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生成性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性教学依然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策划,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便于全面把握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分注重预设,完全把生成抛在一边,把课堂看作是展示自己完美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基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多种教学策略,全面而精心的进行预设,以实现中学音乐欣赏课的生成性教学。
  一、准确把握教材
  1.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课前的预设是课上生成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的生成性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质量也源于预设的好坏。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上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1)积极地聆听体验。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艾伦·科普兰这样评价倾听的重要性:“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尤其是欣赏诸如大型的歌剧、交响乐曲、协奏曲等音乐体裁时,由于这类作品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遥远,导致学生缺乏欣赏和聆听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音乐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进而乐于倾听、喜爱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2)恰当地点拨解说。由于音乐的模糊性及其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预设时需要依据学生欣赏音乐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恰当地点拨解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的思维、想象,使之主动挖掘、深入理解音乐文本,从而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成性教学。对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学生感到较为陌生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预设教材时,更加需要对这类音乐作品进行恰当、及时的点拨,以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乐曲挖空心思地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吸引学生对陌生乐曲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聆听和探究的音乐活动中来。
  2.灵活重组教材内容
  欣赏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突出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渗透,生成性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灵活进行重组,把单一学科的音乐知识与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生成多样化的音乐理解。
  3.对比探究教材内容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握有关音乐作品理论方面的知识,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入手,使音乐作品中涵盖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渗透在聆听、体验音乐之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继而更积极地聆听和记忆音乐本体性的多种要素,生成多样化的精彩体验。
  二、悉心洞察学生
  1.了解学生的欣赏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若教师仅从教材和自身教学风格的角度考虑如何“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么,这种预设无疑是僵化、片面的,所实施的教学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全面预设教材,更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导向教学的生成性、精彩化。
  2.把握学生的欣赏心理
  在生成性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预设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依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来组织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对音乐体验的五彩纷呈,导向开放性、动态化的生成式教学。
  三、充分利用资源
  1.调配课内教学资源
  预设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努力寻找、开发和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来为生成性欣赏教学服务。音乐教材、音像资料、实物器材、多媒体辅助教具等均属于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与学生围绕音乐作品展开的对话、互动、合作、探究等亦可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预设时应依据中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维度地搭配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点燃学生音乐想象和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以实现动态化、生成式的音乐欣赏教学。
  2.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课外活动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虽不属于课堂教学范围,但其作用不容忽视。在一项“‘你如果有2小时空闲时间,喜欢干什么’的调查报告中,选择听音乐的中学生占到46.8%,排位第一”。这说明在课外的闲暇时间中,倾听音乐是中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显示出听音乐在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外资源,并将其合理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来为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总之,诸如通过网络资源和电视节目,阅览课外音乐书籍,观察生活中的音乐以及社会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均能够拓宽音乐信息的来源渠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欣赏个性,让学生多方面地体验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为课堂上的多样化生成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秋生,方绍龙.《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8期.
  [2]曹兰.《精心预设,精彩生成》[J].成功(教育).2007年04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