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2jx0oo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水平对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HBV DNA阴性)、低载量组(<104 copy/ml)和高载量组(≥104 copy/ml)。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三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并按照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将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的肝癌患者分为0/A期、B期和C期三个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共有1 18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 024例,女性156例,年龄(48.6±10.8)岁。对照组(n=258)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5%、79.3%、74.9%;低载量组(n=289)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2%、68.6%、61.6%;高载量组(n=633)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4%、68.9%、60.7%。对照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优于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1、2、3年无复发生存率(60.5%、43.1%、31.0%)高于高载量组患者(54.0%、36.3%、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在BCLC 0/A期亚组(n=786)中,对照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95.1%、84.5%、82.0%)优于高载量组患者(92.2%、80.3%、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LC B期亚组(n=181)中,对照组患者的1、2、3年无复发生存率(62.7%、38.0%、28.5%)高于高载量组患者(42.9%、19.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LC C期亚组(n=214)中,三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及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越高,其生存预后越差。

其他文献
随着高压氧(HBO)医学的发展,HBO疗法在临床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HBO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对开放性骨创伤、软组织挤压伤、骨折及骨折后骨愈合不良、骨坏死、断肢再植术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压迫症、关节运动损伤、骨放射性损伤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从HBO疗效确定的骨科相关疾病如挤压伤(CI)、骨筋膜室综合征(SMCS)、糖尿病足、皮瓣移植、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特征、CT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生存情况。结果6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6岁。6例患者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经术后病理确诊。CT检查发现6例患者脾脏体积均增大,脾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与NAFLD患者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故早期监测疾病进展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作为一项有创检查,肝组织活检不易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