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杜威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素质;德育;地理教学
习近平主席也曾在北京大学跟大学生们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更是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2013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关山万重,仍不忘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信慰问,勉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现今的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笔者就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关注品德的塑造。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尤其在教学中渗透育人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需要在教学中渗透。
1 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协调关系即渗透“礼”
尊老爱幼是我国一贯的传统美德,人须有尊卑、长幼之理。待人处事须有礼。高中地理一方面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我国区域范圍内的国际争端事件,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学会站在国家的角度协调思考问题,只有有礼、有理、有力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问题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等之类问题的时候要有协调的理念,才能在遇事时体现个人修养。
2 在教学中渗透待人之方即“义”
中国有句古话:信为首,义为先,“义”者,“宜”也,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讲解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公平性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欲扬先抑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出灭亡的物种,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伟大”让学生探讨这些物种生活的区域环境,在探讨中学生就逐步深入思考现今社会这些物种的灭亡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接下来深入思考人类对环境改造的弊端,最后提出当人类无休止的不顾环境自身的发展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最后灭亡的种类是——人类。当然整个过程也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求灭亡物种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无须多余的语言,学生就能有深层次的感悟,而这正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推行的教学理念“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公平性原则不仅关注人与生物之间,也关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当代人的与后代人之间都要公平利用地球上资源与环境。在教学中要消除贫富、国家、物种差异等不同力求在享有资源和空间上平等,这正是我国所倡导的礼仪之邦的义为先。
3 在教学中渗透应世之道即“廉”
廉者,品行方正也。做人廉洁才会爱已。以清廉应世,即能不贪;不贪,自然不会因利所驱,高中地理教学中讲到为什么要适度开发资源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休止的开发资源所带来的环境图片,让学生自己探讨为什么青山绿水变成了黑山恶水。。。。。。环境给予了人类什么?(学生答)略。经过探讨可以得出结论:环境给予了人类发展的资源与物质,而资源与物质的数量在一定时空内是有限的,不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必须要合理适度利用。因此这在当代与我国讲求建立节俭型社会是异曲同工的。习近平主席曾在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不奢侈,就是节俭了。节俭的家庭,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富,但千万别忘记这个“廉”字,不节俭就会破败下去。所以富不过三代,王侯将相五世而斩。因此,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我们要不断加深学生的节俭意识,在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当代更不能忘记开发利用资源要适度,即廉为应世之道。
4 在教学中渗透修养之妙即“耻”
做人要知耻,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会,耻有所不净。一个人如果没有渐耻之心,永远不能进步;没有羞耻之心,永远不能成功。所以知耻近乎勇,能知耻辱,必成大器。这正是培养学生敢于认识自己,找准自身的缺点与优点,克服缺点,由自身推及国家大事,这才是素质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杜威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素质;德育;地理教学
习近平主席也曾在北京大学跟大学生们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更是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2013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关山万重,仍不忘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信慰问,勉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现今的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笔者就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关注品德的塑造。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尤其在教学中渗透育人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需要在教学中渗透。
1 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协调关系即渗透“礼”
尊老爱幼是我国一贯的传统美德,人须有尊卑、长幼之理。待人处事须有礼。高中地理一方面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我国区域范圍内的国际争端事件,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学会站在国家的角度协调思考问题,只有有礼、有理、有力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问题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等之类问题的时候要有协调的理念,才能在遇事时体现个人修养。
2 在教学中渗透待人之方即“义”
中国有句古话:信为首,义为先,“义”者,“宜”也,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讲解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公平性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欲扬先抑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出灭亡的物种,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伟大”让学生探讨这些物种生活的区域环境,在探讨中学生就逐步深入思考现今社会这些物种的灭亡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接下来深入思考人类对环境改造的弊端,最后提出当人类无休止的不顾环境自身的发展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最后灭亡的种类是——人类。当然整个过程也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求灭亡物种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无须多余的语言,学生就能有深层次的感悟,而这正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推行的教学理念“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公平性原则不仅关注人与生物之间,也关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当代人的与后代人之间都要公平利用地球上资源与环境。在教学中要消除贫富、国家、物种差异等不同力求在享有资源和空间上平等,这正是我国所倡导的礼仪之邦的义为先。
3 在教学中渗透应世之道即“廉”
廉者,品行方正也。做人廉洁才会爱已。以清廉应世,即能不贪;不贪,自然不会因利所驱,高中地理教学中讲到为什么要适度开发资源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休止的开发资源所带来的环境图片,让学生自己探讨为什么青山绿水变成了黑山恶水。。。。。。环境给予了人类什么?(学生答)略。经过探讨可以得出结论:环境给予了人类发展的资源与物质,而资源与物质的数量在一定时空内是有限的,不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必须要合理适度利用。因此这在当代与我国讲求建立节俭型社会是异曲同工的。习近平主席曾在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不奢侈,就是节俭了。节俭的家庭,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富,但千万别忘记这个“廉”字,不节俭就会破败下去。所以富不过三代,王侯将相五世而斩。因此,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我们要不断加深学生的节俭意识,在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当代更不能忘记开发利用资源要适度,即廉为应世之道。
4 在教学中渗透修养之妙即“耻”
做人要知耻,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会,耻有所不净。一个人如果没有渐耻之心,永远不能进步;没有羞耻之心,永远不能成功。所以知耻近乎勇,能知耻辱,必成大器。这正是培养学生敢于认识自己,找准自身的缺点与优点,克服缺点,由自身推及国家大事,这才是素质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