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之魁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霜风棱棱万木枯,梅花破萼犹含须”。每值冬末春初之季,百花凋谢,唯有梅花,傲然挺立,迎着凛冽的寒风,顶着皑皑的白雪,绽蕾展朵,喷芳吐艳,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信息,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
  梅花,又名春梅、酸梅、乌梅、红梅等,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干挺拔,株高可达1~8米。梅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中之魁”。《广群芳谱》列其为第一,1987年被列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当今湖北省将其命名为省花,南京、苏州、武汉等城市的市花。
  梅花品种繁多,有紫梅、红梅、白梅、江梅、重叶梅、盆栽梅和高大的梅树等200多种。最著名珍品有洁白素净的玉蝶梅,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浓艳如墨的墨梅,更有枝干盘曲、娇若游龙的龙游梅。梅花,树姿苍劲,铁臂铮铮;花态文雅,婀娜多姿;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高雅清秀,生意盎然,是人们赞美最多、最崇拜的花卉。“梅兰竹菊”(四君子)竞以梅为首;“夜寒三友”(松竹梅)又在其中。人们还把梅花的四个生长期说成“初生为元,开花如享,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古今诗人、画家,多以梅花吟诗作画,咏之以歌,以寓其态,以抒其情,把她作为高洁的化身。宋代文学家、园艺家范成大写的《梅谱》,是世界上的梅花专著。同代诗人林逋,不聚无子,独植梅养鹤,人称他“梅妻鹤子”。他曾作咏梅诗多首,其中一首《山园小梅》被认为是咏梅之绝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赞美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代诗人陈亮为梅写诗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唐代王安石赞梅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
  吉庆吉祥,福寿平安,是我们民族千古永恒的热望和追求。梅有五个花瓣,被喻为“五福”:幸福,快乐,长寿,顺利,和平。梅被称为“天下尤物”、“冰肌玉骨”,人们常将其比作天真纯洁的姑娘。梅花岁寒开花,寒梅报春,预兆着吉祥喜庆,春联中就多取这样寓义,如“春夏秋冬春为首,梅李桃杏梅占先”。梅花的五个花瓣,象征着五个吉祥神,春联中有这样的对子:“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一副画着喜鹊在梅枝上高鸣的图案,表示“喜报早春”。一副画着竹、梅和两只喜鹊,其中,竹喻丈夫,梅喻妻子,这样的吉祥图案被用以祝贺新婚。一副画着竹子和梅花,几个儿童在嘻戏,表示“梅花送子,青竹送孙”的吉祥意义。
  梅的寿命为花中之最,既是梅中寿星,也是枝干盘曲,绰约多姿,曲、欹、疏、错落有致,使古老的生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昆明黑龙潭的“唐梅”,主干枯朽,根萌新芽,千弯枝曲,花疏香异;杭州超山的“宋梅”,枝盘千曲,龙游蛇舞,花凌寒而放,香涛百里;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一株梅树,由隋代栽培开花至今,人称“隋梅”。它苍劲有力,千虬枝曲,花艳香浓,千佛争睹,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湖北黄梅县竟有一株“晋梅”,它显得花劲龙钟,德高望重。此树年年开花,方圆几里一片芳香,树龄比“隋梅”还高300多年,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是梅的故乡,到唐代时传入朝鲜、日本,后传入欧美各国,现已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梅花胜地有多处:南京的梅花山、江苏无锡的梅园、浙江超山的十里梅海、武昌南湖的梅岭、杭州西湖的孤山梅园等。每当梅花冲寒而开,游人如云,笑语戏花丛,梅香醉游客。
  梅花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能治病疗疾。其花,可入菜,蜜渍梅花汤、梅花粥,滋味奇佳。其果,含有大量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其有开胃生津、止渴等功效。青梅浸酒,是著名的青梅酒。黄梅经烟火熏制,便成为乌梅,味酸性温,有收敛、生津、驱虫、抗菌等功效。适用于止痢、清热消炎、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等疾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用乌梅20个,水煎,饭前服用,治久痢不止;用乌梅1个,洗净含服,治干咳无痰和急、慢性咽喉炎;用乌梅、麦冬各9克,白术、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治烦热口渴;用乌梅、青果各10克,水煎,代茶饮服,治咽喉肿痛;用乌梅、青梅各7个,五味子、金钱草各30克,水煎服,治胆囊炎、胆结石;用乌梅7个,苦楝树皮(白色,较薄而柔软的那一层)6克,甘草6克,水煎,睡前服(小儿酌减),治蛔虫引起的腹痛或胆道蛔虫。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报道说,用乌梅250克,水煎2次,二液合并,浓缩后兑入蜂蜜适量,煮沸装于玻璃瓶里,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兑入“人参清肺汤”中饮用,对食道癌、膀胱癌、皮肤癌、胃癌、大肠癌、宫颈癌、阴道癌等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梅花,启迪人们的情操,给予物质和美的享受。它,不愧为我国十大名花。
  编辑:修远
其他文献
在闻名遐迩的大连红军村,仙居着一位年高德勋的女红军,她就是全军极少数健在的走完长征路的老红军莱玲老人。莱老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时往红四方面军做医务工作,这位小脚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三过草地,爬越雪山,胜利地走完了长征路。如今,年逾九秩高龄的老寿星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身体非常健康。一些老战友、老部下见了她,经常打听保健养生之道,莱老总是乐呵呵地说:“我的健康主要源于园艺健身。”莱玲老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减肥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尤其是女性们关注的事情。最近,美国一项医学研究发现,无论男女若在50岁以后体重大幅度减轻,到65岁之后死亡率会大幅度增加。而体重稍偏高的人,则不会增加死亡率。尤其是女性,体重越轻的,死亡率会显著超过其他女性。因此专家的结论是:50岁以后减肥不利健康长寿。时下,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专家认为,最理想最长效的减肥方法除坚持适当锻炼外,那就是以饮食减肥来控制体
彭祖,本姓籛名铿,尧舜时人,陆终之子。关于彭祖的身世,其说不一,似都有一定根据。《史记‘楚世家》载:“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三日彭祖。”《华阳国志。蜀志》记:“彭祖家其彭蒙,”彭蒙,即今之四川省彭山县(在成都以南约50多公里)双江镇的仙女山。双江镇古称彭亡聚,又叫彭亡城。《元和志》说:“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日彭亡。”后人在仙女山修有彭祖冢,彭祖祠。说明彭祖即便不是彭蒙人,但在
“艾草”,本属传统中药,然而近年来随着西医的兴起,“艾草”似乎已从年轻一代人的视野中淡出。可最近一年内,随着养生热的泛起,艾灸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被称为了“无所不治的妙招妙药”。在这股风潮之下,艾条等艾灸用品也随即热销,身价急速攀升。那么艾灸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呢?    你知道艾条到底是什么吗    据了解,虽然目前艾灸在众多的养生爱好者中被推崇程度与使用群体与日俱增,但不少人却对自己常使用的艾条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1 科学养生四大障碍烦恼因素。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回归到家庭,与子女共居,要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此如买菜、煮饭、送孙辈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产生摩擦,形成了一种转换“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他的名著《意拳正轨》的《自序》里这样写道“……呜呼!利人当徒,大道何侣,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己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我们认为这段活也同样适用于杨云中与蓝晟两位先生身上,由他俩整理出版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一书所载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立冬吃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
老子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之于无,无者有之母也。天下万物死之于无,无者有之归宿也。芸芸众生,浩浩星汉皆被无尽虚空所囊括和左右,故无制之有也。追溯宇宙的来源有人说是来自一场大爆炸,试问大爆炸之前又作何如?易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地球的演变是先始之虚无之气,再由阴阳之气的摩荡生成液态,然后形成固体。最终才演化出一个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发的寒冷,也即将进入隆冬,为此人体需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冬季的“补”宜以温补适宜。羊肉萝卜汤就非常的不错。冬吃羊肉,是非常适宜的,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它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由于羊肉所含的铁、钙,高于猪、牛肉,所以吃羊肉对肺病、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及一切虚寒证最为有益。下面介绍一款羊肉萝卜汤的做法:材料:
据报载,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发现,经常吃蓝莓、苹果的人可以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跟踪了约20万名志愿者近24年的饮食习惯,他们发现吃蓝莓最多的人(即每周不少于456克),比吃的少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少了23%;每周吃5个苹果的人,比不吃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少了23%。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文章认为,富含类黄酮可能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主要原因。近几年,以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