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对“诗与哲学之争”的解构

来源 :世界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an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Argument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is an ancient topic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and an eternal topic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Derrida deconstructs the proposition “Argument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philosophy, this thesis deconstruct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debate between poetry and philosophy” in the West and realizes the fusion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complementing” The excavation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then deconstruction of “logocentrism” way of thinking.
其他文献
《中国儒学发展史》体现了侯外庐学派一贯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注意探讨儒学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突破了精英儒学的局限,扩大了儒学史的研究范围;对儒学的现代转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也是中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的标志。我们首先探讨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
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教育工作者主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如此情况下,学生常常不能全神贯注,积极有效的主动学习,学生仿佛只是作为学习机器,本能又机械地学习和接受知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效率难免低下。现如今教育学界提出并推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则是在此基础上作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上授课将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这一教学模式将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导
期刊
感觉是诗人的眼睛,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觉。本文旨在从感觉运用的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认为感觉的运用是伴随着诗人情感和意象选取来实现的;同时,感觉的运用有时以
目的 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诊断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6例,均进行阴道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