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
如在“原电池工作原理”这一内容中,本人是通过这样一组递进式的问题组来实现的(节选):①实验Ⅰ:把锌片和铜片各置于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若将锌片和铜片平行(不接触)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②实验Ⅱ: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③对照二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现象?④实验Ⅱ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⑤铜片上的电子从哪里来的?⑥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跑到铜片上去?⑦实验Ⅲ:将锌片和铜片之间的导线去掉,上端直接连接后再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和结论?⑧实验Ⅳ: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锌片”,并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放进一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⑨实验Ⅴ:用一节5号干电池连接电流计的二极,验证电子(或电流)的流向,确定:锌片和铜片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在以上教学片断中,问题组逻辑严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和欲望、探究愿望。因此,通过这样的一组问题,本人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得到了落实。
在接下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中本人又是用以下一组发散式的问题组来实现教学目的的:①实验Ⅰ: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锌片”,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同一杯酒精溶液中,有什么现象?②实验Ⅱ:(接实验Ⅰ)从酒精溶液中取出锌片和铜片洗净擦干后分别放进二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③实验Ⅲ:用一塑料片代替锌片,并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塑料片”,再把塑料片和铜片同时放进一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本人通过发散式的问题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从而实现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探究技巧、思考方法情况下,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探究活动→获得结论→反思深化。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科学探究“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教学中,本人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在准备实验时故意给学生准备了部分没有加还原性铁粉保护的氯化亚铁溶液。当学生完成Fe3 离子的检验后,教师总结并指出:含Fe3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会呈现血红色;而含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则不变色。然后让学生继续实验。自然而然,部分学生在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呈现血红色。当学生与周围同学交流时便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的组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则变色,而有的组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时呈现血红色?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原氯化亚铁溶液的不同,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瓶底的黑色固体产生兴趣,引发了探究欲望。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了解了Fe2 离子易被氧化,在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需加入还原性铁粉保护,进而构建出Fe3 、Fe2 和Fe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完成了铁的重要性质的学习。
3. 主动出击,挖掘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结构式”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套有机球棍模型。同时告知学生: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所提供的器材,探究乙醇的结构。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并做好记录。以下是一小组的讨论记录:
生1:老师给了球棍模型,我们根据乙醇的分子式来组装它的模型。
生2:碳四价、氢一价、氧二价,我们可以用表示单键的小棒试着连起来。
生3:我连接好了,是这样的(图1):
生4:我也连接好了,是这样的(图2):
生5:出现了二个结构,哪个才是乙醇的结构呢?
生6:看看二个结构有什么不同吧。
生3:我的模型中6个氢原子都连接到碳原子的上面,结构相同。
生4:我的模型中有1个氢原子与众不同,连接在氧原子的上面,其它的氢原子都连接到碳原子的上面。
生2:我们已经学习了烷烃,没有学到它们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第一个结构中的氢原子与烷烃中的氢原子位置相似,我觉得应该是第二个结构才是乙醇的结构。
……
教师在收集到学生的讨论记录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协作,依靠教师提供的资源,完成了乙醇结构的学习,大大减少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潘孟良
如在“原电池工作原理”这一内容中,本人是通过这样一组递进式的问题组来实现的(节选):①实验Ⅰ:把锌片和铜片各置于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若将锌片和铜片平行(不接触)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②实验Ⅱ: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再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③对照二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现象?④实验Ⅱ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⑤铜片上的电子从哪里来的?⑥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跑到铜片上去?⑦实验Ⅲ:将锌片和铜片之间的导线去掉,上端直接连接后再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和结论?⑧实验Ⅳ: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锌片”,并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放进一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⑨实验Ⅴ:用一节5号干电池连接电流计的二极,验证电子(或电流)的流向,确定:锌片和铜片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在以上教学片断中,问题组逻辑严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和欲望、探究愿望。因此,通过这样的一组问题,本人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得到了落实。
在接下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中本人又是用以下一组发散式的问题组来实现教学目的的:①实验Ⅰ: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锌片”,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同一杯酒精溶液中,有什么现象?②实验Ⅱ:(接实验Ⅰ)从酒精溶液中取出锌片和铜片洗净擦干后分别放进二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③实验Ⅲ:用一塑料片代替锌片,并用导线连接成“铜片——电流计——塑料片”,再把塑料片和铜片同时放进一杯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本人通过发散式的问题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从而实现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探究技巧、思考方法情况下,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探究活动→获得结论→反思深化。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科学探究“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教学中,本人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在准备实验时故意给学生准备了部分没有加还原性铁粉保护的氯化亚铁溶液。当学生完成Fe3 离子的检验后,教师总结并指出:含Fe3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会呈现血红色;而含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则不变色。然后让学生继续实验。自然而然,部分学生在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时呈现血红色。当学生与周围同学交流时便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的组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则变色,而有的组Fe2 离子的溶液遇KSCN溶液时呈现血红色?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原氯化亚铁溶液的不同,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瓶底的黑色固体产生兴趣,引发了探究欲望。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了解了Fe2 离子易被氧化,在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需加入还原性铁粉保护,进而构建出Fe3 、Fe2 和Fe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完成了铁的重要性质的学习。
3. 主动出击,挖掘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结构式”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套有机球棍模型。同时告知学生: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所提供的器材,探究乙醇的结构。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并做好记录。以下是一小组的讨论记录:
生1:老师给了球棍模型,我们根据乙醇的分子式来组装它的模型。
生2:碳四价、氢一价、氧二价,我们可以用表示单键的小棒试着连起来。
生3:我连接好了,是这样的(图1):
生4:我也连接好了,是这样的(图2):
生5:出现了二个结构,哪个才是乙醇的结构呢?
生6:看看二个结构有什么不同吧。
生3:我的模型中6个氢原子都连接到碳原子的上面,结构相同。
生4:我的模型中有1个氢原子与众不同,连接在氧原子的上面,其它的氢原子都连接到碳原子的上面。
生2:我们已经学习了烷烃,没有学到它们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第一个结构中的氢原子与烷烃中的氢原子位置相似,我觉得应该是第二个结构才是乙醇的结构。
……
教师在收集到学生的讨论记录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协作,依靠教师提供的资源,完成了乙醇结构的学习,大大减少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