低功耗微控制器、高精度电子元器件和高速数据通信模块,通过四通道数字隔离器将微控制器数据总线和气象要素处理电路总线隔离提升信号间的抗干扰性,实现风向、风速、雨量、温湿度、气压信号的模拟和采集,实现对自动气象站的故障检测.试验表明该仪器能快速定位自动气象站传感器、采集器、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的故障点,输出模拟气象信号误差最大不超过0.3,信号采集平均误差稳定在0.2上下.
4H-SiC功率MOSFET器件具有栅极驱动电路简单、开关时间短、功率密度大、转换效率高等优良特性,在电力电子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该器件在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长期工作时的可靠性和动态工作中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问题.针对器件的长期可靠性问题,阐述了长期可靠性的表征方法,栅介质制备工艺对长期可靠性的影响和长期可靠性机理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动态可靠性方面,对雪崩测试、短路测试和浪涌测试的实验现象和失效机制分析进行了综述.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振动信号包含了断路器运行状态的重要信息,对操动机构工作状态的诊断辨识十分重要.针对振动信号随机、非平稳的复杂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谱分析和双通道流浅层卷积神经网络的断路器故障诊断方法.对振动信号进行双谱分析和小波分析,分别提取2D双谱矩阵以及1D小波频带能量作为双流卷积神经网络的双通道特征;对断路器模拟实验采集到的5种工况下的振动信号进行有监督训练.结果表明,双谱分析能够抑制高斯噪声、保留操动机构不同工况下主要峰值形态特征并融合小波频带能量特征,所提模型训练迭代5次即可达到98.33%
设计了一种低压输出电路,其输出波形的转化速率(Slew Rate,SR)对工艺、电压、温度(Process,Voltage,Temperature,PVT)和负载的变化不敏感.由于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具有高速和低导通电阻的优点,输出缓冲器被设计成双NMOS管串联结构.为了得到对PVT和负载不敏感的SR,在预驱动电路和输出缓冲器间引入了反馈电容.Hspice的仿真结果显示,当输入信号频率为5 MHz时,负载电容从20 pF变化到80 p
薄膜封装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柔性化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用NEA121树脂与Al2O3作为薄膜封装的有机膜与无机膜封装,封装薄膜的水氧阻隔性能通过钙膜测试.实验结果表明,3层堆叠Al2O3/NEA121封装后的水汽透过率(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WVTR)达到2.1×10-4 g/(m2·d),封装薄膜的失效原因是水汽通过封装薄膜缺陷点渗透,不断腐蚀钙膜导致封装失效,而采用无机/有机堆叠封装的方法使薄膜的封装效果得到了改善.
为了探究平板微热管槽道横截面的形状和工质对平板微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运用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矩形槽、梯形槽和正六边形槽三种平板微热管的热性能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通过比较水和乙醇两种工质的平板热管在加热功率分别为30 W、40 W和50 W时热管下表面中心点的温度,得出正六边形槽道结构相比于矩形槽道和梯形槽道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而且当平板微热管槽道结构相同时,采用水作工质比乙醇更有利于导热.
为了解决传统电压缓冲器建立时间较长、功耗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翻转电压跟随器(Differential Flipped Voltage Follower,DFVF)的AB类缓冲放大器.电路主要由作为输入级的DFVF和基于反相器的输出级组成.与其他缓冲器相比,该电路结构简单,晶体管数量少.由于使用了 AB类的缓冲器,因此输出电流不受偏置电流的影响,并且静态电流小.采用SMIC0.18μm工艺对电路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1.8 V电源电压、全电压摆幅下,能在0.56 μs的建立时间内驱动1nF的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