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两片云 合起来有多少云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界定,指向,客观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47-04
  
  有一位幼儿教师,给孩子们看了教学片《大自然·风雨雷电》后,请他们讨论:
  “天上有两片云,合起来有多少云?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是:可以答一片云,因为两者合起来的个数还是一;可以答两片云,因为两者大小(体积)之和是两片云;可以答既有一片云,又有两片云,理由同上;还可以答也许没有云,因为,两片云合起来有可能是一场暴雨而后是万里晴空……注意,判断本身不给分,“理由”能说明判断才给分。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判断并说明理由。
  这样的问题给孩子以充分思考的空间,既有学科性,又有综合性;既有发散性,又有规定性;既能由此发现孩子的思维特点,又有很好的学习导向,可谓好题。但是,如果把它变为一道只允许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的选择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天上有两片云,合起来有多少云?
  A、一片云 B、两片云
  C、A与B D、没有云
  答案:
  一般的孩子可能稍假思索就选择A,但观察仔细、有创造力的孩子就可能犹豫再三,难以张口。这是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有了云的变化及其过程和条件的印象(或初步的概念),并注意到了提问的指向,问的是个数?大小(体积)?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其他存在形式?但试题却没有明确,而且也没有给他们解释或说明自己判断的机会。
  这个例子说明了:命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给考生解释或说明机会的客观题。无论考查何种目标,都要尽可能做到提问明确、界定到位,使正确答案在科学性、合理性上都保持唯一,不发生歧义。人文社科研究中对象的联系比自然科学还要复杂而多样。命题时要格外留心。否则,学生就只能凭猜测作答。长此以往。就会滋长不求甚解,视课本或命题者意图为圭臬的行为,从而销蚀扩展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分析的积极性。
  例一:作为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代的什么情况?
  A、青铜冶炼和农业生产
  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
  C、文化艺术和青铜冶炼
  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
  答案:C
  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辨别史料信息特征的能力,由于提问中明确了“直接反映”这个信息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C。如果提问没有这一界定,只是一般地问可以反映商代的什么情况,那么,至少A和B也是正确选项。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商朝青铜器中既宏大又精美的巨制杰作,直接反映了当时青铜冶炼水平和文化艺术的状况。然而,只有农业有了相当发展,手工业才有可能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的生产部门。因此,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农业生产的状况。另外,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的礼器,因此也间接透露当时祭祀礼典的信息。
  例二:佛教故事说:在舍卫城,有个叫尼提的首陀罗挑粪者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紧躲开,释迦牟尼却主动召唤尼提,让尼提随他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扬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
  C、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
  D、释家倡导“众生平等”
  答案:D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佛教创立的知识阅读理解新材料的能力。由于提问用“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扬”什么,对答案的特征作了明确界定,D就成了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如果只是泛泛而谈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那么,选项A和C也是正确答案。因为尼提路遇释迦牟尼而回避,说明其深受或不得不受种姓观念的影响;释迦牟尼不嫌弃挑粪者首陀罗尼提,主动召唤其随自己出家,显示了他创立佛教、倡导宗教的众生平等,此举同时也意味着否定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例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答案:A
  这道题立意很好,“题眼”也选得不错,希望学生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重大史实对后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开卷题,既难度合理,又显得大气。解题的关键是对“具有恒久的意义”和“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及“最能够”的理解。
  然而,这三个界定中的前两个并没有明确从哪一视角来看问题,于是,第三个界定“最能够”这种比较级的要求就缺乏质的前提了。这就像研究一位历尽沧桑的人瑞,他年轻时饮食男女、心理调节、运动锻炼、生活习惯等哪一个最重要或最关键?如果没有特别界定,是很难说出唯一答案的。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除了武力统一,还有交融亲和、改革振兴、求强求富、抗敌御侮等等,都发生过重大作用。站在今天,看其中究竟哪一个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是不能笼而统之地进行比较的。以秦以后论。由于面临的时代和紧迫问题不同,历朝君臣探讨和借鉴的重点也不同,今人更应当看得清楚——当分裂割据、战乱纷争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武力统一就格外迫切;当民族冲突为主要矛盾,亟待缓解的时候,交融亲和就是关键的选择;当政策失当、世道中落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改革振兴就是首选;当社会衰退、积贫积弱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求强求富就是焦点;当强敌入侵、生灵涂炭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抗敌御侮便是当务之急……选项中“西晋统一”与“秦统一六国”属于同一个类型,从武力统一的角度看,显然没有“秦统一六国”来得“最”。但从振兴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光武中兴”为什么就不能是正确的答案呢?同理,从追求统一的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开元盛世”也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试题之所以确定“秦统一六国”为唯一正确选择,显然有一个先验的视角,即“武力统一”。因此,要使选项A保持唯一正确,提问中应当补上这一关键的指向。
  即使如此,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视角看问题,正确选项A“秦统一六国”似也不够到位。用“秦统一六国”,不用“秦的统一”,而且在字数上比其他三个选项突出,有重秦统一的前半部分——秦国以其先进和强势实现武力扩张与统一,轻后半部分一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统一措施之作用的嫌疑。如把正确选项放到题干中去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国以其先进和强势实现武力扩张与统一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这个判断隐含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史实和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也是可以讨论的。史学界一般认为,秦的统一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六王毕,四海一”,尤其是“四海一”中所推行的一些措施,为后世沿用,功不可没。另外,也必须看到,从当事者的主观上说,包括秦国在内的诸国完全是根据其贪欲和权势欲而争雄称霸的。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并非妄言。相对于历史的进步来说,是“恶的动力”,是不自觉的工具。对这个问题恩格斯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社会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秦的统一兼两者于一体。因此,我们对秦的统一,特别是其前半段“秦统一六国”的肯定,应当是有前提、有分析的。一般地强调其“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似不够规范。更重要的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笔者以为,如今互联网上中国“愤青”之多,言论之“可爱”,大概与这一类非唯物史观的“爱国”教育不无关系,尽管就教育者本意而言,应当是出于好心。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就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而言,最具开创意义的是
  A、秦的统一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答案:A
  或者直接就中华民族形成的史实提问:
  ●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此过程中,最具奠基意义的是
  A、秦的统一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虎门销烟
  答案:A
  例四:历史是人的活动,在其变化与发展中,领袖人物、社会集团、民族心理和个性张扬并非总是被动的因素,而是活跃的、直接的因素,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甚至是决定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才是生动具体、鲜活多变的,既有波澜壮阔,又有纤细入微;既有可歌可泣,又有尔虞我诈;既有正襟危坐,又有嬉笑怒骂……否则,史学就会归入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甚至变成固定的“公式”而僵化。近年来,我国史学界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心理或心态史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映之一。这可以看作是对以前一些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的进一步拨乱,也可以看作是唯物史观富有生命力的证明。中学历史教学界积极响应,不少教师开始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国家、民族在特定时段中的心理或情感倾向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比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基本前提,开始关注当时欧洲的和平主义思潮、德意志民族心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和大国的主流意识等,甚至涉及了当时领袖人物个人的阅历、经验、地位、处境及其智慧、气质、风格等心理特征,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符合史学的本义,也符合历史教学的宗旨,唯此,历史课程才可能真正成为聪明学,受到学生的欢迎。2007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对此似有所探索:
  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答案:D
  然而,这道立意很好的试题并不成功,反而使认真思考的学生不得要领,无所适从,成了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比较典型的使拓展阅读、独立思考的学生反倒难以下笔的试题。问题就出在提问的指向不明。“忧”者,忧虑;“愤”系愤怒或怨恨。“忧愤之死”的意思是因忧愤而死,或怀着忧愤死去。屈原爱国,反遭流放,无力回天而投江,自古以来影响了数不清的中国人,并有端午节来由之一的传说,显然属于正确答案。但提问仅仅用了“合适”一词,“合”谁?“适”甚?所谓“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是指影响时间长、人数多?还是指事发当时的影响大、范围广、震动烈?在什么性质或方面的影响?是曲折迷离性大的“合适”研究呢,还是相反?在中国范围内选择,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在哪一时代或时期中选择?这些对于解题都是很关键的要素,试题都没有明确。那么,为什么邓世昌、拿破仑就是不“合适”的呢?标准答案之所以取“D”,无非是在这几个人物中,课本比较突出地讲过屈原之死。如此,试题的科学性哪里去了?还有什么将课本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而不是把课本当《圣经》可言?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删去提问中要求不明确的“合适”一词,代之以明确的界定:
  ●当代史学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从这一视角研究,其“忧愤之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是
  A、孙中山 B、谭嗣同
  C、邓世昌 D、屈原
  答案:D
  要么,干脆把提问改为:“在你学习的高中课本中,比较明显地说其‘忧愤之死’的是……”何必还挂个“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这般的“羊头”,而实际上卖的却是必须按课本讲过的话作答之“狗肉”呢?
  其实,就适当引入心理或心态史学的思考而言,即使作了以上修改,也只是做了表面文章,对教学改革还不一定真有效果。因为只要分析一下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就可以发现,其考查的目标主要还是史实的记忆,并没有涉及对这些历史人物“忧愤之死”稍微深入的思考。根据高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理想的修改方案是将其变成开放式的简释与问答题:
  ●当代史学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以“忧愤之死”为主题进行研究:
  1、在屈原、布鲁诺、拿破仑、邓世昌中,你倾向选择哪一位?请简要说明你的选择。
  2、然而,其他同学可能与你的想法不同,分别选了其中的另外三位,是否也有其道理?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
  或者,再补充若干史料和引导文字,请学生以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忧愤之死”为题,自选视角,写一篇读史心得。
  
  责任编辑:王公悫 陶亚敏
其他文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对整饬经济环境、治理通货膨胀、发展城乡交流、统一财经体制付出巨大努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奠定了新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系列指导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得到升华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姿的名牌之路吴黎明一个靠33万元起家的乡野小厂,短短八年时间,固定资产就增长了17倍之多,累计创汇629万多美元。在跨入全国宾馆装饰台布一流纺织行业行列之后,今年初又跻身安徽省乡镇
我们在规划内蒙察右前旗胜天人民公社的同时,试做了二个作业站——小北店农业站和徐泥梁牧业站。 察右前旗成立一个旗联社,下设有八个公社,胜天人民公社是其中之一,胜天人民
目前用结构力学原理分析混凝土圆拱桥温度内力时,由于计算上的原因略去了某些因素,因而得出的结果是近似的,在通常情况下其误差已超出容许范围。同时按结构力学得出的解仅限
8月7日至8日,全国建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布置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建设部党组成员、部办公厅主任齐骥代表建设部讲话。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就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总
一函数从负值连续变化到正值(或者反之),中间至少要取一次零值,这就是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函数值为零时所对应的自变量称为该函数的零点. A continuous change from a negat
笃车远行前,你想知道自己的行程距离,会把行程表“回零”;竞赛前要得到比赛成绩,裁判也会把秒表“回零”。很多科学实验也会摒除各种纷杂的外部因素,从零开始求证实验结果。
作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在形象塑造与叙事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引发了明代中后期的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热潮,对我国古代
本刊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优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根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国科发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