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与路径创新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带领人民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以先进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浇筑党的精神谱系、提升文化自信自觉,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先进文化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建先进的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和创新的实践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体系,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新道路的新辉煌.
其他文献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过渡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的底线要求.基于返贫风险发生的内在逻辑,从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两大维度来考察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建档立卡户微观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2014—2020年样本县脱贫人口总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有赖于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不同收入组间的差距在拉大,内部流动性很强,增加了收入水平的不稳定性;受生命历程、市场因素、外部冲击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脱贫人口依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从“水平-波动”双维度估算,样本县稳定脱贫人群约占
立足于重新审视人的要素在乡村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和功能,将乡村人才振兴所蕴含的政策议题、实践课题和理论命题贯通起来,提出“人力资本-城乡融合-农民主体性”三维分析框架和“能力-权利-动力”三重机制要素.从历史脉络、现实样态、逻辑机理层面,对乡村人才振兴这一复杂论题进行多维透视与剖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创新策略和推进路向,即基于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升乡村人才能力,基于城乡融合新趋向保障乡村人才权利,基于农民主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
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是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进园”的新趋势.以H县“镇园产业联盟”为例,采用拓展个案的研究方法,从党建引领与政府主导、村社承载与内生组织化、利益联结与农户嵌入、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4个方面探讨了此模式的微观运作机制与逻辑.与以往作为空间的规模化产业园不同,“镇园产业联盟”被看作一种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秩序,这种在党政主导下,基于社区内生组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
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往往是合力因素使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生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历史的合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既开创了当代社会主义新形态,又突破与超越了西方霸权话语体系,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断提供明证,是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成功展现了中国智慧,为世界作出了和平性、生存性和发展性贡献.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乡村人口流动、人才加速流失,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凋敝衰落之势.但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政策推动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迎来了契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沉淀在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有了复兴再造的可能,一方面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扩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尊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战略目标和内容的变动与提升、农户内生动力的培育与内嵌、保障机制的融合与优化3个层面,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同时指出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应清晰认识三个持续、两个缺位以及两个局限等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即"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