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山东基地 揭牌仪式在山东社会科学院举行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山东基地"揭牌仪式在山东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蔡昉指出,要以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和国情调研山东基地为契机深化合作,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凌文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和国情调研山东基地作用.
其他文献
《民法典》人格权编对精神性人格权采权利规范与行为规范两种规制范式.姓名权及肖像权的规制范式系典型的权利规范,而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制范式系典型的行为规范.从个人信息的角度观察,不同权利采不同规制范式的根源在于是否存在识别符:存在识别符的,则不特定人能明辨权利人的自由领域,有明确的行为预期,可采权利规范;反之只能采行为规范.因此,隐私权也应当采行为规范,不能将第1033条中的"同意"理解为一种积极权能,而是一种被害人允诺.两种规制范式区分的原理亦可贯彻到新型人格利益的保护中:私密信息的处理,特殊名称、声音
杨庆存杨庆存,男,山东平邑人,古代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前院长、神话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就读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1993年考入复旦师从王水照先生,1996年获博士学位,就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议策划并参与组织了首次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评奖以及多项重大学术活动.曾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期刊
西方的知识体制将"中国"置于有限的论述生产空间,限制了中国形象的自我衍义能力并沦为"他者的机器"。在全球与地域的双向互动、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文化扩散规律、中国话语结构优化等情境下,中华文化要求作为基础性元素融入中国形象生产与传播。因此,在文本叙事上,应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文艺叙事序列,汇成中国多元故事图谱;在形象传播上要融合中华文化的话语边界,实现形象的文化符号生成、再造和价值重组,建构一整套多元而有序的文化实践的中国文艺格局,形成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以及诸文艺形态之
本文评估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电影史的理解。"新电影史"(New Film History)虽然复兴了对电影"起源"(origins)的研究,但尚未证明这种分析在随后世纪之交的多媒体节点同样有效。面对这样的挑战,本文将借助于"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学模型来超越"旧"媒介与"新"媒介的对立,克服当代媒介实践的不稳定形态。我们需要重新测定视听经验的范围,澄清具身性(embodiment)、界面、叙述、叙事引导(diegesis)等概念,并为视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本人刊发于《东岳论丛》2020年第5期的论文《实体行业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系本人原创,因不够细心谨慎与本人发表于《国际金融研究》2019年第12期的论文有部分文字相似,考虑到学术严谨性,本人申请贵编辑部作撤稿处理。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对于彼此美学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借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中西方的价值观、文化理念、艺术符号不断相遇、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提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和意义。纪录片《中国梵高》选取了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去呈现文化遗产的流动性,以及作为原动力激发创新创作的神奇过程。在空间距离遥远的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某种特定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共享,中西方的艺术创作实现了某种共同的跨越时空的"诗意",意义在差异中产生,同时又获得共鸣,激发新的开创。
我们在《东岳论丛》2020年第4期刊发的《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德法关系问题》一文(174-181页,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4.041),因两名作者在稿件修改过程中存在沟通误差问题,导致定稿提交错误。现向编辑部提出撤稿申请并表示歉意,经编辑部同意,我们撤销该论文在《东岳论丛》的发表及其在相关数据库的发表,今后请勿对其进行引用或用于任何其他用途。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始终,以根本任务、价值目标、价值方向、评判标准等规范、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
"白蛇传说"这一深植于中国古老土壤的民间故事,在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方的跨文化之旅及多媒介表演中再度幻化出了新的色彩和面相。在美国传教士吴板桥和美国外交官克劳德的传说重述中,无论是"迷思"还是"真知"的认定,都展示出白蛇传说在当时外交活动与教会话语中的中心地位,并为白蛇传说的跨文化阐释提供了鲜活的早期范例。与之相呼应,同一时期中文世界的白蛇传说,也通过印刷文字和舞台表演的新变,活跃在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中心,在先锋与流行的交织与共振中,带动着技术、经济、政治的变迁并有力地塑造并折射出了大众想象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