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法公正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司法公正是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和核心价值,是民众对法制的客观追求,也同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观念。但是,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地进步和变革大潮流之中,出现许多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文章从司法公正的内涵、产生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希望能够推进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制约性因素 法律监督 司法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李树杰,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258-03
  公平正义,也就是所谓的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精髓,要是没有司法的公平正义,那司法将形同虚设。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以来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也始终是民众所追求的迫切期待,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还有很长的曲折而艰辛的道路要走,只有不断地推进体制改革、强化司法者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创立健全的司法制度环境、完善法律监督机制等,才可能更好的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
  一、司法公正的界定
  (一)司法公正的概述
  公正作为司法活动理念,它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和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因此,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社会群体、以及受限制的智力水平对司法公正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多数人认为,司法公正由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共同构成。第二种观点是,一方面内部制度的制约制约着司法权;另一方面,宪政分权保障着司法权的公正。最后一种观点为,司法公正有以下三种内在涵义:(1)权利义务平等在诉讼过程中体现。(2)在司法裁决中坚持相对统一的准则。(3)在最后生效判决上维护稳定。除此外,仍有许多观点。我认为,司法公正就是司法者和执法者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工作,公平、公正、有效、不偏不倚的分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负担。
  (二)司法公正的实质内涵
  司法的公平正义是司法最根本的要求,是司法活动的价值追求和准则。司法公正是近现代国家公权力价值追求之一,是法治化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司法公正既要求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中立平等原则,同时要求司法机关裁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上的公正和实体上的公正。程序上的公正是指在整个司法活动过程中追求的正义,即在司法实践和实务过程中坚定的贯彻当事人双方平等、民主化程序、中立的裁判者和透明合理司法的原则。实体上的公正是司法判决上的公平,即应把法律事实作为依据,运用法律为准据,在准确事实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恰当作出中立的判决结果。程序上的公正是过程的公正,而实体上的公正则是结果上的公正,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实现了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公正,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二、司法公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的增长,而司法不公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置可否,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种种不公正的问题,尤其是在地方和部门的利益问题比较明显。尽管司法机关不断的改变司法方式,但是不公正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司法不公的现象有很多,但是产生的原因则不尽相同,将原因归结如下:
  (一)过度的行政化司法
  当前司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为行政化司法严重。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影响,带着厚重的行政化色彩的司法活动随处可见。在我国,政府实行的行政化管理也深刻的影响到了司法者的待遇;在具体案例的处理上采用层报制度,并实行首长负责制和集体决定制。任何的责任均由集体承担,司法程序的混乱,导致司法活动的随意性强,未把责任落实到真正的责任人头上,给腐败提供了温床,导致司法不公。
  (二)司法地方化严重
  由于我国历来一直把法院、检察院置于地方政府和党委机关的领导下,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但地方政府对司法机关的控制却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也是有违背宪法之嫌的。现行的司法机关设置与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一方面宪法中规定法院依法独立办案,不受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干涉;另一方面又把法院的人、财、物置于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明显是叫法官听命于地方各级政府。这是司法机关难以抵制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造成司法机关不是以法律为裁判依据,而是以地方政府利益及领导的意志为标准。司法的不独立,导致更严重的司法不公正。
  (三)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现的各种司法不公正现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伴随着已有的制度未得到有效的运行。虽然法律上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仍有不小的漏洞尚未得到填补。一是法律监督只存在于形式,无实质意义可言;党政领导行使实质领导权,人大监督难以实现宪法赋予的职责。二是现行法律规定对司法权监督的手段形式单调,手段匮乏,监督权的范围太小。领导们怕司法者揭露真相有损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四)司法者素质、职业技能低下
  鉴于目前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质的改变,形成了错误价值取向,用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然而,司法工作人员作为司法权的直接执行者与司法公正的效果产生直接必然的联系。目前,许多法官、检察官是未受到正规的法学高等教育、学历较低、缺乏相应的执业能力和岗位对工作人员思维、道德的特殊要求。也有些司法者进入司法机关后,不将精力投入钻研业务能力和知识技能中,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职业道德败坏,导致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不满,降低司法的权威性。
  (五)媒体舆论误导公众的判断力
  媒体揭露司法不公正、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不公现象,对司法者的执法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也有利于解决社会各种亟待解决的民生热点问题。但是,媒体舆论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舆论监督必会干涉到正常的司法活动,甚至会影响到司法者在办案中法律思维的判断,危害到司法独立,根本上导致司法的不公正。网络的迅猛发展,网民的意见、评论对司法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未审结案件的偏见性、带有感情色彩的渲染和过激的言论表述,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案件得不到公正的判断,甚至引起领导超越法律对案件进行干涉,不利于弱势方利益的保护,难以实现公正。当然,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不止这些,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司法公正的解决方法对策
  (一)司法独立
  不受制于地方行政机关的干涉、独立于地方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之外,司法机关受干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财、人均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调配。因此,司法权的独立就是,司法机关的物、财、人与地方政府分离,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分配和规划,不受到其他社会团体、个人等的任何干涉。正如汉密尔顿所言,控制物质等于控制人的思想和意志。
  (二)强化完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目前实现人大监督功能的途径主要是,第一,通过人大常委会或者代表们对一定时期的各个类型案件反映出各类热点问题分析总结,并且督促法院和其他有关的司法机关及时作出答复和判决意见。第二,运用人大的立法监督权去监督各级法院指定的地方性规范文件是否与全国性的法律相违背、抵触。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大监督也只是就具体的案例或者是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行使其的监督权,不能有效的做到对司法干预的避免。因此,人大监督应该将其重心点放在对普遍适用性的监督上,即使对个案监督,也应该仅限于对案件的事后监督上。
  其次,加强司法机关自身监督。立法者在制定司法者从事司法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要加强其对自身司法行为的标准化的确定,在司法机关的内部构建良好的监督制约规章制度。完善司法者的错案纠错机制,同时,不断的提高司法者和司法机关的业务能力和范围。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建设,使司法活动更加的透明化和公正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司法健康发展。
  (三)提高法官素质,增强法官尊荣感
  从最核心的司法活动环节来讲,法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案件当事人双方的切身利益。倘若法官的素质低差,怎么可能实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呢?法律作为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保护墙,若有无能的人来把持,那社会将毫无正义可言。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官选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选任法官的制度,以美国为例,本科教育没有法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选择法学专业。在毕业之后,进入律所从事实习和诉讼的工作,法院再从优秀的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中挑选优异者为法官。另外,应该对现有的司法者进行考核,对那些素质低下、业务能力差的司法工作者辞退,从整体上提高司法者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每个人的素质与其受到的教育程度、家庭环境、接触社会群体等都有关系,当人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他将不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诱惑或者影响。就像是高素质的司法者,不会为收受他人的蝇头小利而那自己的清白声誉为代价的,司法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会激励其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而约束其自身行为的不是严酷的法律惩戒,而是其自身内心的约束。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法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的素质和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实现公正。
  (四)强化、规范大众传媒对司法的监督
  如何正确的处理好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也成出正确的实现对司法监督的有效平衡点。试想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第一,始终坚持以客观的情况做报道,对报道实行个人负责制。务必做到以客观案件事实为依据。第二,建立相互监督,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做到上报制度,由上级层层把关,做到不误导社会民众及给不法分子造可趁之机。第三,必须确立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司法权威的导向。第四,制定完善的新闻媒体法律,详尽的规定媒体的权利,使其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时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
  司法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过程。当前的司法环境下,影响司法公正的制度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阻力仍然很大,司法制度的改革一体性和配套性仍需要加强,司法工作的现状与社会的需要有着不小的差距,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优越性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司法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增加监督形式和手段、扩大范围,司法公正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司法公正论.中国法学.1999(2).
  [2]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士杰,张海平.影响我国司法公正的原因及对策.中外企业家.2011(9).
  [4]公丕祥.论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及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唐站立.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探讨.许昌学院学报.2012(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相关问题的认知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存在一些困扰的问题,对求职就业虽有一定信心,但不良心理也较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 就业心理  作者简介:李艳红、陈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
摘要指定分包在中国目前的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但我国既有的法律规定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以致因指定分包引发了大量的履约纠纷。本文以建设工程的实践为基础,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制定的标准合同为视角,剖析指定分包之概念、性质,评析既有法律规制之缺陷,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有效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指定分包 分包商 反对权 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王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2009级
摘要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但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却密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外商非法撤资的情况。非法撤资对当地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同时造成了企业职工、中方合作者、企业供货商等相关权益人的巨大利益损害。本文通过界定非法撤资的含义,介绍非法撤资的现状,进而讨论了对非法撤资的法律规制途径。  关键词外国投资者 非法撤资
摘 要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的施行给以服务执法办案为中心的司法警察工作注入了许多新鲜元素,其中新增加的对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的监督报告规定,充实了司法警察部门的监督职能,本文拟从《条例》规定展开,浅析司法警察部门监督职能的拓展。  关键词 司法警察 监督职能 检警分离 工作规范  作者简介:冯志鹏,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
摘 要 行政强制既容易侵犯人权又必不可少,片面的强调行政效率和人权保障都是不可取的。本文立足于行政强制,从保障人权是行政强制制度的法理基础入手,介绍了我国现行行政强制制度中的人权保障制度,并借鉴美国行政法对这一问题的合理做法,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行政强制在处理二者关系时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行政强制 人权保障 行政效率  作者简介:王丹,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  中图
摘 要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作为一项特别程序纳入其中,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刑事和解案件适用的范围、条件等,统一了刑事和解的程序和适用标准。本文以论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十年试点刑事和解实践经验为依托,结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所确立之刑事和解的概念,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程序 赔偿规范 刑事诉讼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检察官学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摘 要 本文以案例为基础,在分析论述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对强奸罪“其他手段”的司法界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对指导相关的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 强奸罪 其他手段 司法界定  作者简介:董立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干警。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270-02  一、基本案情  2011年8月2日,被告人朱某某在清华
摘 要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也对送达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在基层人民法院的送达实践中,主体的送达方式为电话送达、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具体针对法律规定的六种送达情况进行调研,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 基层法院 民事诉讼 送达  作者简介:杨胜,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及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摘 要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以程序法为视角,讨论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诉讼实践中的适用。  关键词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程序法 诉讼  作者简介:张燕燕,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65-02  善意取得制度被称为“物权法上最活跃的精靈”,历史渊源已经很久了。“所谓善意取得,指无权处分人将他人
摘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用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模式决定了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在厘清法律价值理念模式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正义、秩序和效率的三种法律价值理念模式,并指出我国法律价值理念调和的路径选择,使得本文的研究兼具理论意