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雪梅是中国第一个法医学女硕士,央视《奋斗》节目曾播出“王雪梅——中国首席法医传奇”,曾经的王雪梅被塑造成神探加劳模的形象,曾经的王雪梅是最高检、最高法和公安部多个单位追逐的人才。
现在的王雪梅却以在职法医的身份退出中国的法医队伍。这是对孟朝红的支持,同时也是一种无奈,因为王雪梅知道,即便她出来帮助孟朝红就马跃案件给出意见也不会有人采纳。过去的这些年,类似事件发生过太多次,她是高检院匿名信最多的人,是接受纪委调查次数最多的人。
神探加劳模的形象是外界塑造的,或者说是中国法医行业需要这样一个“偶像派”人物,而真正的王雪梅却一直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
尸体要比人更容易打交道
王雪梅是一位军人的女儿,1956年出生在朝鲜,军歌、军号、军旗是她童年的记忆。14岁当兵,17岁的王雪梅复员回家,成了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病房的一名护士。1978年恢復高考后,她用七个月时间考上西安医科大学法医系,以最快的速度考到了公检法系统里,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医女硕士。当时她是法医系唯一一名女生,后来,她是最高检第一任专职法医。
王雪梅似乎总是轻而易举得到想要的东西,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婚姻家庭。她不曾经历波折,从小她就是部队大院里的洋娃娃,连部队领导见到她都要弯腰讨好,而王雪梅并不领情,动辄翻脸。王雪梅说:“我从小就不知道敬畏任何人,这是我性格最大的缺陷。”
或许正是这种缺陷造成了她的离婚以及工作上的种种孤独。
王雪梅研究生快毕业时,她的导师胡炳蔚教授曾感叹地说:“唉!你呀,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王雪梅仍然和孩子时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不顾及任何人情世故。胡炳蔚告诉她:“到高检后,面对的不仅仅是千奇百怪的尸体,还将面对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然而,很显然,对王雪梅而言,尸体要比人更容易打交道。
王雪梅一直是特立独行的,曾有同事批评她穿衣服太奇特,脱离群众。王雪梅得知后一口气做了十三条旗袍,每天换一件。她告诉领导:“我身上全部的毛病、所有的缺点都是天性中的东西,我绝不会把与生俱来的天性毁掉。”王雪梅一直不喜欢一些同事,因为他们对上级太过卑躬屈膝。最高检年年都要轰轰烈烈地搞一次评优选先活动,妇女还多了诸如“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但这些光荣的称号与王雪梅是绝对无缘的。
法医不是简单地解剖尸体
在王雪梅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她各个时期的照片,风姿绰约。王雪梅和大多女人一样是爱漂亮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会告诉媒体配发的照片一定要漂亮,一看就是美女。而在办公桌对面,却是一男一女两具骷髅。王雪梅说,每具尸体都记录着死亡信息,法医的解剖和鉴定,就是读出这些信息,并传达出来的过程。
王雪梅读研时第一次看尸体解剖实况录像,导师让她单独坐在教室,看着屏幕上的画面,王雪梅差点精神崩溃,但是为了克服这种障碍,王雪梅努力让自己镇静。导师告诉她:“死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活着的坏人。”后来,王雪梅用力扶着解剖台站稳后,鼓起勇气摸了一下尸体,突然之间恐惧消失了,“满脑子都是对尸体的敬畏”。
在王雪梅的认知中,法医并不是简单地解剖尸体,有时手上掌握着一个人的命运甚至生命。
2005年的一个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死者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死亡,检察机关先后三次请法医专家对此案进行了两次尸体解剖检验和一次文证审查,鉴定结论均为跳楼自杀死亡。但是死者亲属认定死者不可能自杀并多次上访,2006年,死者亲属将申诉材料和尸体照片等通过私人关系拿给王雪梅,王雪梅拿着材料看了不到五分钟,十分诧异,她认为这三份鉴定漏洞百出,虽然没看到尸体,但是王雪梅翻看了所有的文证材料,更在博客中做了一份详细的尸检报告,她用几万字仔细分析死者死因:从衣服左肘部外侧的纵行撕裂推断尸体顺时针转向,从胃内容物推断死亡时间,从肌肉上残留的拉链的压痕推断压痕为死后所留。她把报告上的专业术语转换为容易理解的白话,她希望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能看懂这具尸体要传达的意愿。
虽然博客下面的几十条评论里支持她的人几乎没有,但是王雪梅还是会看着办公桌旁的两位朋友—一男一女两副骨架,“我要发博客了。”
多次复审颠覆已做司法鉴定
王雪梅曾在博客中写到法医这个职业带给她的快乐和成就感,然而,她也在博客中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它给了我太多的遗憾和失望。在这个圈子里,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甚至对自己多年来的追求和探索价值产生了怀疑。”王雪梅的“怀疑”来自一次又一次“阻碍”。为什么王雪梅以辞职的方式支持孟朝红而不是以自己的专业?因为曾经的种种教训告诉她,专业没有用。
就像那起跳楼自杀案,王雪梅发现漏洞,立刻通知了最高检,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最高检做出了关于对此案不再进行复核鉴定的决定。随后,王雪梅通过各种方式向上级反映这一情况,并施加压力,要求做第四次鉴定。她不仅向领导直接反映,在各种会议上一再提及,甚至在食堂里遇到意见相左的领导,她会冲对方大声嚷嚷。而结果是单位所有的同事都反对她,认为她没有到过现场,结论太草率。甚至很多同事会说:“最好不要采访王雪梅,她有很多争议,会说很多不合适的话。”同时,王雪梅也因为这个案件受到纪委的调查,有人举报她收受当事人的贿赂。
在最高检的二十多年,此类复审颠覆已做司法鉴定的事情,王雪梅做了很多次,也得罪了许多同行。甚至从王雪梅刚进最高检时就发生过,某省城负责侦破案件的刑警队长抓获了一名嫌疑人,但在羁押审查时,嫌疑人突然死亡。王雪梅的任务是查明嫌疑人究竟是因病自然死亡,还是刑讯逼供致死。很多人来说情,连公安局长都打来电话让她“手下留情”。从内心来说,她很同情这个曾经优秀的刑警队长,但王雪梅只稍稍犹豫了一下就作出决定:我不能让我的手下有一个冤魂。刑警队长听完鉴定结论后,从3楼跳楼自杀而亡。
从刑警队长跳楼自杀案再到马跃案,这中间不知道还发生过多少起类似的案件,王雪梅在某次尸检后曾说:“坚持真理比发现真理更难。”这次尸检,王雪梅辞职后,社会舆论大爆炸,最高检在几天之后作出回应:王雪梅自今年6月起已不再担任该中心副主任职务;王雪梅已多年不从事法医鉴定的实际工作;该中心从未授权其就某一具体个案的法医学鉴定发表意见。而王雪梅自发布辞职视频后已不再出面。
现在的王雪梅却以在职法医的身份退出中国的法医队伍。这是对孟朝红的支持,同时也是一种无奈,因为王雪梅知道,即便她出来帮助孟朝红就马跃案件给出意见也不会有人采纳。过去的这些年,类似事件发生过太多次,她是高检院匿名信最多的人,是接受纪委调查次数最多的人。
神探加劳模的形象是外界塑造的,或者说是中国法医行业需要这样一个“偶像派”人物,而真正的王雪梅却一直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
尸体要比人更容易打交道

王雪梅是一位军人的女儿,1956年出生在朝鲜,军歌、军号、军旗是她童年的记忆。14岁当兵,17岁的王雪梅复员回家,成了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病房的一名护士。1978年恢復高考后,她用七个月时间考上西安医科大学法医系,以最快的速度考到了公检法系统里,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医女硕士。当时她是法医系唯一一名女生,后来,她是最高检第一任专职法医。
王雪梅似乎总是轻而易举得到想要的东西,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婚姻家庭。她不曾经历波折,从小她就是部队大院里的洋娃娃,连部队领导见到她都要弯腰讨好,而王雪梅并不领情,动辄翻脸。王雪梅说:“我从小就不知道敬畏任何人,这是我性格最大的缺陷。”
或许正是这种缺陷造成了她的离婚以及工作上的种种孤独。
王雪梅研究生快毕业时,她的导师胡炳蔚教授曾感叹地说:“唉!你呀,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王雪梅仍然和孩子时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不顾及任何人情世故。胡炳蔚告诉她:“到高检后,面对的不仅仅是千奇百怪的尸体,还将面对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然而,很显然,对王雪梅而言,尸体要比人更容易打交道。
王雪梅一直是特立独行的,曾有同事批评她穿衣服太奇特,脱离群众。王雪梅得知后一口气做了十三条旗袍,每天换一件。她告诉领导:“我身上全部的毛病、所有的缺点都是天性中的东西,我绝不会把与生俱来的天性毁掉。”王雪梅一直不喜欢一些同事,因为他们对上级太过卑躬屈膝。最高检年年都要轰轰烈烈地搞一次评优选先活动,妇女还多了诸如“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但这些光荣的称号与王雪梅是绝对无缘的。
法医不是简单地解剖尸体
在王雪梅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她各个时期的照片,风姿绰约。王雪梅和大多女人一样是爱漂亮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会告诉媒体配发的照片一定要漂亮,一看就是美女。而在办公桌对面,却是一男一女两具骷髅。王雪梅说,每具尸体都记录着死亡信息,法医的解剖和鉴定,就是读出这些信息,并传达出来的过程。
王雪梅读研时第一次看尸体解剖实况录像,导师让她单独坐在教室,看着屏幕上的画面,王雪梅差点精神崩溃,但是为了克服这种障碍,王雪梅努力让自己镇静。导师告诉她:“死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活着的坏人。”后来,王雪梅用力扶着解剖台站稳后,鼓起勇气摸了一下尸体,突然之间恐惧消失了,“满脑子都是对尸体的敬畏”。
在王雪梅的认知中,法医并不是简单地解剖尸体,有时手上掌握着一个人的命运甚至生命。
2005年的一个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死者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死亡,检察机关先后三次请法医专家对此案进行了两次尸体解剖检验和一次文证审查,鉴定结论均为跳楼自杀死亡。但是死者亲属认定死者不可能自杀并多次上访,2006年,死者亲属将申诉材料和尸体照片等通过私人关系拿给王雪梅,王雪梅拿着材料看了不到五分钟,十分诧异,她认为这三份鉴定漏洞百出,虽然没看到尸体,但是王雪梅翻看了所有的文证材料,更在博客中做了一份详细的尸检报告,她用几万字仔细分析死者死因:从衣服左肘部外侧的纵行撕裂推断尸体顺时针转向,从胃内容物推断死亡时间,从肌肉上残留的拉链的压痕推断压痕为死后所留。她把报告上的专业术语转换为容易理解的白话,她希望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能看懂这具尸体要传达的意愿。
虽然博客下面的几十条评论里支持她的人几乎没有,但是王雪梅还是会看着办公桌旁的两位朋友—一男一女两副骨架,“我要发博客了。”
多次复审颠覆已做司法鉴定
王雪梅曾在博客中写到法医这个职业带给她的快乐和成就感,然而,她也在博客中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它给了我太多的遗憾和失望。在这个圈子里,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甚至对自己多年来的追求和探索价值产生了怀疑。”王雪梅的“怀疑”来自一次又一次“阻碍”。为什么王雪梅以辞职的方式支持孟朝红而不是以自己的专业?因为曾经的种种教训告诉她,专业没有用。
就像那起跳楼自杀案,王雪梅发现漏洞,立刻通知了最高检,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最高检做出了关于对此案不再进行复核鉴定的决定。随后,王雪梅通过各种方式向上级反映这一情况,并施加压力,要求做第四次鉴定。她不仅向领导直接反映,在各种会议上一再提及,甚至在食堂里遇到意见相左的领导,她会冲对方大声嚷嚷。而结果是单位所有的同事都反对她,认为她没有到过现场,结论太草率。甚至很多同事会说:“最好不要采访王雪梅,她有很多争议,会说很多不合适的话。”同时,王雪梅也因为这个案件受到纪委的调查,有人举报她收受当事人的贿赂。
在最高检的二十多年,此类复审颠覆已做司法鉴定的事情,王雪梅做了很多次,也得罪了许多同行。甚至从王雪梅刚进最高检时就发生过,某省城负责侦破案件的刑警队长抓获了一名嫌疑人,但在羁押审查时,嫌疑人突然死亡。王雪梅的任务是查明嫌疑人究竟是因病自然死亡,还是刑讯逼供致死。很多人来说情,连公安局长都打来电话让她“手下留情”。从内心来说,她很同情这个曾经优秀的刑警队长,但王雪梅只稍稍犹豫了一下就作出决定:我不能让我的手下有一个冤魂。刑警队长听完鉴定结论后,从3楼跳楼自杀而亡。
从刑警队长跳楼自杀案再到马跃案,这中间不知道还发生过多少起类似的案件,王雪梅在某次尸检后曾说:“坚持真理比发现真理更难。”这次尸检,王雪梅辞职后,社会舆论大爆炸,最高检在几天之后作出回应:王雪梅自今年6月起已不再担任该中心副主任职务;王雪梅已多年不从事法医鉴定的实际工作;该中心从未授权其就某一具体个案的法医学鉴定发表意见。而王雪梅自发布辞职视频后已不再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