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晴的冬天温情的作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123456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散文主题呈现方面不存在太大分歧,大体上来讲可以将全文主题概括为“两情”,分别是“温情”与“深情”。可以看出老舍是非常喜欢甚至热爱济南的冬天的,在全文中它用到了诸多新颖甚至奇特的写作手法,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一面,而在这温情一面中也体现出老舍文学的平民特色。在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也是温情的,令人无比心驰神往。
  一、《济南的冬天》的“温晴”赏析
  老舍文学向来具有独特清晰的视角、井然有序的布局、巧妙诗意的修辞以及朴实幽默的语言,在《济南的冬天》这一经典散文中,它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天蓝、地暖、山清水秀的冬日暖景图。通过散文,老舍更表达了自己对济南最朴素的热爱,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整部作品的构思巧妙、创作特征非常鲜明,将读者代入了那诗情画意般的济南冬日中。
  (一)视角独特、描述巧妙
  在文章一开头,老舍就写道“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揭示了济南的地理环境特征,更是济南冬天之所以“温晴”的主要原因。可以见得老舍的文学表达非常巧妙,从人的感受映射人的心理描写,从而表现济南是可爱的风水宝地。而与此同时,老舍还运用到了反衬手法,用“暖”色调来与英国伦敦的“暗”色调相比较,用“晴”色调来与北京的“冷”色调相比较,这说明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是有特色的。济南城被人们称为“泉城”,有“家家听泉,户户插柳”的说法,泉水常年喷涌如沸不結冰,绿油油的浮萍上冒着热气,这为济南增温,老舍用这一眼温泉映射自己的心泉,两眼泉水都是温暖温情的,引人无限遐想。这种借物喻人、以人映物的文学表达是老舍最为钟情的,在老舍看来,济南温晴的冬天恰好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态度,所以他愿意将自己生活中的温情融入济南温晴的冬天里,共同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好。
  如果从绘画这一角度看,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特别注重景物描写,结合表达需要选择了固定的观察点,这其中有远观更有近窥、有俯瞰更有仰视,绘画视角相当之丰富。在空间变换视角过程中,老舍将济南冬天的全景呈现给读者,先统领全文,总写温情,赞叹济南作为宝地拥有众多的美妙事物,再从城内温泉到雪后乡村美景,变换观察角度过程中表现出济南万物生动形象的“温晴”一面。
  (二)修辞诗意、情感内敛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运用到了丰富且具有诗意的修辞,但整体对济南冬天情感的表达却相当内敛,温情脉脉般就将济南冬天美好、温晴的一面全部展现出来。老舍的修辞是诗情画意的,他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能载意载情,例如在文中将济南比作“小摇篮”,济南人民就生活在这安逸荡漾的小摇篮中,像襁褓里的婴儿般舒适安详。而济南老城也就在如此环境中温暖安适地酣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老舍将卧在山坡中的小村庄比作“小水墨画”,而将冬天里的济南比作一块晶莹剔透的“蓝水晶”。可以说,在文中巧妙诗意的比喻、拟人修辞无处不在,这说明作者真正热爱济南,真正抓住了济南冬天中所独有的气质神韵,如此才能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般唯美的冬日山居图。
  在老舍看来,济南的冬天是能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在如此想象中,山活了、水绿了、垂柳含情脉脉,济南的冬天就如春天一样温“晴”脉脉,用冬日里这些有特征的景物,老舍真正抓住了读者的心,用一幅冬日山水画来展现自身不俗的文学魅力,而拨动读者心弦的则是济南冬天的温晴一面,它似冬非冬、似春非春,用这种温晴来表达济南的温情一面,其情感虽然不够热烈,但却执着和隽永,所以说在描写济南“温晴”的冬天时,老舍就展现了自己作为温情主义文学大家的一面。
  二、《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赏析
  老舍在创作《济南的冬天》时讲究井然有序的布局,运用了大量朴实生动的语言,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自身文学创作的温情一面,更让读者在阅读文章后感受到济南冬日的温情,两种“温情”融为一体,自然委婉、相得益彰。
   (一)布局有序、衔接紧密
  《济南的冬天》文章中段落安排井然有序,完美的布局展现了老舍深厚的文学功底。作为一篇散文,其布局形散但神聚,文章开头非常简明扼要,但具有新奇感,老舍描写了济南的天气,将其与北平、伦敦以及美洲的热带地区冬季相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济南的冬天最为特别,充满“温晴”,天朗地秀,用“温晴”贯穿全文,实则表现济南的温情。在散文的过渡段(第二段)中,老舍将济南的冬天表现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因为在古老的济南城中,济南人在享受着阳光和煦、安闲舒适、山水相间的生活,用天气、物来映射人,济南就成了一幅有山、有水、有人家的水墨大作。这种描写非常惬意,不但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也抒发了老舍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爱意。
  整体看来,《济南的冬天》全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简明有力,不但与人呼应,也做到了开头结尾呼应,灵秀神韵下的济南引人回味。所以说全文在布局方面是井然有序的,条理十分清晰,文章段落衔接也非常紧密。
   (二)语言朴实、雅俗共有
  老舍是语言大师,所以在文学创作词语选择方面非常考究,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的文学语言表达非常朴实风趣、韵味十足。例如“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如此简单朴素的语句在文中频繁出现,它们所描述的就是济南冬日温情的特征,同时更表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境界。在《济南的冬天》中,具有文学感染力的动词非常之多,例如“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其中的“放”字,“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中的“顶”字等等非常具有灵性,表达了济南的冬天中淡雅的温情。在老舍笔下,原本静态的景物全部被赋予了生命中才有的冬天之美,让济南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了无限活力。在文章中,“小”字频繁出现,例如像“小摇篮”“小山”“小村庄”等等每一个词汇都极具画面感,透露出诗情画意般的小巧可爱。可以说,老舍用一个“小”字传递了济南冬天的温情。这些小小的事物虽然看似普通,但对老舍这种刚刚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的人来说,它们都是宝贵的、有生命的、温情的,它们所表现的是老舍对努力创作、快乐生活的向往,所以说老舍赋予了这些事物温情的一面,这正映射了老舍自身的温情,如此济南的冬天不冷,在作者笔下就是灵秀恬淡、温情纯真的,是最理想的境界。
  三、以温情写温晴、感悟《济南的冬天》的主体意象
  老舍用温情的笔触来描写济南冬天的温晴,这种文学表达非常高级,让读者非常直观地就感悟到了《济南的冬天》中的主体意象。
  首先是温情的摇篮。老舍并没有直接用到“母亲”这一意象,在他看来人格化的摇篮意象更为适合,这就激活了读者的联想世界。实际上,“摇篮”就指代“母亲”,而“摇篮”更指代温暖,通过“摇篮”来写尽济南冬天的温晴,这正是以温情写温晴的典型。人格化的摇篮意象,就透露出作者对生命中爱的深刻感悟,就像《济南的冬天》所表达的大自然之与于人类母亲般的存在一样。
  其次是温情的小护士。老舍生活在济南,所以他能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温情,这是一种女性的温情,所以全文中都散发着阴柔之美,例如“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一段引导了读者联想,“下一点小雪”让人们感到希望,有希望让人心里变得温暖。济南的冬天雪不大,天不冷,所以是“温晴”的,这样的冬天与北方万物萧条、色彩黯淡的冬天截然不同,济南冬天的小雪恰到好处,是对城市的打扮,看上去人们的心灵都会变得纯洁,心境也变得平和,所以济南人也都成了充满温情的人。将济南的冬天比喻成“日本看护妇”,这种文学表达非常奇妙,因为在老舍看来日本的女性普遍温柔和温情,而看护妇更是如此,所以老舍是希望表达一种温柔之至,如此来描述济南的冬天,可见作者对济南的爱是非常深情和真实的。
  总结
  《济南的冬天》全文所流露出的情感温婉细腻,济南的冬天既“温晴”又“温情”,而在老舍这样一位温情主义者笔下,他所运用到的文学意象也处处充满温情,诗情画意中映射出老舍对于济南之真爱。可以说,如此温情的作品是令读者心情愉悦的,在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读者在赏析作品过程中就完全融入了老舍所创设的美好梦境中,它使人浮想联翩、备感温暖。
其他文献
《伊势物语》是平安初期创作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物语。定家本的版本共由125章组成,每个章节由几行左右的假名书写的文章和和歌组成,描写了在原业平从元服直至死亡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在原业平和女人们的恋爱故事占整部作品的五分之四,所以其中也不乏对女性的描写。男女的恋爱故事都以创作和歌的形式展开,对此何芳解释道:“在贵族们恋爱的过程中,和歌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当时,贵族男女学习文学和音乐,主要目的就是为爱情服
摘 要:2019年夏天的中国电影行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言难尽。众多硬核电影被撤档,在满目萧条之下,一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红缨枪的熊孩子闯入了人们眼帘,点映阶段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这个熊孩子就是哪吒,这部刷爆朋友圈的国漫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一直是中国本土历久不衰、常变常新的顶级IP,几乎成为了叛逆的代名词。从文学作品到电视电影再到今年口碑爆棚的“魔童”,这个角色给了我们
《明珠记》是明代文学家陆采根据唐人薛调的《无双传》改编而成的戏曲作品,创作于正德十年(1515),两卷,共四十三出。现今流传较广的是汲古阁《六十种曲》所收本,本文即在汲古阁本基础上展开研究。  目前,学界对《明珠记》的研究主要是从《明珠记》故事的本事与改编、《明珠记》的版本情况、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等角度来展开的,且对《明珠记》的戏剧形式研究寥寥。  本文以《明珠记》中的上场诗与自报家门为切入点,分
摘 要:2017年4月,严歌苓发表小说《芳华》。同年12月,由原著改编,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并热播,很多观众在观影之余,捧读起作家的原著小说并掀起讨论热潮。本文拟从小说《芳华》的叙述视角,主角刘峰的主要事件之前的文本处理以及重要人物的故事插叙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该小说所呈现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叙述视角;亦实亦虚;文本处理;前后呼应;故事插叙;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棵常青树,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会诞生出不同意义的小说。这不仅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最离不开的还是自身的国民特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移民者进入美国区域,给美国这个国家注入新鲜热情的血液,领土的广阔性以及人员流动性使这个国家充满生机活力。这是一个没有限制,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同时也是面临着无限挑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年轻人,每天都充满了突破与成长。  一、成长小说
迎风沐雨度时艰,未许愁容对怒颜。  喜与梅花同傲雪,招来春色到人間。
捧一粒粮食  在最高处  无数人流泪祭拜  我的爷爷没吃饱  我的父亲也没吃饱  那時候的人  一个个面黄肌瘦  洁白 圆润 芳香  你把一粒水稻捧在最高处  江南江北一片绿畴  高楼 粮仓 公园  人人都丰满健壮  2021年5月22日13时  我要把一粒粮食 捧在最高处
当时光的列车抵达二月  蔷薇开始悄悄发芽  书变得越来越薄  头顶的风从高楼间吹过来  世界开始凌乱 人也变得凌乱  街边花坛里 红的花 黄的花  树上缠满了红红的灯笼  就连门口的桥都是红色的  毫无悬念 春天来了  新年也来了  还有七天的拥挤 必须忍受  无论如何都要坚持  其实 也未必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  錯过的人 从那一刻走散  把试卷撕碎吧 以最大的力气抛向天空  公园里的石阶铺着一层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西方小说爱情悲剧比较研究——以《茶花女》与《红楼梦》为例”(项目编号:XSJCX10079)。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悲剧收尾的爱情往往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红楼梦》与《茶花女》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两部作品中都描述了主人公至真至诚的爱情,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外部因素,以及主人公自身的性格观念等内部
八九十年代,继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在文学上引起阵阵轰动后,一直相对沉寂的散文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散文旨在突破文体惯例,追求大气不腻、真实不浮的“大散文”格局。贾平凹和余秋雨作为“大散文”中的重要代表,其散文在价值上导向文化关怀,思考和时代、社会、人生相关联的宏大命题,引导了那个时代的散文创作潮流。然而他们在散文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贾平凹的散文风格意气洒脱,具有名士风范,而余秋雨则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