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立
意;构思;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43—0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人类历史上若干强盛文化的兴衰做过深入考察,发现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应答的过程。凡是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的文化都被一一淘汰了,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做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文化更新以应答挑战的原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提倡创新思维,用创新理念来指导学生写作。
那么,学生如何突破自我,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意出奇
古人云:“意在笔先”,写文章必须先立意。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就是靠立意出奇而成名传世的。如王安石不到一百字的读后感《读孟尝君传》,文章一反定论,道出孟尝君是不能得士才终未成大气候的结论,以至到今天还被学界津津乐道。而王安石的《明妃曲》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在历史文人繁多的题咏里,汉元帝是一位事先受蒙蔽,事后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却一反众论,“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以及“汉恩自浅胡恩深”等观点更是惊世骇俗之论,不但将批判矛头直指汉元帝,还揭示了昭君悲剧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其人其诗就因立意出奇而闻名千古。
在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后,笔者曾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的习作不论是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还是批评齐宣王无知人之明,都流于常俗,没有新意。如果学生能写一篇赞扬南郭先生有自知之明,能主动退位让贤的文章,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构思巧妙
所谓“巧”就是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各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契诃夫的小说很注意构思技巧,其作品常常是先从容不迫地营造气氛,然后不慌不乱地展开情节,到最后关头再给读者“迎头一击”,显示其作品全部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力量。如他的名篇《困》写十三岁的小保姆华里卡,她白天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劈柴烧炉子、削土豆、伺候开饭……晚上还要为生病而啼哭不止的娃娃摇摇篮,凶狠的老板一刻也不准她睡觉。为了能睡觉,她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弄死这个娃娃,然后睡、睡、睡……”文章结尾写道:“华里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了摇指头,悄悄地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地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一睡了,不出十分钟,她已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可怜的华里卡竟然“笑着”,顽皮地“挤了挤眼睛”,“高兴地笑起来”,全然不知明天凶狠的老板将会怎样处置她。作者紧紧扣住“困”字,一字立骨,结尾将“困”推向极致,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构思十分巧妙。
三、想象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黑格尔认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式式,而且还可以利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作无穷无尽的形象。”英国启蒙主义诗人扬格把想象创造出的作品比喻为“春天的最美的花朵”。拜伦、雪莱、歌德、雨果等作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举世公认的名著。但丁的《神曲》以梦幻的形式写诗人神游地狱、人间和天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呼唤新时代的到来。《堂吉诃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果没有想象,作家就不会有把风车当成巨人、视羊群为军队的艺术构思。
同样,现实主义文学也离不开想象。文学源于生活,但它不是摄影式的照录生活,而是用典型化的手法去表现生活。所以,艺术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虚构的,这虚构的过程也就是想象的过程。比如说历史小说《李自成》反映的是明朝的人和事,作者姚雪垠是现代人,他不可能直接观察古人的生活,所以作品中的大多情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当然,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也许会导致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创新教育是这个时代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多下工夫,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意;构思;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43—0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人类历史上若干强盛文化的兴衰做过深入考察,发现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应答的过程。凡是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的文化都被一一淘汰了,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做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文化更新以应答挑战的原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提倡创新思维,用创新理念来指导学生写作。
那么,学生如何突破自我,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意出奇
古人云:“意在笔先”,写文章必须先立意。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就是靠立意出奇而成名传世的。如王安石不到一百字的读后感《读孟尝君传》,文章一反定论,道出孟尝君是不能得士才终未成大气候的结论,以至到今天还被学界津津乐道。而王安石的《明妃曲》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在历史文人繁多的题咏里,汉元帝是一位事先受蒙蔽,事后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却一反众论,“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以及“汉恩自浅胡恩深”等观点更是惊世骇俗之论,不但将批判矛头直指汉元帝,还揭示了昭君悲剧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其人其诗就因立意出奇而闻名千古。
在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后,笔者曾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的习作不论是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还是批评齐宣王无知人之明,都流于常俗,没有新意。如果学生能写一篇赞扬南郭先生有自知之明,能主动退位让贤的文章,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构思巧妙
所谓“巧”就是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各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契诃夫的小说很注意构思技巧,其作品常常是先从容不迫地营造气氛,然后不慌不乱地展开情节,到最后关头再给读者“迎头一击”,显示其作品全部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力量。如他的名篇《困》写十三岁的小保姆华里卡,她白天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劈柴烧炉子、削土豆、伺候开饭……晚上还要为生病而啼哭不止的娃娃摇摇篮,凶狠的老板一刻也不准她睡觉。为了能睡觉,她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弄死这个娃娃,然后睡、睡、睡……”文章结尾写道:“华里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了摇指头,悄悄地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地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一睡了,不出十分钟,她已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可怜的华里卡竟然“笑着”,顽皮地“挤了挤眼睛”,“高兴地笑起来”,全然不知明天凶狠的老板将会怎样处置她。作者紧紧扣住“困”字,一字立骨,结尾将“困”推向极致,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构思十分巧妙。
三、想象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黑格尔认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式式,而且还可以利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作无穷无尽的形象。”英国启蒙主义诗人扬格把想象创造出的作品比喻为“春天的最美的花朵”。拜伦、雪莱、歌德、雨果等作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举世公认的名著。但丁的《神曲》以梦幻的形式写诗人神游地狱、人间和天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呼唤新时代的到来。《堂吉诃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果没有想象,作家就不会有把风车当成巨人、视羊群为军队的艺术构思。
同样,现实主义文学也离不开想象。文学源于生活,但它不是摄影式的照录生活,而是用典型化的手法去表现生活。所以,艺术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虚构的,这虚构的过程也就是想象的过程。比如说历史小说《李自成》反映的是明朝的人和事,作者姚雪垠是现代人,他不可能直接观察古人的生活,所以作品中的大多情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当然,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也许会导致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创新教育是这个时代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多下工夫,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