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碎奇珍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蒋德均的《自言自语》于闲碎中见规整,有清晰的逻辑性;诗人写日常生活,但却常中见奇,思维跳跃,想象奇特甚至怪异;用闲言碎语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困惑、蕴含着哲理和对于生活的反思,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诗意和理想追求。
  关键词:困惑与思考 梦想与追求 生活与诗意
  蒋德均教授的《自言自语》(组诗)收入时东兵、文生(蒋德均)、陈忠村《三人行吟》一书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发行。组诗由《情书》《独酌》《认识自己》《自白》《幻觉》《我没有时间悲伤》《悲哀》《异想》《奇思》《与时间较量》《渴望遇到一个陌生人》和《秋的期待》共十二首短诗组成。粗略读来闲碎,细读却是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其中有六个侧重点:生活与诗意,比如《情书》《独酌》;内心沉思,比如《认识自己》《自白》;警惕时间,比如《幻觉》《我没有时间悲伤》;琐碎中追寻美好,比如《悲哀》《异想》;时间与人,比如《与时间较量》《秋的期待》;反思现实,比如《奇思》《渴望遇到一个陌生人》。
  一、组诗解读
  生活与诗意:《情书》《独酌》《情书》书写在办公室枯燥琐屑的思绪中飘来了令人内心沸腾或激动的文字,诗人心里对于写诗的灵感就此触发,诗意的阳光照拂上内心的荒原,从而获得一种生机与希望、温暖与美好。“于是,我把信件再次展读,看见,窗外的阳光正在攀缘,一片灿烂。’《独酌》写诗人在沉默的桌上、空阔的房間里独酌,想象着与酒鬼、酒仙、酒圣对饮,诗人发出感叹:“酒色财气/谁能占齐”。人们酒后的豪言壮语已不知真假,失去了本色;诗人希冀这里会有一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真诚交心酒友会。生活的琐屑会让生活的诗意暗淡,但诗人的内心仍有希冀,一直渴望被诗意所唤醒,当阳光带着诗意照拂,当举杯独酌造访诗意时,当逢遇酒友难辨真假的虚言时,诗人更加希冀有古人喝酒的境界和浑身是诗意的细胞,毕竟“酒逢知己千杯少”,尤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内心沉思:《认识自己》《自白》。诗人以诗歌的方式书写了对思想和欲望、自白和坦白两大主题的关系。以跳跃性的思维、深幽的遐想以及奇特的想象对人性中的思想和欲望、自白和坦白进行反思,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思想和欲望匹配;自白是自愿里蹦出的孩子,坦白伙同抗拒杀人放火。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看似怪异的文字其实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生活与社会人生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警惕时间:《幻觉》《我没有时间悲伤》。诗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年力渐衰、生活的繁忙和快节奏、生活的琐碎甚至无趣与无聊,诗人警惕到了时间在流逝,生命在枯萎,对此感到焦虑和不安,发出了积极用世、“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的感慨,但也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抑郁。记得蒋先生平时常常感叹: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还很多,牵挂的人也还放不下;感叹时光去得匆匆,提醒我们常以伟人为榜样,珍惜时间就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人啊一生忙碌/一世奔波,又有多少生命真正懂得时间的罪恶,对于我放弃理想是一场灾难,因为我已没有时间悲伤/注定我一生欲完成的事情,对于他人,讳莫如深。”
  琐碎中追寻美好:《悲哀》《异想》。世人大多对于乌鸦都是讨厌、憎恶的,唯有诗人能与乌鸦和解,因为它们是一样的悲哀。“曾经的梦想随世人的诅咒/日渐憔悴、消瘦”,诗人用“面对尘埃妆扮鬼脸”的方式进行愁苦的化解,可“心如槁灰”的悲哀就如同乌鸦无法被人理解的悲哀一样无法排解(《悲哀》)《异想》生活的琐屑让诗人觉得自己的皮囊里盛满卑微和肮脏,可是诗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对于自我和梦想的追求、对于信仰的诚挚和崇敬在平庸的躯体之上飞翔。诗人便进入了一个物我相忘的境界,幻想精灵、幻想蝴蝶;沉思得出有“安静之必要/本分之必要”,然后把自己的欲念收敛藏起,心中念一声:阿门。这是一种自警和自省。今天,拥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了!(《异想》)
  时间与人:《与时间较量》《秋的期待》。这两首诗是诗人对于“时间与人”关系的思考,对时间的发问,是对于生命自我如何与时间相处的思考,与前面的书写警惕时间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在《与时间的较量》中,诗人发出“我的忧伤来自与时间的较量,失败是我的宿命”的感慨,时间是一个劲敌,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帝王在时间的长河上也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和符号而已,更不要说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千千万万如你我的普通人了。但那些罗马的石头、金陵的城墙还能逃过时间的魔爪,还是传递历经了时间的考验的瑰宝,依然放射光芒。而诗人正是明白时间的浩瀚而巨大的吞没,才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积极思考和行动选择。时间给人们启示:“请你给我以暗示/我便选择读书或写诗,向李白和杜甫学习。”笔者认为在此可以窥见诗人的雄心壮志、崇高理想与人生终极《秋的期待》写时间匆匆里秋去秋又来,重阳又重阳,今时尽管相似,但已不同往日。在随秋风秋雨消逝又循环的时间里,任世事变迁,唯有亲情不淡不散,“满含期待和心痛/等你归来/即使两手空空”。
  反思现实:《奇思》《渴望遇到一个陌生人》。《奇思》对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危机现象进行反思,引发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人身心伤害的哀痛;追问人心与人性,反思由古到今,为何世道异古,人心叵测。但诗人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思考并不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感慨书生无用,内心愤懑,只能另寻法排解《渴望遇到一个陌生人》中写诗人希望遇到一个能够了解自己的陌生人,但是身边“不解”的陌生人总是把自己拉扯回现实,诗人对此的回应是:坚持自我的内心、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两首诗,一个是对于现实现象的痛彻反思,一个是对自我内心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省。
  二、行吟诗人
  蒋德均先生不仅是教授、学者,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作家,因而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睿智,从质朴的文字中可见他常常在思考人生,时时发出常人未有的感慨。他对自我进行反思,认识自己,始终保持清醒;他对时间警觉,与时间较量,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思考人与时间的关系,在时间这个强大无比的巨人面前,他有些无奈,但他是不服输的,他要与时间较量;他反思现实,他对制造垃圾或有害食品的不良商家进行义愤填膺的谴责,他反思人心是如何蜕变的,世道是如何变迁的,但是一介文弱书生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能够做些什么,除了愤慨,只是徒增心中烦恼罢了。但写作会让生活充满诗意,希望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让人感佩!
  组诗《自言自语》体现出了诗人独特的思考,他向往诗意的生活,但又不得不融于世俗的烦琐之中,但一颗热爱文学、热爱生命的心没有因此磨灭,这大概也是他辞去管理工作而全心教学的原因之一吧。不止如此,应该这样说,他更热爱他的学生,所以他安心做一个教师,以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他常这样说:“我有一个梦,希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一个宜宾学院作家群或作家现象,希望能培养出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的学生。这样,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实现。”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学生看稿、改稿、荐稿等占据了他大半的业余时间。这其中也涌现出了像麦笛、孟松、张学东、彭硕、杨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作家协会会员。
  三、闲碎奇珍
  组诗《自言自语》读来有一种和他的《慰心集》系列相似的感觉,是诗人对于生活的艺术化记录《慰心集》系列也是闲言碎语的系列文化随笔,读来常使人警醒甚至疼痛。从小来说,它记录一个作家成长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是研究作者的第一手重要材料,是对于生命个体的反思和对于生活的感悟。从大的来说,它是对于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只不过是从个人的视角来描述的。从诗人记录生活的闲言碎语反映时代生活,体现的是个人对于当时当事的看法与见地。诗人崇敬巴金,深受巴金的《随想录》系列的影响,由此感触而写作了《慰心集》系列。
  组诗《自言自语》看起来稀松平常,是诗人的自言自语,但是却透露出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判断。在《认识自己》和《自白》中,诗人以跳跃性的思维写出理性的思考,虽然不明白这理性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但这恰恰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与奥妙之所在;在《幻觉》中,“阳光和尘埃在什么地方合计/适当的时候/把我拉出去枪毙”更是奇幻夸张的想象,在想象之中十分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焦虑和不安;《悲哀》和《异想》中的乌鸦和姜太公都是贴切而别具一格的意象选择;《独酌》中与历史上的伟人进行对话;《与时间较量》中把时间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对比描写,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总之,组诗《自言自语》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在这一组诗中可见诗人在中年时期的迷茫与困惑、焦虑与不安、思考与执着、梦想与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却获得了“风景独好”般的发展,是时下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四驾马车之一。艾瑞咨询2019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分别从概览、现状、产业链、用户画像和前景展望等五大方面论述网络文学出海情况。本文拟分别就以上方面的问题结合该报告,分析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新进展,以期摸清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的新情况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 网
摘 要:唐寅的《落花诗》三十首是一曲曲生命的悲歌,他以落花写生命的陨落,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带来的痛彻心扉的悲哀。采用借景抒情、因事缘情、咏史言情和哀景哀情的抒情方式,能与读者共鸣,诠释了一个不甘心沉沦,不愿意接受命运摆布的生命的倾诉。  关键词:唐寅 《落花诗》 抒情方式  “诗者,吟咏性情也。”唐寅三十首《落花诗》是把人世的沧桑变故、自然节气的变化和联想到的历史事件,三者结合起来抒写的艺术
摘 要:《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深受读者喜爱。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凄清哀婉的意象渲染了诗歌的寂寥惆怅,其回环的结构运用表现出诗人身处困境的迷茫彷徨,虚实意境的勾勒营造了朦胧缠绵的诗歌空间令人遐想。  关键词:意象 结构 虚实之境  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凭借一首极具象征主义特色的诗歌《雨巷》蜚声诗坛。叶圣陶先生曾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
摘 要: 从表面看,《仲夏夜之梦》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欢笑和戏谑的爱情故事,似乎没有阴郁、忧愁和悲苦。然而,如果在权力视域下重新审视,它就露出了人世现实的残酷一面:矛盾和冲突、压迫和抗争、屈服和妥协。剧中人文主义者似乎摆脱了封建旧思想对人性、人权的束缚和压制,实现了个性的解放,获得爱情婚姻的自主权,然而,所有这一切的胜利是建立在女性和他者的抗争最终被霸权、王权、父权和男权镇压而不得不妥协和屈服基础之
摘 要:作为医生作家,施雨的小说创作在新移民文学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描绘新移民的跨文化体验,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及新移民进行文化协商的过程。她笔下的医生叙事将文化表现置于医院这一异托邦空间中,将异托邦空间叙事与文化叙事相融合,从而写出了新移民群体独特的文化伦理困境及其文化协商策略。  关键词: 新移民小说 异托邦 医生书写 文化伦理 文化协商  《下城急诊室》与《刀锋下的盲点》是新移民女作家施雨
摘要:巴金的小说《家》内合一条尚未被揭示的隐秘线索,即作者对高公馆中健忘情形的描述及评说。在小说谈及的健忘病症中,“麻木之忘”是心灵麻木之后对自身无意识地忘记,“冷漠之忘”是因精神冷漠而对旁人不闻不问,“妥协之忘”是因人格不独立而做出的苟且选择。三者正是人性中健忘的深层结构,它们不仅勾勒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更是对普遍人性之中麻木、冷漠、妥协的深度揭露。从这一层面来说,《家》具有跨时代价值以及深刻
摘 要:基于其渊博的知识,温庭筠在创作词时,对古代典籍了然于胸,古代典籍为其任意“驅使”,转化为其词中的妙句隽语。这种不囿于文体的借用,颇可玩味,反映出词这一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特色。  关键词:温庭筠词 古代典籍 融通  笔者根据杨景龙《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①注释部分,将温庭筠词话语体系之来源进行了梳理,并统计如下:  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一取决于作品本身独特的情感内涵、叙事艺术等
摘 要: 《梅雨之夕》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文本中大量的潜意识活动也是观者对可视物的视觉解读行为:先有“看”,后有揣测,再者带动人物的行为。因此,“目光”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词:《梅雨之夕》 凝视 目光  一、 前言  《梅雨之夕》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两个本没有交集的男女被偶然地放在了一起,氤氲的暧昧空间里,“我”在虚幻视觉的鬼魅把
1964年,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被改编成影片《英雄儿女》。2016年,《我的战争》上映,创作方称影片取材自《团圆》。由此,小说《团圆》和两部影片成为有亲缘关系的三个文本,这三个文本身处不同的时代语境,有各自的创作目标,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风貌,但又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话关系。  今天,我们比较这三个文本,并非以概括它们之间的差异为论述目标,而是要在这些差异中考察各自的意识形态编码方式,洞察叙事文本如何
摘 要: “角色”一词最初是戏剧中用来指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角色理论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决定其社会角色行为。《长生殿》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波折凄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李隆基所扮演的是在唐王朝中一个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他在位的四十余年,既经历了唐王朝最后的盛世,又发生了由盛而衰的转变。由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以及李隆基和杨玉环角色失败导致一个朝代的濒临崩溃。本文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