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发挥学习目标的作用,以预设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自习,以目标的交流、拓展和巩固组织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目标预设;目标生成;目标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0
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中国有句古话“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勃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已经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就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预设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应该完成的任务
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在上课之前,至少提前几天时间,向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哪些,自己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效果,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后,每一个同学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有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自行解决,有时同学间会通过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也有的同学仍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他听课时的针对性才更明确,听课的效益才会更高。
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授渔”作用的初步体现。一个教师业务水平如何,首先体现在他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认知规律后,他不但会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会知道哪些目标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而或者设置一些小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上教师所期待的目标,或者提供一些提示性的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二、预习目标:为上课做好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课前的预习。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能够独立的或通过合作的途径初步完成学习目标。预习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解决,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同学相互讨论来完成,也可能通过同学的讨论后仍然完成不了,这就需要上课时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来解决了。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环,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预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探究学习的乐趣;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在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和难点,全面完成学习的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预习为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在上课前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那么在上课时就会感到无法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或者无法高水平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极好机会。所以一开始,有可能有一些同学感觉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感受上课时同学们的讨论和精彩发言会感觉到自己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对喜好表扬的现代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预习不是任意的,预习的依据是教师编写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编写的“学习目标”是预习的纲,是预习的行动指南。学生通过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来进行预习,指向明确、要求明确、就象完成一道道题目,如此,预习有抓手,有操作性,所以往往可以落实到实处。
三、交流目标:展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
叶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也这样去做了,但是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下去,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让学生来讲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讲授上,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没有找到启发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缺少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操作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教师在制定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个前提。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只有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在课前认真预习、思考、探究,在这个基础上的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也才会更有意义更有内容,否则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热闹。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的学生展示活动,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启迪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你如何激发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积极性,你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当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出现争议、冷场等情况时,你如何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回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回到交流展示的阶段。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既要进行激励性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以讹传讹;当出现较大的争议时,教师的不应过早介入某一方摆出自己的观点,而应担当中间人的角色,让各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充分的辩论和分析;当出现冷场时,教师要马上进行判断,为什么冷场,还是预习不充分,还是学习目标的设定缺乏可操作性,是内容太简单,还是难度过大,等等。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是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是使预设目标不断生成的过程。 四、拓展目标:引导同学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通过交流目标,各个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后,只能说是初步达成了学习目标,但是往往离目标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还有距离,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充分显示出来。
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新情境、新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新情境新问题,既是对学习目标中已经解决的再现,更是一种深化和拓展;教师要在这一阶段要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内容,引导学生辨析思考,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设置的新情境和新问题可能会有一些难度,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指导学生讨论。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方面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不断展示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是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教师的基本功首先体现在制定合理科学和教学目标上,那么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上。
五、巩固目标:使学习目标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心理学和学生认知规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习目标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巩固学习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采用归纳整理式,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学习目标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同学们分享;有的教师采用练习巩固的方式,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情况;有的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总结出最大收获的内容,通过不同同学交流最大收获的内容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目标的目的。
尽管巩固学习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把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学习后及时巩固成果,使学习目标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第三个方面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习目标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
结束语
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够更充分体现“教学是导学”,“教师是导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合理科学设定上、体现在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上、体现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上、体现在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体现在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上。
发挥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预习、展示、研究、讨论、争论等,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
发挥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会走一些弯路,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一个方面,此时正是发挥教师作用的最好时机,也是巩固学习目标的最好时机。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目标预设;目标生成;目标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0
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中国有句古话“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勃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已经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就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预设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应该完成的任务
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在上课之前,至少提前几天时间,向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哪些,自己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效果,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后,每一个同学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有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自行解决,有时同学间会通过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也有的同学仍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他听课时的针对性才更明确,听课的效益才会更高。
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授渔”作用的初步体现。一个教师业务水平如何,首先体现在他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认知规律后,他不但会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会知道哪些目标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而或者设置一些小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上教师所期待的目标,或者提供一些提示性的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二、预习目标:为上课做好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课前的预习。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能够独立的或通过合作的途径初步完成学习目标。预习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解决,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同学相互讨论来完成,也可能通过同学的讨论后仍然完成不了,这就需要上课时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来解决了。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环,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预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探究学习的乐趣;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在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和难点,全面完成学习的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预习为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在上课前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那么在上课时就会感到无法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或者无法高水平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极好机会。所以一开始,有可能有一些同学感觉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感受上课时同学们的讨论和精彩发言会感觉到自己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对喜好表扬的现代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预习不是任意的,预习的依据是教师编写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编写的“学习目标”是预习的纲,是预习的行动指南。学生通过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来进行预习,指向明确、要求明确、就象完成一道道题目,如此,预习有抓手,有操作性,所以往往可以落实到实处。
三、交流目标:展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
叶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也这样去做了,但是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下去,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让学生来讲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讲授上,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没有找到启发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缺少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操作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教师在制定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个前提。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只有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在课前认真预习、思考、探究,在这个基础上的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也才会更有意义更有内容,否则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热闹。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的学生展示活动,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启迪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你如何激发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积极性,你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当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出现争议、冷场等情况时,你如何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回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回到交流展示的阶段。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既要进行激励性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以讹传讹;当出现较大的争议时,教师的不应过早介入某一方摆出自己的观点,而应担当中间人的角色,让各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充分的辩论和分析;当出现冷场时,教师要马上进行判断,为什么冷场,还是预习不充分,还是学习目标的设定缺乏可操作性,是内容太简单,还是难度过大,等等。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是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是使预设目标不断生成的过程。 四、拓展目标:引导同学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通过交流目标,各个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后,只能说是初步达成了学习目标,但是往往离目标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还有距离,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充分显示出来。
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新情境、新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新情境新问题,既是对学习目标中已经解决的再现,更是一种深化和拓展;教师要在这一阶段要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内容,引导学生辨析思考,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设置的新情境和新问题可能会有一些难度,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指导学生讨论。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方面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不断展示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是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教师的基本功首先体现在制定合理科学和教学目标上,那么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上。
五、巩固目标:使学习目标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心理学和学生认知规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习目标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巩固学习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采用归纳整理式,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学习目标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同学们分享;有的教师采用练习巩固的方式,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情况;有的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总结出最大收获的内容,通过不同同学交流最大收获的内容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目标的目的。
尽管巩固学习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把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学习后及时巩固成果,使学习目标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的第三个方面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习目标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
结束语
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够更充分体现“教学是导学”,“教师是导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合理科学设定上、体现在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上、体现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上、体现在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体现在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上。
发挥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预习、展示、研究、讨论、争论等,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
发挥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会走一些弯路,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一个方面,此时正是发挥教师作用的最好时机,也是巩固学习目标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