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栽培因素对切花洋桔梗栽培品质和采后寿命的影响,阐述了目前洋桔梗的采收技术和保鲜技术。【关键词】洋桔梗;栽培因素:采收:保鲜
洋桔梗(学名Eustoma g randifrorum(Raf)Shinners)又名草原龙胆(PrairieGientiana)、德州蓝铃(Texas BIuebe_1),日本人称之为土耳其桔梗,属于龙胆科宿生草花,生产上作一、二年生草花栽培。由于洋桔梗具有花色变化繁多、形态漂亮、切花寿命长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日本人对其更是情有独钟,每年都从台湾大量进口。目前在世界范围已经形成了以日本育种、丹麦育苗、台湾生产、日本消费为主的生产消费模式。我国洋桔梗的生产以云南地区为主,仅云南通海每天有近2万枝高品质洋桔梗销往日本。目前洋桔梗的周年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但对洋桔梗切花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将着重阐述目前切花洋桔梗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栽培因素
在最佳栽培条件下培育出的切花才会具有最好的质量和采后寿命。
选择良好的栽培品种
不同种类的切花,采后寿命差别很大。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切花采后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耐贮运性以及长势等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国的洋桔梗品种主要从日本“三好”公司、第一园艺公司、“坂田”公司,美国“博尔”园艺公司等引进,筛选出白底紫边701号、白底红边702号,雪莱系列粉色、白色、香槟、绿色等优良品种进行栽培,栽培技术日趋完善。但是我国对于切花洋桔梗的采后研究较少,对不同品种对洋桔梗切花采后寿命影响的研究较少见报道。
适当的光照
在切花生产时,光照强度对植株的光合作用影响很大,光合效率又直接影响切花植株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又会影响到切花的采后寿命。洋桔梗为长日照植物,日照愈长,花蕾出现的时间也愈早。早生系品种在15℃下日照13h,较自然状况下(10h)提早48天产生花蕾。小苗在定植后三周内,最好温度低一些,光线不要太强,保持一定的湿度,使得地下部根的生长速度快于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对洋桔梗日后的品质有较大的帮助。
温度的影响
一般洋桔梗的生育适温在20℃~27℃,夜温在15℃左右。日温在38 uC也不会引起洋桔梗的生理伤害,但夜温超过15℃就会引发簇叶化现象,推迟切花采收时间,影响切花的品质。
肥料的影响
肥料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维持氨磷钾和其他营养元素适宜数量和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切花有可能因在栽培时期,从苗期、营养生长至花芽分化等时期养分供给不足而导致累积在花朵的养分不足,使之无法提供养分的运送,使得切花采收率降低。而这些采收成熟低的切花,会使得小花无法正常展开,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
水分的影响
水是花卉生长繁衍的必需条件。它对花卉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缺水是许多切花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在洋桔梗上缺水会使得植株提早老化。因此,随时保持土壤中适当的水分,使洋桔梗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可以提高切花的品质。
病虫害的影响
在切花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对生产高品质的切花至关重要。病虫害损伤植株的器官和组织,降低切花外观质量,使组织脱水,加速切花萎蔫,刺激内源激素乙烯的生成,从而加快切花老化。洋桔梗在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作业流程,都会发生病虫害,如立枯病、蓟马及斑潜蝇等,使得切花的品质受到影响。因此在管理上需要特别的注意。
簇叶化现象
簇叶化现象(英文为rosette,意思像玫瑰花瓣一样),也称作簇生化、莲座状,指的是洋桔梗在苗期节间不伸长,叶片呈椭圆形簇生,形成莲座状,平摊在地上,生长非常缓慢的现象。由于簇叶化现象是洋桔梗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休眠现象,而且一旦发生,很难在短期内加以处理改善成为正常植株,只有等待冬季到来,经历低温打破休眠,来年春季才重新开始抽薹生长,到5月份开花。簇叶化现象给种植者带来的损失不仅仅延长了栽培期,而且采收时的花价非常低。有报道称,苗期的洋桔梗遭遇高温不仅引起簇叶化现象,也抑制以后节间的伸长,夜温越高,期间越久,对以后花枝长度的抑制作用也越强,从而推迟了花期,降低了切花品质。
采收
采收成熟度
一般洋桔梗切花采收依小花开放的数目,可分为小花紧营、1朵小花开放、3朵小花开放及5朵小花开放等四种不同成熟度。不同的采收成熟度,在同一温度的切花寿命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产生。经研究表明,小花紧蕾的洋桔梗花朵呼吸率为最低,切花的乙烯释放量最低,5朵小花开放的呼吸率和乙烯释放量都最高。但小花紧蕾的切花盛花数和总开花数较少,基本没有明显的改变。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切花的盛开数及总开花数也随着提高,这表明成熟度会对花朵的盛开产生影响。因此,洋桔梗采收的最佳成熟度为每枝花有2朵3朵小花开放。
采收时间
洋桔梗采收应避免在炎热的正午进行,因为温度较高时,会加速洋桔梗的呼吸速率,进而加速洋桔梗老化或导致失水现象发生。在上午时段采收的花卉含较多水量,有利于采后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而下午时段采收的洋桔梗所含的光合产物较多,有利于采后呼吸作用的进行。因此,洋桔梗较适宜的采收时段应在早晨或下午温度较低的时间。
采后吸水
由于洋桔梗吸水性良好,往往是种植者误认为采后离水时间长短无所谓,只要分级包装后再吸水即可恢复,从而造成从采收到包装、吸水过程之间往往超过4h以上,而导致瓶插寿命缩短。洋桔梗由于采收后水分吸收不足或离水时间过长,细胞失去膨压,花茎会因无法支撑花朵的重量而产生花头弯曲现象,且花瓣因缺水变扁后,再重新插水易造成花苞无法绽放,无法恢复坚挺饱满的现象。因此,洋桔梗采收后至少应在一个小时内插入预处液或水中,避免因水分供应中断造成导管内产生气泡,阻断水分运输,影响瓶插寿命。
保鲜处理
保鲜剂是用来调节鲜切花生理生化代谢,达到调节切花的开花和衰老进程,减少流通损耗,提高流通质量的化学药剂。根据用途分为预处理液、催花液和瓶插液三种。
预处液是在切花采收后24 h以内进行,目的是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其作用可以持续到鲜切花的整个货架寿命。有研究表明,洋桔梗预处液主要是用200 ppm硫酸铝混合50 ppm次氯酸钠所配成。周恒。等人用25%蔗糖 150mg/kg8~HQ 50 mg/kgAgN03 0 25%柠檬酸预处液处理24 h后,可以延长N洋桔梗瓶插寿命4天6天。
催花液是指将蕾期采收的切花强制性促进开花的保鲜剂。目前国内对洋桔梗催花液的研究较少,很少见报道。
瓶插液是为了提高切花瓶插质量,延长瓶插寿命的保鲜剂。常用于零售店在切花销售之前或消费者将切花插到花瓶中时。据报道,将洋桔梗置于2%蔗糖 0.2mg/18HQC O.2mg/STS 0.05mg/A2(SO4)2保鲜液中,洋桔梗的瓶插寿命为14天,比对照延长了8天。由此可见,采用保鲜液处理可以有效的延长洋桔梗切花的瓶插寿命。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洋桔梗在我国栽培技术日益完善,但是其采后处理技术研究较少。根据上述的洋桔梗采后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对以下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①洋桔梗采后生理的研究,重点研究洋桔梗采后水分平衡、呼吸作用、细胞内含物和乙烯生成量的变化,②洋桔梗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洋桔梗采后的预处理技术和保鲜技术,③洋桔梗贮藏技术的研究,研究贮藏环境条件,不同贮藏方式对洋桔梗贮藏寿命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成果不仅能提高洋桔梗的采后处理技术,有效的延长洋桔梗的采后寿命,提高采后品质,而且还会对其他切花的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我国切花的采后处理技术水平。
洋桔梗(学名Eustoma g randifrorum(Raf)Shinners)又名草原龙胆(PrairieGientiana)、德州蓝铃(Texas BIuebe_1),日本人称之为土耳其桔梗,属于龙胆科宿生草花,生产上作一、二年生草花栽培。由于洋桔梗具有花色变化繁多、形态漂亮、切花寿命长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日本人对其更是情有独钟,每年都从台湾大量进口。目前在世界范围已经形成了以日本育种、丹麦育苗、台湾生产、日本消费为主的生产消费模式。我国洋桔梗的生产以云南地区为主,仅云南通海每天有近2万枝高品质洋桔梗销往日本。目前洋桔梗的周年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但对洋桔梗切花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将着重阐述目前切花洋桔梗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栽培因素
在最佳栽培条件下培育出的切花才会具有最好的质量和采后寿命。
选择良好的栽培品种
不同种类的切花,采后寿命差别很大。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切花采后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耐贮运性以及长势等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国的洋桔梗品种主要从日本“三好”公司、第一园艺公司、“坂田”公司,美国“博尔”园艺公司等引进,筛选出白底紫边701号、白底红边702号,雪莱系列粉色、白色、香槟、绿色等优良品种进行栽培,栽培技术日趋完善。但是我国对于切花洋桔梗的采后研究较少,对不同品种对洋桔梗切花采后寿命影响的研究较少见报道。
适当的光照
在切花生产时,光照强度对植株的光合作用影响很大,光合效率又直接影响切花植株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又会影响到切花的采后寿命。洋桔梗为长日照植物,日照愈长,花蕾出现的时间也愈早。早生系品种在15℃下日照13h,较自然状况下(10h)提早48天产生花蕾。小苗在定植后三周内,最好温度低一些,光线不要太强,保持一定的湿度,使得地下部根的生长速度快于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对洋桔梗日后的品质有较大的帮助。
温度的影响
一般洋桔梗的生育适温在20℃~27℃,夜温在15℃左右。日温在38 uC也不会引起洋桔梗的生理伤害,但夜温超过15℃就会引发簇叶化现象,推迟切花采收时间,影响切花的品质。
肥料的影响
肥料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维持氨磷钾和其他营养元素适宜数量和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切花有可能因在栽培时期,从苗期、营养生长至花芽分化等时期养分供给不足而导致累积在花朵的养分不足,使之无法提供养分的运送,使得切花采收率降低。而这些采收成熟低的切花,会使得小花无法正常展开,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
水分的影响
水是花卉生长繁衍的必需条件。它对花卉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缺水是许多切花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在洋桔梗上缺水会使得植株提早老化。因此,随时保持土壤中适当的水分,使洋桔梗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可以提高切花的品质。
病虫害的影响
在切花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对生产高品质的切花至关重要。病虫害损伤植株的器官和组织,降低切花外观质量,使组织脱水,加速切花萎蔫,刺激内源激素乙烯的生成,从而加快切花老化。洋桔梗在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作业流程,都会发生病虫害,如立枯病、蓟马及斑潜蝇等,使得切花的品质受到影响。因此在管理上需要特别的注意。
簇叶化现象
簇叶化现象(英文为rosette,意思像玫瑰花瓣一样),也称作簇生化、莲座状,指的是洋桔梗在苗期节间不伸长,叶片呈椭圆形簇生,形成莲座状,平摊在地上,生长非常缓慢的现象。由于簇叶化现象是洋桔梗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休眠现象,而且一旦发生,很难在短期内加以处理改善成为正常植株,只有等待冬季到来,经历低温打破休眠,来年春季才重新开始抽薹生长,到5月份开花。簇叶化现象给种植者带来的损失不仅仅延长了栽培期,而且采收时的花价非常低。有报道称,苗期的洋桔梗遭遇高温不仅引起簇叶化现象,也抑制以后节间的伸长,夜温越高,期间越久,对以后花枝长度的抑制作用也越强,从而推迟了花期,降低了切花品质。
采收
采收成熟度
一般洋桔梗切花采收依小花开放的数目,可分为小花紧营、1朵小花开放、3朵小花开放及5朵小花开放等四种不同成熟度。不同的采收成熟度,在同一温度的切花寿命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产生。经研究表明,小花紧蕾的洋桔梗花朵呼吸率为最低,切花的乙烯释放量最低,5朵小花开放的呼吸率和乙烯释放量都最高。但小花紧蕾的切花盛花数和总开花数较少,基本没有明显的改变。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切花的盛开数及总开花数也随着提高,这表明成熟度会对花朵的盛开产生影响。因此,洋桔梗采收的最佳成熟度为每枝花有2朵3朵小花开放。
采收时间
洋桔梗采收应避免在炎热的正午进行,因为温度较高时,会加速洋桔梗的呼吸速率,进而加速洋桔梗老化或导致失水现象发生。在上午时段采收的花卉含较多水量,有利于采后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而下午时段采收的洋桔梗所含的光合产物较多,有利于采后呼吸作用的进行。因此,洋桔梗较适宜的采收时段应在早晨或下午温度较低的时间。
采后吸水
由于洋桔梗吸水性良好,往往是种植者误认为采后离水时间长短无所谓,只要分级包装后再吸水即可恢复,从而造成从采收到包装、吸水过程之间往往超过4h以上,而导致瓶插寿命缩短。洋桔梗由于采收后水分吸收不足或离水时间过长,细胞失去膨压,花茎会因无法支撑花朵的重量而产生花头弯曲现象,且花瓣因缺水变扁后,再重新插水易造成花苞无法绽放,无法恢复坚挺饱满的现象。因此,洋桔梗采收后至少应在一个小时内插入预处液或水中,避免因水分供应中断造成导管内产生气泡,阻断水分运输,影响瓶插寿命。
保鲜处理
保鲜剂是用来调节鲜切花生理生化代谢,达到调节切花的开花和衰老进程,减少流通损耗,提高流通质量的化学药剂。根据用途分为预处理液、催花液和瓶插液三种。
预处液是在切花采收后24 h以内进行,目的是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其作用可以持续到鲜切花的整个货架寿命。有研究表明,洋桔梗预处液主要是用200 ppm硫酸铝混合50 ppm次氯酸钠所配成。周恒。等人用25%蔗糖 150mg/kg8~HQ 50 mg/kgAgN03 0 25%柠檬酸预处液处理24 h后,可以延长N洋桔梗瓶插寿命4天6天。
催花液是指将蕾期采收的切花强制性促进开花的保鲜剂。目前国内对洋桔梗催花液的研究较少,很少见报道。
瓶插液是为了提高切花瓶插质量,延长瓶插寿命的保鲜剂。常用于零售店在切花销售之前或消费者将切花插到花瓶中时。据报道,将洋桔梗置于2%蔗糖 0.2mg/18HQC O.2mg/STS 0.05mg/A2(SO4)2保鲜液中,洋桔梗的瓶插寿命为14天,比对照延长了8天。由此可见,采用保鲜液处理可以有效的延长洋桔梗切花的瓶插寿命。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洋桔梗在我国栽培技术日益完善,但是其采后处理技术研究较少。根据上述的洋桔梗采后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对以下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①洋桔梗采后生理的研究,重点研究洋桔梗采后水分平衡、呼吸作用、细胞内含物和乙烯生成量的变化,②洋桔梗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洋桔梗采后的预处理技术和保鲜技术,③洋桔梗贮藏技术的研究,研究贮藏环境条件,不同贮藏方式对洋桔梗贮藏寿命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成果不仅能提高洋桔梗的采后处理技术,有效的延长洋桔梗的采后寿命,提高采后品质,而且还会对其他切花的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我国切花的采后处理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