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馥的隐忧

来源 :中国化妆品(行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ianxuey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香料——大多数化妆品、盥洗品、家用产品和洗涤用品都含有香料,经常处在空气清新剂和香烛等产品散发出的香气中。尽管如此,但我们对这些香料的安全性知识了解极少。香料配方被认为是商业秘密,标签上根本不标注香料成分及其比例。
  


  目前,各国政府出台的有关香料方面的法规极少,香料产业有自我规范的法规体系。但是,现有的法规体系没能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香料产业需要负责任地消除这些担忧,并保证加香产品和不经意暴露在香料中对人体安全的影响以及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于香料产业重要的是,希望将来依旧是通过自我立法迅速而又负责任地甄别并解决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各种担忧。
  
  没有人希望生活在没有花香的世界里,香气能改变人的情绪并能触发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研究表明,嗅觉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加香产品的用量激增。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使用加香产品,香料的广泛流行说明香气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香料添加进盥洗品、化妆品、家用产品以及各种其它消费品中,用来香化环境的空气清新剂和香蜡烛等也非常流行。食品和饮料使用食用香精。
  随着香料使用量和人体暴露量的增多,有关香料诱发和恶化健康状况的无对照临床报告和临床报告越来越多。人们更加担忧的是香料化合物在人体组织的生物积蓄以及对人体健康会产生的长远影响。此外,还担忧香料化合物造成的空气和水等环境污染。
  有关香料应用的广泛程度以及人体暴露量的研究非常少,许多香原料几乎不提供健康和安全数据。香料产业对香料的检测仅停留在香料对皮肤的影响方面,根本没有考虑香料对呼吸道、神经系统或全身的影响。香料产业也没有制定计划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资料。立法机构制定的对香料安全性的法规几乎是个空白。
  香料产业一致认为人类使用香料的历史悠久,香料对人体是安全的。而且,香料产业内还有一整套完整检验体系,检测香料的安全性,并遵循现有的法规和法律。就应用而言,香料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很少,使用加香产品是安全的。与香料应用范围广、人体暴露量大相比,现有的香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资料非常有限。已有的广泛分散在医学文献、科学杂志和行业期刊的这方面文献缺乏统一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因素进一步使得该问题复杂化。
  
  相关法规
  美国香料法规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同管理香料的立法,涉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法规由美国环保局(EPA)负责。
  FDA
  在美国,香料和加香产品被视为化妆品,归FDA管辖。化妆品上市前无需做安全性试验,但是,如果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则需在产品标签上注明警示语。
  Sec. 740.10 (a)中论述到:“化妆品中的每一种成分以及每一种成品化妆品在上市前均要充分地证明其安全性。任何这类成分或产品的安全性在上市前未得到充分证明时,它的标签是虚假的,除非在标签中的显要位置上特别声明:警告――本品安全性尚未确定。(FDA:禁用成分和相关安全性,2000年3月30日)。”
  FDA尚未确定哪些成分需要证明其安全性。尽管大家公认化妆品在预期应用中是安全的,而且从应用中可以合理预计会发生人体偶然暴露的情况,但是,相关解释权仍归生产厂家。
  香料的主要用途是用来赋予产品香气,或遮盖产品中非香料成分的气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改变人的情绪。在使用这类产品的过程中,皮肤、上呼吸道、通往大脑的嗅觉通道和肺等就暴露在香料中。所有这些都是进入人体的通道,所以就存在全身暴露香料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香料化合物的健康和安全性资料仅限于对皮肤的作用。香料对呼吸道、神经系统和全身的作用一般都未曾提及。虽然许多香料化合物的“原料安全性数据”(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清楚地声明未曾接受全面测试,但是,没有一种加香产品的标签注明警示语。
   大多数香料都可用作香精成分,仅有几种香料禁止使用。香水标签中不必列出每种香原料,成分表中仅显示“香精”二字。一种香精可能含有超过100种的香原料,其中一部分仅以微量存在。商业秘密需要保护香精配方,将如此大量的香原料全部列入标签的确很困难,何况还要满足标签法对字体大小的要求等。
  FDA的确有一项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计划,现在,有关香料致不良反应的报告呈上升趋势。
  欧洲环保署(EPA)
  EPA早已对香料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兴趣。香料能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现在有证据提示香料作为室内空气污染源在加剧哮喘病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EPA还积极从事降低消费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即VOC)的活动。实际上,香精中的全部香原料都是挥发性或半挥发性,VOC在烟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杀虫剂产品必须要在EPA登记注册才能上市,根据要求必须公开香精中的全部成份。EPA不能公开杀虫剂中香精的成份或其它的商业秘密信息。1999年,有两种杀死或控制尘螨的产品上市,结果招致上百消费者投诉使用该产品后发生不良反应。2000年1月制造商召回该产品。EPA和制造商确定该产品中的香精导致消费者发生不良反应。最终并未找出导致不良反应是哪种香原料,于是错过了确定哮喘过敏源的一次绝佳机会。
  EPA规定生产或进口超过1百万磅的化学品为大量生产制品(High Production Volume,HPV)。大约有3000种化学品属于此类,其中43%的品种没有基础毒理资料,只有7%的品种具有全部基础毒理资料。基础毒理资料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性、生态毒性以及环境归趋(environmental fate)等。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化妆品之外的消费品安全性管理工作。CPSC没有评价消费品中香料的安全性的任何计划。
  


  加拿大香料法规
  加拿大的法律要求产品标签列出警告与产品有关的可避免的危害,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可避免的危害:《食品和药品法案》中《化妆品法规》第24节对可避免的危害的定义如下:
  a. 化妆品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是可以通过化妆品中的成份、这些成份的毒理学以及所施用的部位预测的。
  b. 在正常使用期间化妆品对使用者健康危害的出现是合理的,通过指定化妆品的特殊用途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众所周知,香精中使用的香原料是皮肤致敏源,经常引发皮肤变态反应。加香制品也引发呼吸道刺激,诱发哮喘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现在,加拿大并没有要求加香制品标注已知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且化妆品也没有要求标签列出全部成份。
  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国家的管理机构,它为各成员国之间方便贸易和旅游以及保护共享资源等制定相关法律。
  产品不必揭晓香精中各种香原料的配方,使用“香精”一词就可以。除了禁用香料外,其它所有香料都可以用于配制香精。目前,市场上供应2000多种香料。
  欧洲化妆品和非食品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smetic Products and Non-Food Products,SCCNFP)建议将已查明皮肤致敏剂列于产品标签上,便于消费者识别并避免使用含变应原的产品。这项建议是对香料导致皮肤变态反应日益增多做出的反应。
  香料是国际化商品,美国和加拿大等其它国家将会效仿欧洲制定出相类似的标签法。此外,人们越来越担忧香料对环境的污染。现在欧洲已经极少使用硝基麝香了。欧盟已经为环境友善的餐具洗洁精的标识制定标准。为了获得 “生态标签”,洗洁精不得添加硝基麝香和多环麝香等会在水生环境中永远不分解的香料。
  日本香料法规
  


  日本有着更为严格的香料法规。考虑到会污染环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禁止使用硝基麝香了。一些会诱发过敏反应的香料也被禁止使用。这些措施降低了香料致敏反应的发生率。
  
  ?
  行业内立法规范市场
  香料产业主要由行业内立法规范市场。美国化妆品、盥洗品和香料协会(CTFA)是美国个人护理产品产业重要的同业公会。CTFA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制定方案帮助皮肤病学家确定特殊变应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此项计划很难实施,由于操作耗时很难在临床中推广。
  由日用香料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Fragrance Materials, RIFM)和国际日用香料协会(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IFRA)两大国际组织构成了香料行业的立法体系。
  RIFM负责检测并编辑香原料安全性资料,至今已经评价了大约1200种香原料,其结果以专论的形式发表在《食品和化学毒理学杂志》(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上,即以前的《食品和化妆品毒理学杂志》( Food and Cosmetic Toxicology)。RIFM的方针是,对于仅由一家公司生产或控制的香料不予检测,该公司有责任确保该产品成分经过安全性评价。
  RIFM的检测结果并不反映真实的使用情况。香料安全性检测通常是在健康成人身上完成,婴儿、老年人和其它易感人群测试加香产品的安全性。加香产品由众多原料组成,可能含有几种已知的致敏剂。即使仅有一家公司生产的香料也有可能广泛应用。
  RIFM将香料安全性检测的结果提交给IFRA, 后者评价相关数据然后制定安全使用指南。IFRA至今已经出版了100多种日用香料的《实践法规》(Code of Practice),在http://www.ifraorg.org也可见到网络版。 李宏编译 编辑/胡迎春
其他文献
为了抵消能源及烃类原料成本的持续上涨,力求在能源成本持续攀升的环境下保持利润,陶氏化学公司于2008年7月份进一步提高产品价格,最高涨幅不超过25%。   此外,陶氏化学公司还从8月1日起,在北美地区对于购买化学品、烃类原料和塑料产品的客户收取货运附加费(目前采取的是“销售方承担运费”的模式)。通过货车运输的每批货物收取300美元的货运附加费,通过铁路运输的每批货物收取600美元的货运附加费。今年
期刊
综观近年来化妆品在电视直销领域的运作,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仅仅通过电视直销的方式来做强做大一个化妆品品牌的企业并不多见,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一个牌子就从市场上消失了,当然也涌现出了极个别成功的品牌。对于化妆品电视直销来说,很多企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目前电视直销的运作呈现出三种经营模式,一是以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为代表的电视直销企业,通过购买各省级卫视频道的广告时间段来投放直销广告
期刊
化工巨头在华投资超大规模有机硅生产基地    道康宁和瓦克两大化工集团近日在华联合斥资12亿美元建设有机硅生产基地。该基地选址于张家港市,占地一百万平方米,计划投产建筑业、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业、能源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专用的有机硅原料,包括硅氧烷和气相二氧化硅,预计2010年即可达到完全产能,产量高达20万吨/年。  除基础原料外,基地还计划生产各类硅制成品。中国对硅原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促使了道
期刊
时至今日,尽管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较前两年来得稍晚,今年夏季的化妆品市场,特别是时令化妆品促销,其热销度一点也不比高温时减色 。无论是百货商场、专卖店还是大卖场、超市,多种夏季热卖的夏令洗化品,被推在最显眼的地方或以堆头地摊式,让过往的人们想不看都难。卖场的广播和散发的DM广告拦截,把今年夏季化妆品市场提早推向一个高度。  很好地把握逐渐升温的时令化妆品市场,弄清今年夏季化妆品市场的特点,既可为装扮
期刊
本文作者张晓冬:MBA,资深化妆品行业研究专家,品牌营销策略顾问。从事化妆品行业趋势预测、营销策略咨询、战略研究十余年。    一、市场背景    对企业而言,高校市场除了目标消费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消费群体数目庞大,目前仅就北京市而言就有50余所高校,150万名大学生,而全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3000万,且在十一五期间将有较大数量的增长。  (二)消费
期刊
一、 什么是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Collagen)又称胶原,其分子是由三条肽链相互缠绕形成的螺旋形纤维状蛋白质显微结构(参见图1)。它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30%,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相当于人体重量的6%, 遍及人体组织的各个器官,每个成人体内含有3000克左右的胶原蛋  白。胶原蛋白由纤维细胞合成,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中,主要有四种形态:  胶原蛋白Ⅰ型主要存在于
期刊
第30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广州国际美博会)将于2009年3月9-11日在广州琶洲展馆B区亮相。届时,将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家参展商及品牌参展,国家及团体展馆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目前,网上买家登记持续踊跃,参观人士数目预计超过20万人次。上一届数据显示,分销商和批发商的数量占总参观人数的 39%,美容院和发廊的负责人高达 33%,专业人
期刊
虾青素是一种红色素,可以赋予三文鱼、虾和火烈鸟粉红的颜色。其化学结构类似于 β - 胡萝卜素(存在于胡萝卜中)和维生素 A 。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组的一部分虾青素可以用化学方法从胡萝卜素制得。目前,虾青素的生产具有人工合成和生物获取两种方式。人工合成虾青素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同天然虾青素在结构、功能、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差别显著。  在结构方面,虾青素具有3S-3S;3R-3S;3R-3R这3种构型,其中
期刊
目前,药品零售企业挣扎于全行业汇总性亏损的怪圈,并苦苦追寻着新的利润增长点。寻求日用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商品的多元化经营,被一些医药零售企业看作是力挽狂澜的神来之笔。2008年的医药营销领域可谓是沸沸扬扬,政策、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使得“药妆”这一不再是新思维的旧概念又重新成为医药营销领域的新宠。回顾“药妆营销”的历程,不禁会让人产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   药妆店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
期刊
洞察与创新——化妆品业整店输出案例分析      创新,创造产业从未有过的元素,从而获得自身独特的市场定位,进入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创造出战略奇迹,这就是每个企业所梦想的“蓝海战略”。但是,创造一片真正的蓝海,并不是“创新”本身所能实现的。因为无数折戟沉沙的“创新”品牌证明:只有在洞察产业基础之上的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机会!  本文将分析“自然美”与“20度心情”在洞察与创新方面所作的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