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创新实验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氨气喷泉实验是个验证氨气在常温情况下极容易溶于水并且还兼有证明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的非常精彩的实验.学生都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很新奇.每次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都特别好奇、惊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唤起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但是在原有实验过程中,需要先另外收集氨气,过程很复杂,收集的氨气由于混有空气纯度不是很高,往往喷泉很快会停止,最后液体并不能充满整个烧瓶,而且在制取氨气过程中还会污染环境,实验成功率也不高.
  由于一般实验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探索改进方案,寻找到一种实验现象很明显,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氨气喷泉实验的新方法.现在表述如下.
  二、探究原理
  利用浓氨水的较强的挥发性,在浓氨水里面加入NaOH固体,NaOH固体溶解于浓氨水中并且释放出大量热量,加剧了浓氨水的挥发,快速放出氨气.
  三、探究器材与药品
  塑料水瓶(矿泉水瓶或者可乐瓶)、小号试管、橡皮筋、短玻璃导管、尖嘴玻璃管、橡胶管、烧瓶、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10%酚酞溶液、NaOH固体、水.
  四、探究过程及现象
  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里加入适量10%的酚酞溶液,振荡.按上图装好实验装置,两手紧握烧瓶圆球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适量的浓氨水、NaOH固体于小试管里,快速伸入烧瓶里面,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里有气泡冒出,烧瓶里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里空气排完,D处再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里,溶解于水中后就可观察到瓶中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反应完成后,用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的手指的控制,可以调节塑料瓶中的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就可以控制喷泉的大小以及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长短,突出了实验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浓氨水时动作要快,并且要迅速放进烧瓶中,塞紧.如果一个人太慢,可以找一个学生协助,收集氨气过程可以用湿润的酚酞试纸在D处验满,但实际上试纸刚变色时出来的氨气中还夹杂有空气,这时如果就判定氨气已经收集满了,其实不妥.这时最好在D处加一个带橡胶管的漏斗倒悬于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上,让烧瓶充分收集氨气,同时可以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探究结果及分析:把氨气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不需要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便、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很高;可以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十分钟以内完成;药品用量很少,实验还可以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喷泉可以随意控制,延长持续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加药品的量需要根据烧瓶的大小适当加以调节.药品加入要快速,避免生成的氨气大量外逸,污染环境.
  2.用一支50mL试管收集满氨气,塞上插有针头的橡胶塞,再将一支50mL注射器吸满含酚酞溶液的水,塞在针头上,挤压少量含酚酞溶液的水到试管中,立即见到试管内形成红色喷泉,注射器的活塞也随之自动向上移动,现象十分明显.改进后的实验趣味性强,操作简便,用氨气量少,既可用于演示,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结果反思:本次改进的设计虽然是对实验的一种创新,但仍未离开发生喷泉的基本原理:使烧瓶内外形成气压差,将塑料瓶中的水压入烧瓶之中.本实验运用了物理的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可以把握住现象的实质原因,还可以由特殊的化学现象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其他文献
以前总以为自己已经教书多年,对教材已经很熟悉,见识过较多的素材,平时也尽可能选择自我感觉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自我封闭的小圈里看不到外面精彩世界。去年有幸到江苏省天一高级中学参加他们举办的“聚焦课堂生长课堂”研讨会,给我触动很大,至今记忆犹新,一节看似很普通的课堂可以上得如此非同寻常。  这是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盐为课题的同课异构课型。去听课之前,我又把文本熟悉了一遍,本节课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手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化学的优势,也是很多学生喜欢化学、选择化学甚至从事和化学有关的工作的根本原因.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精心设计每个实验,多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这样快乐的情感体验定会转变学生对化学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
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各教学要素合理结合,使之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典型性的教学结构.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  数学的学习是贯穿在情境当中的,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优劣.如何能够更加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
转型期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的巨大影响,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现有学校德育的不适应性和困惑在市場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在提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的德育模式必须与社会和政治经济特征相适应,因此,班级德育也就成了一门新学问,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必须探索能被更多的学生认可的学校德育方案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生活阅历和体验
近些年,教育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理念、赏识、反思、细节、随笔、名师、专业发展、多元智能.它们也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方面,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反思.反思不仅遵循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规划了自身业务素质的努力方向,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一、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规律  1.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要素  觉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
人教社版数学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对某中学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学校共有学生1500名,其中有男生800名,女生700名.如果样本大小为150,小明现有三种方案:  A.在七年级学生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150名学生进行调查;  B.对全校学生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150名学生进行调查;  C.分别在男生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80名学生,在女生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70名学生进行调查.  哪种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成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很轻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完善.因此,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成为课堂学习的关键.  虽然“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深受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体会与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交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让学生真正做到“心动”而行动。  一、让学生情动而“心动”  在一些学生眼里,数
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它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学的需要.在生物学科中有很多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知识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新的生物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所以,在生物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